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研过程质量的提高_质量改进论文

论科学研究过程的质量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研究论文,过程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053(2006)04-0492-05

科学研究(简称“科研”),又称“研究与发展”,是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那么,什么是科学研究?

1 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

美国资源委员会将“科学研究”定义为“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应用,包括对已经产生知识的整理、统计、图表及其数据的收集、编辑和分析研究工作”[1];鲁塞尔等人从过程的角度,对研究和开发过程作了定义,将“研究”定义为“组织用以获取新知识和新认识的过程”,将“开发”定义为“组织用以应用和结合从研究中所获得的科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供与组织的使命相一致的产品和/或服务”[2];工业研究学会将对研发活动分为基础性研究、探索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开发等四类,并结合各自特点给出相应的定义[3];我国学者王凭慧认为“科学研究是人们对科学技术进行有目的的探索和运用,其中包括创造知识和整理知识两部分”[4];国际标准化组织将“设计和开发”定义为“将要求转换为产品、过程或体系的规定的特性或规范的一组过程”[5]。上述定义表明: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活动都具有探索性、知识性、创造性、新颖性、继承性、积累性、系统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等特性。

笔者认为,科学研究概念所蕴涵本质特征如下: (1)目标特征,科学研究是为突破未知或灰色领域 (如:新现象、新规律、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等)而展开的具有特定指向性的探索工作;(2)过程特征,科学研究是以科研顾客和相关方需求和期望为导向的将科研资源转化为科研产品的输入输出过程,一般包括科研需求识别、科研设计、科研实施和科研产品的形成、推广、转化和评价等相互关联的主要环节;(3)知识特征,科学研究是以收集、整理、分析现有知识为基础,运用知识修改、修正、重构、创造、创新等方式获取新知识或实现知识增值的智力活动; (4)影响力特征,科学研究是为满足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要求并对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

2 科研质量和科研质量观

国内外科技界都认为,科学研究的成功率和科研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率都很低,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成功率,一般不到5%-10%,实现商业化、企业化占2%-3%[6]。尽管科学研究的质量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科学发展的研究,着重从数量方面去探讨,而忽视了对科学质量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在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人类学募捐委员会资助的《科学、技术和人类价值》季刊首次发表一组文章,率先提出和探讨了科学的研究的质量问题。 198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Quality in Science,从科学质量研究的社会背景和主要方向、科学质量的评价和检验方法等方面对科研质量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1994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编印的《美国国家基金会关于科学质量的评估》指出:如何评估科学研究的质量,是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什么是科研质量?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定义,如:通用电气公司(Garfinkel)定义了“研究质量”的几个要素:研究的技术性质量、研究的影响力、与企业经营业务的相关性、适时性[7];杜邦公司(Darb)将“研发质量”定义为“创造、预计和满足顾客的要求”[8];我国学者周兴明等将科研质量定义为“科学研究活动的创造特征与特点的总和并对促进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9];恩德雷斯(AI C.Endress)从研究质量、开发过程的质量这两个方面来定义“科研质量”,即:将“研究质量”定义为“由研究职能所提供的信息和知识的特征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将“开发过程的质量”定义为“开发过程有效地提供能够重复地满足诸如成本、安全性和性能等设计目标的过程和产品特征的程度”[10]。依据国内外学者对科研质量概念的论述和ISO9000-2000版的质量标准对质量概念的定义,笔者认为,科研质量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体系和产品的特性满足顾客与相关方要求的程度,与科研质量概念相关术语描述如表1所示。可见,衡量一项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质量水平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其对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领域的理论或现实需求的满足程度;评判一个科研活动质量水平的标准在于科研顾客与科研相关方的要求的满足程度。上述对科研和科研质量的概念表明:科研组织出现科研质量不合格源于科研产品没有满足科研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也与科研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密切相关,这就涉及到科研的质量观念问题。

表1 科研质量概念相关术语的描述

要素

要素描述

科研顾客 接受科研结果的个人或组织

科研相关方与科研顾客使用科研产品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

科研体系 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科研要素的总和,包括科研组织、支撑机构、管理部门、科研制度、科研方法、科研

