全球化与经济磨擦——日美贸易磨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全球化与经济磨擦——日美贸易磨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赵瑾[1]2001年在《全球化与经济磨擦》文中指出一、选题的背景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世界各国经贸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依赖,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冲突与摩擦。这种摩擦既有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摩擦,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出现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摩擦。而在经济摩擦中既有以纺织品、农产品、汽车为代表的货物贸易摩擦,也有以保险、电讯、金融为代表的服务贸易摩擦,以及跨国公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投资摩擦。贸易摩擦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如中美知识产权摩擦)和区域性经济发展(东南亚金融危机),而且有可能酿成世界性经济危机(如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全球化后,随着各国联系的加深,如何避免经济摩擦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1979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7大贸易出口国和第8大贸易进口国。贸易和投资的增加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与其他国家的摩擦。如中美纺织品、农产品、知识产权摩擦;中日纺织品、农产品贸易摩擦;中欧纺织品摩擦(欧盟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中韩大蒜摩擦等。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摩擦己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美纺织品贸易、农产品贸易摩擦成为中国入世的障碍,中日毛巾、蔬菜贸易摩擦正成为目前中日经贸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加入WTO后,如何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双边贸易摩擦,如何应对中美、中日、中欧在纺织品、农产品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摩擦成为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重大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日美贸易摩擦从50年代的纺织品贸易摩擦、60年代的钢铁摩擦、70年代的机床摩擦、80年代的汽车摩擦、到90年代的半导体摩擦,经历了近50年。其摩擦范围之广(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叁产业),程度之深(微观经济摩擦→宏观经济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时间之长(从50年代→现在),影响范围之广(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堪称贸易摩擦的典范。研究日美贸易摩擦,确切地说,以全球化与经济摩擦的新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日美贸易摩擦,探索摩擦产生的原因、表现、影响、解决方式及其成效,不仅有助于解决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而且对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于解决中国入世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博士论文 全球化与经济厚擦.日美贸易摩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摘要 二、论文的框架及主要内容 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视角,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章以全球化为背景,从纵向视角研究了日美贸易摩擦从微观经济摩擦开始,经宏观经济摩擦。投资摩擦至制度摩擦的历史演变过程。第二到第五章以横向视角,分别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研究了R美贸易摩擦的四种类型:微观经济摩擦。宏观经济摩擦、投资摩擦和制度摩擦。第六章在对贸易摩擦影响的研究中指出,R美贸易摩擦后各国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解快贸易摩擦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也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国际化和亚洲经济的发展。第七章在考察WTO后国际贸易争端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加入WTO后中美、中日贸易摩擦的走向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首先从纵向视角,描绘了随着日本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全球化的进展,战后日美贸易摩擦由微观经济摩擦一宏观经济摩擦一投资摩擦一制度摩擦的历史演变过程,为日美贸易摩擦研究提供了一个空间和时间的导向。本章以全球化为背景;按照不同时期贸易摩擦发生的原因将贸易摩擦分为微观经济摩擦、宏观经济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四种类型及四个发展阶段。在对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考察中,笔者认为: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由贸易自由化到资本自由化、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变化,日美贸易摩擦也逐渐由微观经济摩擦转向宏观经济摩擦、投资摩擦以及制度经济摩擦。特别是进入90年代,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日美两国服务业在GNP及在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加大,贸易摩擦己经由宏观经济摩擦转入了制度摩擦,制度摩擦构成了解诀两国贸易摩擦的关键。 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日美微观经济摩擦。该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节就自愿出口限制、进日数量限制、反倾销、反补贴、经济制裁与贸易摩擦的关系,对产生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微观经济摩擦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第二节和第叁节在比较日美两国关于产业政策、竞争力论争的基础上,对R美高新技术领域的摩擦一半导体摩?

