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跨越“卡沃丁峡谷”的主要困难与出路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跨越“卡沃丁峡谷”的主要困难与出路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主要难关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关论文,峡谷论文,出路论文,社会主义国家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个世纪80年代,马克思提出了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径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著名论断。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真正跨越“卡夫丁峡谷”,甚而出现了苏联东欧“回归欧洲”的剧变。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在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道路上长期徘徊,主要难关在哪里,出路何在,这是一个关系到当代社会主义前途命运,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东方一些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先于西方国家建立新型民主制,只是获得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政治前提。这些国家长期不能跨越“峡谷”的主要原因就是忽视或压抑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致使经济现代化长期滞后,从而缺少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物质基础。

1、抑制商品经济发展,过早结束新民主义的过渡阶段

通过工农民主专政或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列宁和毛泽东对马克思的东方道路的重要发展。

新民主义社会是一个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可或缺历史阶段,也是改变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的自给和半自给经济的落后面貌,实现生产力商品化、社会化,为跨越“卡夫丁峡谷”做好经济和政治准备的重要阶段。大力发展新民主主义商品经济使之成为刺激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商品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东方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不能跳过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化生产力。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它是衔接自然经济和未来产品经济的中间环节及扫除一切封建主义残余,冲破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羁绊的根本手段,也是摆脱落后的农业国半自给经济实现生产社会化、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渠道。大力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一切农业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步入世界现代化行列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它路可走。

关于发展过渡时期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列宁和毛泽东都有过论述,实践上也取得一定的成就。遗憾的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起来,视商品经济为资本主义复辟的温床,很快向资本主义经济发起反攻,宣布过渡时期结束。中国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于50年代中期前后也过早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重新关上了刚刚通向世界经济的大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完成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压抑商品经济发展,过早结束过渡时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第一,它使现代化进程逆转,没有得到改造的自然经济使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无法改变落后农业国的局面。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长期落后不能实现商品化、社会化,不仅严重地拖了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后腿,也使一些国家招致了短缺型经济危机。苏联东欧剧变的教训就在这里。

第二,过早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或过渡时期,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进行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超前变革,欲速则不达,给后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带来许多困难。强制、人为地消灭资本主义经济、铲除个体经济,实行单一所有制,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起飞,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降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起点和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长期裹足不前的最主要根源。

2、排斥市场经济,把产品经济模式固定化、教条化

马克思依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预测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时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后的产品经济社会。30年代,斯大林套用了马克思的产品经济理论,在俄国缺少产品经济自身存在的环境里,建立了一个产品经济体制。战后又将这一体制神圣化、教条化,强制在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致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集中调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冲破国际资本主义的经济封锁,曾经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然而随着高科技革命大潮的到来,它显得越来越僵化和保守,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计划经济模式最主要的弊病是不能合理、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原则和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它强调国家是生产和分配的主体,排斥企业自主和市场竞争,使企业失去内在动力和活力;由于企业缺少效益机制和技术进步的动力,追求数量经济,忽视质量经济而限制了经济集约化发展,影响了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种封闭的排斥对外开放的模式,也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进入世界市场,参加世界经济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配置的好处和生产的比较效益,并且错过了战后新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和学习西方科学管理经验的宝贵时光。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变化,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巨大进步、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空前繁荣的时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劳动下,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国际有利环境,频繁地调整经济决策和运行机制,相继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集约化,出现了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随着大规模国际协作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性在不断加深,经济区域化、国际化已经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到80年代中期,日本、西德、意大利的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美国的一半,和20年前比,几乎增长4倍。而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恪守的排斥市场机制、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却多次错过了世界经济发展和调整的大好时机,远远落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后边。这一切都为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条件和有利时机。