手段、科研资源、科研标准和规范等要素

科研过程 科学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的整个活动过程,具有创造特征

科研产品 科研过程的结果,具有新颖性、适用性、无限复制性、永无损耗性、客观性等特点

那么,什么是科研质量观?美国学者洛丝特认为质量观念集中体现在“满足或超越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和“高效生产和经营”这两个方面[11];我国学者李同观认为:科学的质量观念中的质量应当为“全方位质量”,科学的质量观念应用的质量标准应定位于“顾客满意标准”,科学的质量观念的质量行为应“化被动为主动”[12]。依据国内外学者对质量观念的认识和科学的质量观念的诠释,结合科学研究的具体特点,笔者认为,科研质量观是为满足或超越科研顾客和相关方的需要和期望而高效生产和经营科研产品的质量观念;落实科研质量观,不仅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树立顾客至上的科研精神,更需要坚持持续改进的思想方法完善国家宏观科研支撑体系和科研组织微观科研过程和科研体系。

3 科研质量实现过程及科研变量分析

依据对科研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科研过程等方面的相关论述[13-15],结合上文对科学研究、科研质量和科研质量观的论述,运用持续改进思想、系统工程方法和ISO9000-2000的过程方法,笔者在剥离各类科研组织和科研项目差异的基础上,构建了“科研过程质量及科研变量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的科研质量实现过程是由科研质量的形成过程和科研质量的外部环节联结而成的,它揭示了科研过程的两个反馈机制:(1)科研组织内部的反馈机制,它由从“科研需求识别”到“科研产品”的一系列科研活动过程和“改进要求”这一反馈环节组成的,它对科研组织发现科研质量问题、改进科研过程质量、输出符合要求的科研产品提供了保证; (2)科研组织外部的反馈机制实际上涵盖了科研质量实现过程所有的过程和环节,其外部反馈环节包括“科研产品推广和转化”、“外部评价”到“科研需要”等环节,它为科研组织科研质量改进提供了动力源。

图1 科研质量实现过程及科研变量的概念模型

从系统的观点看,图1中的科研质量实现过程和科研变量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自适应和自组织功能的动态系统,科研质量实现过程受各种“科研内在变量”和“科研外在变量”的约束和控制:当科研组织内外的科研变量发生变化时,它能通过调节相关过程和环节的输入输出实现系统的有序运作;在科研组织内外科研变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它通过科研组织内外两个反馈机制实现科研过程质量的持续改进。

4 科研质量改进的目标和原则

4.1 科研质量改进的目标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000-2000质量标准中指出,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是指致力于增强质量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科研质量改进活动就是针对影响科研过程、科研体系和科研产品的一系列因素而进行的改进活动。科研质量改进的目标在于增强科研顾客和科研相关方满意的机会,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增强科研产品的质量,使其更符合对科研产品本身的要求。

4.2 科研质量改进的原则

依据质量改进的基本原理,结合科学研究的具体特点,笔者认为,开展科研质量改进活动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过程原则,科研产品是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为此,科研质量改进活动应立足于科研的过程及其支持过程的改进;

(2)突破原则,科研质量改进应致力于寻求科研产品的改进机会,突破旧的科研评价标准和旧的科研管理模式,使科研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3)预防原则,科研质量改进的目的在于预防科研产品、科研过程和科研体系的不合格,并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科研质量改进活动;

(4)项目制原则,质量改进活动是以项目的方式实施的,对任何科研单位而言,由于需要科研质量改进的项目数量巨大,考虑到科研质量改进本身需要付出代价,故通常选择关键的少数项目来实施;

(5)持续改进原则,科研单位的质量改进是在对科研过程认识和科研质量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不断进行的,这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这个过程运行的结果应当是科研单位科研质量水平的持续提高和科研质量要素的不断改进。