王肇钧[2]2011年在《美国全球贸易格局下中美商品贸易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强大的发达国家,其间所呈现的中美关系是世界上复杂而重要的双边关系。可以说,建立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美关系越来越趋于成熟。随着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美国最大债权国,中美两国的利益已经在很多方面相互交织而密切不可分割。中美商品贸易关系是中美关系,特别是中美经贸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目前,中美经贸关系已超出两国国家关系范畴,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依据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尤其是应用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和国际经贸地理的相关理论思想,对地理学与国际贸易学交叉的中美商品贸易相关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依据美国全球贸易数据与美国各州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以地理学的区域分析方法为基础,勾勒出美国全球进口贸易与美国对中国进口贸易空间格局,并探讨了区位选择因素在美国全球贸易空间格局形成中的作用和美国对中国贸易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禀赋差异、国家关系等是美国贸易区位选择的基础。而在美国对中国贸易空间格局形成中,各州的资源条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是决定美国各州对中国贸易水平的决定性条件。在空间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美商品贸易关系的影响因素与中美商品贸易的发展态势,并针对当前中美贸易中的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本部分主要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简要阐明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总体思路等。第二章为商品贸易的理论问题探讨。对国内外研究中美两国商品贸易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综述,对本文将涉及到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阐述。第叁章为美国全球商品贸易空间格局。本章从美国全球商品贸易的策略选择入手,立足于美国全球进口贸易与美国对中国进口贸易地域格局,分析美国商品贸易进口的国内与国际地域构成,并在不同地域的商品贸易结构及竞争优势分析基础上,掌握美国全球商品贸易的区位选择与美国对中国商品贸易的区位因素。分析主要贸易国的商品竞争力、贸易政策、与美国的外交关系、贸易地理条件等因素,寻求美国商品贸易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从区位条件方面了解美国参与贸易的根源与美国国际贸易的偏好与取向。第四章为中美商品贸易发展探析。对中美商品贸易环境做出比较和中国对美国商品贸易进出口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经济发展完全离不开中国这个贸易伙伴,中国的低附加值商品是美国人民所喜爱的,也是美国人民生活中所必须的。本章也论述了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两国之间如果存在贸易活动就必然会有贸易摩擦。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涉及多个领域,多种原因,作者在本章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五章为中美商品贸易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地缘经济因素、地缘政治因素和地缘文化因素等方面的深入探讨,试图揭示出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对中美两国之间商品贸易的影响。中国应不断提高对美贸易的质量,而不再依靠规模上的量的增加,改变粗放的贸易模式。第六章为中美商品贸易发展态势与调控机制及对策。对中美两国商品贸易未来的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并提出针对中美两国商品贸易的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中美商品贸易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王巧荣[3]2003年在《APEC与中美关系》文中研究表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是目前为止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一。自1989年成立以来,它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强。中、美两国是亚太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中美关系发展状况如何,对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同时,亚太事务的发展变化也时时牵动着中美关系。中、美两国作为APEC中的两个主要力量主体,APEC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一条曲折反复的道路。APEC为中美两国提供了一条特殊的联系渠道,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中美两国通过APEC这条渠道,加强了沟通和信息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多次使处于“危机边缘”的中美关系重新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 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讨APEC的发展历程及其机制特征。APEC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发生新变化,亚太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区域经济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及亚太区域主义者长期实践提供了丰富经验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背景下产生的。APEC成立以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但也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其成员从成立时的12个已发展到今天的21个;已确立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叁个支柱”的活动内容,并对开展合作行动进行了相对具体的规划,上海年会后,APEC的合作范围开始向政治安全领域扩展;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组织机制。“APEC方式”代表了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新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采取协调的单边主义运作方式。APEC机制具有重要的国际政治意义,它促进了亚太新秩序的建立,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发展。 本文第二章,分别研究中、美两国的APEC政策。APEC是中国最早参加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APEC对中国实现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外交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主张APEC应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原则,APEC应是一个磋商机制,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机制化的经济集团。中国对APEC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APEC中的作用与日俱增。2001年上海APEC会议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对APEC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美国把APEC作为其实现亚太新战略——“新太平洋共同体”的工具,同时利用APEC实现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利益及牵制欧盟和日本。美国主张把APEC建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自由贸易区。美国在APEC机制建设、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美国积极推动了APEC合作领域向经济以外的领域扩展。 本文第叁章,APEC对中美政治安全关系的影响。冷战结束以后,中美政治安全关系经历了几个波动周期。这一时期中美政治安全关系呈现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冷战结束,两国间战略利益分歧日益增多,同时,冷战时期两国间潜伏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这些分歧与矛盾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对冷战后的中美政治安全关系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在全球、地区和双边领域也存在一些共同利益。正是这种矛盾与利益共存、交互作用的局面,导致了冷战后中美政治安全关系呈现出跌宕起伏的发展态势。APEC对中美政治安全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APEC“大家庭精神”对中美之间建立信任措施具有借鉴意义;AP*C为中美交往提供了一条独特的交往机制:*P*C推动了中美政治安全关系的发展;在***C中,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正确立场,为处理中美两国间的台湾问题树立了典范。 本文第四章,APEC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冷战后中美经贸关系迅速发展,成为跌宕起伏的中美政治安全关系的“润滑剂”,也是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利益基础。中美经贸关系中存在的互补性和互利性是中美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然而,在相对平稳发展的中美经贸关系中也存在着诸如贸易逆差、最惠国待遇、中国复关与加人WTO谈判、市场准入、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等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己经基本解决,有些问题有了一定的缓解,但有些问题将一直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APEC对中美经贸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APEC对中美有关中国入世问题的谈判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APEC是中国与美国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斗争的一个重要场所;APEC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美两国间存在的市场准入矛盾。 本文第五章,主要探讨在APEC中东亚几个主要力量主体(日本、东盟、韩国)与中美关系。日本是亚太地区最早倡议开展亚太区域合作的国家,APEC是在日本的主导下成立的。金融危机前,日本试图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美国争夺APEC的主导权,中国是日本借助的一支力量,因此在APEC的发展方向、运行方式、活动内容及具体行动计划的确立过程中,日美两国的分歧大于合作,而中日两国合作大于分歧。但由于日本在安全领域对美国的依赖,在APEC中,日本与美国的争夺只能是低姿态的,日本在中美两国存在分歧时,更多的是在两国之间充当“协调人”的?