在综合国力决定国家兴衰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战略。和平演变与反演变,成为两种制度斗争的基本形式。社会主义国家能否顶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蜕变,首先决定于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正确,但最终还是取决于经济实力,取决于能否拥有一个适应和推动高科技和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在当代,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以经济体制为依托的经济竞争。经济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高科技生产力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主旋律。高科技和现代生产力不仅决定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起落,也决定其政治的兴衰。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谁能够创造出一个将高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经济体制,谁就能够在经济和政治的竞争与较量中取胜。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把生产力的发展推到现代化水平,明显地改善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物质生活,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会失去吸引力和凝聚力,也无力抵制国际资本主义的种种压力。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就会乘虚而入,利用经济上的各种困难,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配合国际资产阶级复辟资本主义。这一点已被苏联东欧的剧变所证实。苏联东欧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失败,其实质也是经济和经济体制的失败。是长期排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是各国的经济改革失败所造成的经济崩溃,使之在比经济效率和经济实力的国际竞争中败北。显而易见,社会主义国家欲走出艰险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赢得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复兴和发展,最主要的是取决于经济体制转换成功带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这是用半个多世纪历史教训和苏联东欧裂变的沉重代价换取的最重要的经验。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最大难关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把市场机制从资本主义制度那里分离出来,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重大历史难题。

本世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重大历史难题,曾经进行过三次“闯关”,都因种种原因中断和失败了,留下了沉重的教训。

第一次“闯关”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当时,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把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经济,曾经有过光辉的探索。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教训后指出,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进行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要把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心环节,“要采取市场形式”实现国家计划经济。这里,虽然没有明确地表述过渡时期结束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但已经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市场经济形式发展生产力的正确方向。如果苏联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会很快融入世界经济。然而,斯大林在新经济政策取得初步成就时,就抛弃了列宁的这一正确探索,并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经济生活意识形态化,视商品经济的属性为资本主义,产品经济属性为社会主义。晚年,虽然承认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和保留有限范围的商品经济的必要性,但他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在内,都没有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框框的束缚。

第二次“闯关”是在50—70年代。这是战后世界经济调整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东南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西方经济改革的冲击下,开始了突破传统模式,力图把市场机制纳入计划经济体制的艰难探索。

这个时期理论上的突破是,主张社会主义模式多样化和运用经济杠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行宏观计划调控和微观引入市场机制结合。有代表性的是波兰的布鲁斯模式论和捷克的锡克模式论。在实践方面,南斯拉夫是第一个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国家,建立了企业自治的市场经济体制,60年代中期,匈牙利也迈出了较大步伐,建立了介于苏联和南斯拉夫模式之间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分权模式。在匈牙利影响下,捷克也提出建立有调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次“闯关”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尝试,但是各国都没有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和解决旧体制的根本矛盾。第二次“闯关”浪潮很快退潮,改革的“黄金时期”也很快结束,许多东欧国家又重新回到了传统模式。结果,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丧失了自我调整、发展和赢得时间、效率的最宝贵机遇。

第三次“闯关”是在80年代。这次“闯关”是在东西方关系开始解冻,社会主义国家面临西方发达国家高科技发展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崛起的严峻挑战以及国内经济形势日趋困难的重重压力下开始的。这次“闯关”浪潮来势迅猛,席卷了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在苏联的带领下,东南欧各国都加入了改革队列,中国也涌入“闯关”的洪流。这次“闯关”的特点是:西方国家直接插手,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诱压社会主义国家西化;社会主义各国政治多元化思潮泛滥,普遍发生政治动乱,苏联东欧出现政权易手,在剧烈的政治震动中引入私有制市场经济;中国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走了两条不同性质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改革取得成效,而苏东各国在西方的诱压下“回归欧洲”,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

为什么苏联东欧各国搞了几十年改革都没有突破跨越“峡谷”的主要难关和解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难题,相反出现了改革方向的逆转和历史的倒退?其原因教训就在于:

1、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视市场经济属性为资本主义

苏东国家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把市场经济属性视为资本主义,担心商品经济产生的新生资产阶级将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转化为政治力量,威胁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为此,多次扼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2、没有找到经济体制转轨的正确途径,脱离国情,全面复制西方的转型道路