5 科研过程质量改进的若干策略

从图1的概念模型可以看出,科研质量是在科研质量实现过程中形成的,并受诸多科研变量的约束与控制。科研质量改进原则中的过程原则,要求我们在实施科研质量改进活动时必须注重科研过程质量的改进。在上文关于科研质量和科研质量改进的理论论述的基础上,笔者从科研质量观、科研反馈功能、科研和学术交流环境、科研评价制度体系等角度对科研过程质量改进提出若干策略建议。

5.1 运用科研质量观改进促进科研过程质量

科研过程质量的改进是通过增强科研过程的输入输出的效率和有效性来实现的。图1概念模型揭示了每个科研过程的输出结果是后续科研过程的输入这样一个事实,依据ISO9000质量标准中的顾客概念,这种输入和输出关系实质上体现了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这就形成了在科研组织内部员工之间的内部顾客的概念(执行特定科研过程的员工的顾客是执行后续科研过程的员工)。科研质量观是为满足或超越科研顾客和相关方的需要和期望而高效生产和经营科研产品的质量观念。可见,在科研领域内树立科研质量观,不仅有利于科研组织通过内部顾客链优化组织内部科研质量形成过程,也有助于整个科研质量实现过程的整体优化。

5.2 增强科研质量实现过程的反馈功能

图1揭示的科研质量实现过程的内外反馈功能对于持续改进科研过程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科研实践中内外反馈功能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其原因归结为:科研组织的内部评价流于形式,导致了反馈环节出现信息失真,影响了后续的质量改进活动;科研和学术交流环境不健全,导致科研产品推广和转化环节效率低下;外部科研评价制度不健全导致科研的外部评价环节存在严重缺陷;在科研质量的各外部环节之间、科研质量的形成过程和外部环节之间还存在通道不畅、传递信息失真等问题。笔者认为:完善科研组织的管理部门和科研团队以及科研顾客之间的配合、监督和制约机制,建立和健全科研顾客、科研组织和国家建立三级科研产品评价和转化的信息平台,以增强科研过程的内外反馈功能,强化科研质量实现过程的自适应和自组织功能,进而实现科研过程质量和科研体系的整体优化。

5.3 完善科研和学术交流环境

科研质量实现过程的改进需要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寻找改进机会,这就需要有一个有效的科研和学术交流环境,能够让科研过程本身和科研产品形成某种合理的流动和交流。笔者认为,改善当前的科研和学术交流环境应当优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培育和发展科研组织内部各学科之间和科研组织之间的科研和学术交流的渠道,以利于克服在科研组织内的跨学科联合研究或交叉研究的障碍,克服不同科研组织之间进行交叉研究和联合研究的障碍;加强和培育各学科协会的力量,使其成为联系相关学科的不同科研组织之间科研活动的桥梁和纽带,成为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场所;加强各学科协会的联系,并应积极组织交流交叉科学领域、边缘科学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前期的策划和组织工作,提升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的质量,使得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真正成为推动科研交流和传播学术思想的舞台。

5.4 改善科研质量的评价制度体系

科研过程质量的改进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制度体系。现行科研制度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科研组织的科研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价,常用的评价方法是同行评议制度,忽视了对科研过程质量的测评制度的建设。而这种面向科研产品的同行评议制度实施中也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难以避免“重量轻质”和专家腐败等现象的发生。从科研过程质量改进的角度看,笔者认为,改善科研质量的评价制度体系,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找到切入点:在科研过程质量测量方面,需要加强对科研顾客的满意度、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科研产品和科研过程的测量与监督制度,为识别和评价科研过程质量的绩效提供客观的科研质量数据;在科研质量的评价方法上,需要合理运用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文献计量学与技术计量学的方法等定量方法,以加强科研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在科研过程质量评价方面,需要加强对科研产品、科研条件、科研过程质量、科研政策和科研制度等方面的评价,需要改进对规范、制衡和监督专家评审行为的监督和举报制度以完善同行评议制度。

收稿日期:2005-07-28;修回日期:2005-10-31

标签:;  ;  ;  

论科研过程质量的提高_质量改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