魏蓓蕾[4]2007年在《后WTO时代中美贸易摩擦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有了更加全面和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美国的第叁大贸易伙伴国。而美国更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相互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中美之间贸易量的增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则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涉及到4000多种商品,并且正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扩大。贸易摩擦所使用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而且有向宏观方面发展的趋势。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层原因有经济方面的、政治方面的也有制度方面的。只有全面认清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在认识到中美贸易摩擦会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长期存在的基础上,努力使贸易摩擦对我国经贸方面的负面影响减弱到最低的限度。

殷功利[5]2012年在《中国贸易顺差研究:结构、效应与可持续性》文中研究表明贸易收支是国际经济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中国贸易顺差是学术界、实业界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研究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效应及可持续性,探索其运行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国际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我国科学制定贸易、外汇、外资、产业、汇率等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贸易顺差结构、影响因素、效应和国际比较的分析,考察了我国贸易顺差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并通过贸易顺差历史的考察,总结了贸易顺差的演进规律。另外,本论文还基于跨时贸易理论和内生结构突变的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贸易顺差的可持续性问题,对贸易顺差的影响因素及效应进行了实证。理论意义在于:一是推动相应的国际贸易理论在中国的实证应用;二是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并促其发展;叁是为相关学者研究提供学术参考。实际意义在于:一是从顺差结构来看,只有对中国贸易顺差结构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明确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的着眼点和立足点,缓解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才能正确定位贸易政策;二是从顺差持续性上看,我国外贸顺差的可持续性不仅关系到出口增长的发展趋势,也关系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等诸多方面。贸易顺差能否持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外贸、外汇、外资、财政等政策的走向。只有在认清我国顺差的本质及判断其能否持续等的条件下才能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正面作用,降低其负面影;叁是通过与日德贸易顺差比较研究,总结出它们改善贸易顺差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通过研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安排对贸易顺差的影响,这会对中国贸易顺差的改善提供有益借鉴价值。本文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的方法、比较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实证分析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发展、现状和特征进行客观描述,又根据规范分析对我国贸易顺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理性判断,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科学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德国、日本等国家贸易发展历史、贸易顺差原因、构成及处理方式并与我国贸易顺差进行了比较;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了我国的贸易顺差持续性、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等效应。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相关文献回顾及评述。就贸易顺差原因、影响、治理措施及持续性等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中外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评述;(2)贸易顺差的基本理论。首先对贸易顺差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进行了分析,然后就经常项目顺差与储蓄投资的理论、跨时贸易理论、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结构分析法及弹性学说进行了探讨;(3)中国贸易顺差结构。从中国贸易顺差产生的背景开始进行了分析。而后分析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地区结构。继而剖析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商品结构和中国贸易顺差经营主体结构。最后分析了中国贸易顺差的贸易方式;(4)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因素及效应。就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还就中国贸易顺差效应进行了探讨;(5)中国贸易顺差的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包括简要分析了中国进出口关系的典型事实,建立了理论模型,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计量分析;(6)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国际比较。就贸易顺差额进行了国际比较。其后分别对贸易不平衡度、贸易顺差结构、原因及处理措施进行了国际比较。文章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从中国贸易顺差结构来看,中国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是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顺差国内地理分布集中在东部沿海;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极大的优化,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导转换到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导,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若从价值链的增值环节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仍然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环节,我国的劳动力要素密集的性质未变;外资企业为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加工贸易在绝大部分年份里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力军;(2)从中国贸易顺差影响因素来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国内收入、国外收入对我国贸易顺差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大于20%的条件下,反而增大了的我国贸易顺差。因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改善其贸易逆差在实践中是不合理的。中国参加国际垂直分工程度的增强对中国贸易顺差增长有促进作用;(3)从中国贸易顺差的效应来看,中国贸易顺差对中国实际有效汇率、对外直接投资、通货膨胀、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及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4)中国贸易顺差具有弱可持续性。根据经常项目收支跨期分析,从基于内生结构突变的计量检验结果来看,一是中国进出口之间具有包含截距项、斜率项都发生了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中国贸易顺差具有可持续性,表明出口贸易受到了外汇外贸体制改革及“入世”等制度变迁及2008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既包括鼓励出口的影响,也包括阻止出口的影响。二是贸易顺差的可持续性是弱可持续性,而非强可持续性,贸易出口容易受到国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叁是出口主要受进出口问长期均衡关系的约束,其偏离均衡会在下月得到修正以保证进出口关系不会明显偏离均衡状态,出口企业是理性的,会自动对各期的出口进行调整,以实现跨期利润最大化;(5)从中国贸易顺差国际比较来看,与日本德国相比,一是从贸易顺差额来看,我国不大;二是从贸易不平衡度来看,我国贸易不平衡度不高;叁是从贸易顺差结构来看,首先,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比重上,我国低;第二,在出口商品结构的多元化上,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第叁,在要素的密集程度上,从价值链的增值环节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仍然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环节,我国的劳动力要素密集的性质未变;最后,在贸易获利上,我国获利小。总之,德国的贸易顺差质量第一,日本第二,我国最差;四是从贸易顺差原因来看,通过对日德顺差原因的分析,可知一经济体在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贸易顺差带有一定的普适性,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竞争战略及政府的支持也是顺差产生重要影响因素。而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惯用价格战,缺乏战略,技术创新不足,政府也缺乏对对外贸易系统的科学的促进体系;(6)中国贸易顺差属正常现象。从国际经验来看,一经济体在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贸易顺差带有一定的普适性,现阶段我国正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上,我国的外贸顺差也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自然发生的。具有长期性和弱可持续性。从我国的外贸顺差与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规模相比来看,基本上是平衡的,我国外贸顺差持续的时间远远低于德、美、英日等发达经济体。从贸易不平衡度来看,与日本德国相比,我国无论从年平均值,还是从年超过10%的年份数量来看,我国贸易不平衡度不高。因此,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实属正常现象。本文的创新有叁点:一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例,对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进行了国际比较,通过分析这些国家贸易发展历史、贸易顺差原因、构成及处理方式并与我国贸易顺差进行比较,提出了解决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政策选择、调整、搭配方案(主要内容发表于CSSCI期刊《国际贸易》,2012(8):11-16);二是关于贸易顺差可持续性研究的创新。以往相关研究主要采用外生结构突变的计量分析,采取数据样本是年度数据。本文采取内生结构突变的计量分析,采取数据样本是月度数据以得到比使用年度数据样本更准确的结构突变时间点,把可持续性进一步分为强可持续性和弱可持续性(主要内容发表于CSSCI期刊《当代财经》,2012(1):96-94);叁是贸易工业制成品的分类更加细化,本文把工业制成品细分为化学成品及相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及杂项制品以得到更明确的经济增长因素。而以往多分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粗劣(主要内容拟发表于CSSCI期刊《科技进步与对策》,已录用)。本文的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未对顺差的合理范围做一个估计;二是从新型的国际生产分工的视角去解释我国贸易顺差有待进一步深化。

卞靖[6]2007年在《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美两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在两国贸易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不利影响也日益凸显。按美国商务部的统计,中国自1994年起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以来,美中贸易逆差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006年美中贸易逆差额创记录地达到2325.5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全年贸易逆差的28.4%。美国对单一国家贸易逆差比重如此之大,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当前两国之间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并由此引发了诸如贸易磨擦、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中美贸易不平衡作为一个严肃而又现实的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研究。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归纳对比和总结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运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力求系统客观地分析这一问题。本文共包含叁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中美贸易不平衡产生的历史和发展现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第二部分重点研究中美贸易不平衡产生的原因。从统计方法等主观因素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客观原因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叁部分在正确认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合理应对的措施。中美贸易对促进双边贸易和两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加强交流沟通,力求美方理解;同时,我们要通过多渠道多方面努力来减少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根本之道。

吴喜龙[7]2005年在《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历来是增长经济学的重大课题和研究热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伴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而高速增长,为研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案例和详尽的数据。国内和国际的学术界对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按照一般贸易理论,大国很难在对外贸易中取得较大的利益,并且,贸易额的扩大不一定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在一定条件下,对外贸易的扩大反而会降低国民福利,出现出口贫困化增长。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处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同时,中国的国情符合贫困化增长的假设条件。因此,对这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就非常有必要。本文在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引用国际上研究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型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以归纳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作用;同时通过研究中国的贸易条件状况,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虽然服务贸易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但是限于篇幅,本文所做的分析都只针对商品贸易。 本文共分为六章内容: 第一章:导言。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思路、采用的分析方法以及国内相关研究情况及进展。 第二章:界定了经济增长的概念。考察了丹尼森(E.F.Denison)和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回顾了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现代的哈罗得-多马模型、索洛模型以及当代的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理论。 第叁章: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历史上各国采取的贸易策略。首先考察了贸易对经济作用的正反两方面的理论,然后又回顾了发展中国家在不同时期采取的贸易战略,最后分析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完善、国内市场比较大的情况下应采取综合性的贸易战略。 第四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在对外开放以后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第叁部分引入模型对贸易对经济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

黄粤[8]2008年在《中日双边贸易边界效应》文中提出自20世纪70年代初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双边贸易关系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两国经贸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日本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日贸易总额不断上升。但随着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的冷淡,两国的贸易磨擦也频频发生,日本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等都阻碍和限制了中日双边贸易的合作与发展,从2004年开始,日本已经从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下降到居欧盟、美国之后的第叁大贸易伙伴。本文以中日两国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对中国和日本两国双边贸易的边界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得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两国的贸易障碍究竟处于什么水平,并且找出影响两国贸易的主要因素,进而确定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关于边界和边界效应的含义,国内外关于引力模型应用的衍化以及国内外关于边界效应的实证研究。第二章是研究背景和意义,着重介绍了中日双边贸易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此背景下,研究中日双边边界效应的意义。第叁章是研究方法,详细推导了用于测量边界效应的引力模型,并且详细介绍了用于实证模型的数据的来源和处理。第四章是实证分析,将2003年~2006年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与日本的各项数据作为研究整体,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和贸易壁垒水平分析。第五章是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对于以上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的结论:中日双边贸易边界效应水平较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日益提升的趋势,中国内陆地区对日的边界效应比沿海地区还要高很多。对此,文章在政府沟通机制、中日合作层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李建国[9]2003年在《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新古典主义理论为基础,运用宏微观经济理论分析国际贸易的倾销与反倾销现象机理及效应,以及实证方法来研究中国出口产品遭受的反倾销成因,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以为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倾销提供对策建议。本文:(1)对倾销与反倾销的历史及理论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对倾销与反倾销内涵进行了经济学与法理的比较研究。(2)以不完全竞争模型与需求管理模型为基础,以经济人动机为出发点分析和探讨了国际贸易中倾销与反倾销的博弈决策的经济理论基础、倾销与反倾销的微观和宏观的经济效应特点和联系,从而深入揭示国际贸易中倾销与反倾销的经济机理,为研究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提供了理论基础。(3)通过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的历史进行了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成因的经济实证方法分析,研究我国出口产品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特征,我国的产业特征和宏观经济特征,较全面地探讨了我国出口产品广泛遭受反倾销的成因和今后发展趋向。(4)在全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企业、产业与政府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对策。

于凤霞[10]2006年在《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篇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论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了实证研究的分析方法,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入手,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然后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从多角度考察了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接着引入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且运用贸易条件的评价指标分析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最终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的结论。同时,文章还针对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为政府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提供参考,这也是本文选题的实践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全球化与经济磨擦[D]. 赵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2]. 美国全球贸易格局下中美商品贸易关系研究[D]. 王肇钧.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 APEC与中美关系[D]. 王巧荣. 中共中央党校. 2003

[4]. 后WTO时代中美贸易摩擦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D]. 魏蓓蕾.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5]. 中国贸易顺差研究:结构、效应与可持续性[D]. 殷功利. 江西财经大学. 2012

[6].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研究[D]. 卞靖. 中共中央党校. 2007

[7]. 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 吴喜龙. 陕西师范大学. 2005

[8]. 中日双边贸易边界效应[D]. 黄粤.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9]. 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D]. 李建国. 暨南大学. 2003

[10]. 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 于凤霞. 吉林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全球化与经济磨擦——日美贸易磨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