80年代,苏东一些国家长期推行的双轨制分权模式给经济生活带来了许多矛盾。经济体制转轨是改革的重头戏,这些国家的教训就在于:“转轨”不是从本国实际出发,先易后难,选好启动点,而是从深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国有企业这个最难啃的硬果入手,而使“转轨”一开始就陷入对大中企业的攻坚战中。由于堡垒长期攻克不下,许多经济关系无法理顺,致使在经济危机的困境中走上了全面否定公有制和国家计划调控的极端,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原因全部归结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只有通过私有化道路才能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虚置”和发展商品生产者的竞争问题。为此在西方唆使下,在剧烈的社会震动中走上全面复制西方的转型道路,推行以私有化和价值自由化为中心的一步到位的激进式转型战略。结果,不仅导致了共产党跨台,也使“转轨”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转向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3、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体制的区别与联系,放弃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目标

基本制度与体制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范畴。基本制度从总体上反映社会形态的本质,体制则是基本制度的形式和载体。基本制度决定体制的性质、方向,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能够促进基本制度的潜能的发挥和进步,反之也会阻碍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苏联东欧国家不能正确认识基本制度与体制的区别与联系,把计划经济某些弊端和经济改革的错误决策所造成的经济恶化,全部归结为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和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此,在苏联“加速战略”失败后和东欧推行分权模式失败后,则走上了完全否定社会主义历史和彻底炸毁社会主义制度大厦的道路。

4、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起了错误的导向作用

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路线,也是一种模式,它对苏联东欧国家“转轨”的翻车起了主导作用。如果苏东各国党的路线正确,完全可以摆脱这场厄运。然而在经济改革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时,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打着反教条主义、走出历史误区的旗号乘虚而入,成为党的指导路线,从而扭转了改革的模式目标,用思想多元化取代了马克思主义,用政治多元化取代了共产党执政地位,通过首先回归资本主义代议制进而推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开始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葬送了社会主义千秋大业,成为资本主义复辟的桥梁。

中国改革顶住了内外的压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其伟大实践指明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走出当前的困境,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金桥”。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市场经济是适应和推动高科技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方式。市场机制可以适应现代经济复杂多变的需要,能够推动市场经济的主体为实现最大经济利益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并能千方百计地吸收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进入世界市场,参加国际分工与协作,达到经济优势互补的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将带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昌盛是建立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强人们对民主的共识和参与民主的能力,经济上“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成员政治平等和民主的真正保证,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和平等竞争的原则是消除特权,革除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弊端,扩大民主参与的强有力的动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史上的伟大发现和伟大创举。如果说社会主义有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那么,东方国家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就可以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历史飞跃。

目前,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面临着经济体制转换的严峻考验,如何实现这次历史性飞跃,架起跨越“峡谷”的桥梁,各国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和道路。在探索这条道路中,必须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改革中的政治与经济关系,选择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佳时序,寻找一条经济体制转轨的正确途径。

1、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

东方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要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包括市场经济的经验,但不能照抄照搬。架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桥梁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本国实际出发,就是要充分认识先天商品经济发育不足和长期推行产品经济模式给改革带来的难度和改变传统经济关系、权利和利益格局的艰巨复杂性,从实际出发,还要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这个最基本和最现实的国情出发,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正确领导、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只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性与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活力相结合。具体就是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公有制为主导的混合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长处的市场经济。离开这个方向,探索跨越“峡谷”的道路就会误入岐途。

2、选择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佳时序

从目前看,东方国家走向现代化市场经济主要有三条不同的道路:一是苏东的政治转轨在先,经济转轨在后的“回归欧洲”道路;二是东亚“四小龙”先发展自由市场经济后启动民主的道路;三是中国的以农村改革为先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互促进配套进行的道路。实践表明,苏东以代议制为先导的道路是不可取的,它违背了市场经济发育的条件与规律,频繁的内阁更迭,权力角逐带来的社会动乱加剧了经济转型的阵痛。东亚“四小龙”和前苏联东欧形成显明的对比,它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市场经济不宜通过种种激烈的政治行为和广泛的社会动员的方式来进行。多党制对早期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成为阻力。东亚“四小龙”的经验就是在政治稳定中推进市场经济。但也不能崇拜这条道路,民主政治改革长期滞后也带来许多弊病,权威主义政体造成的“官商勾结”、贿赂横行等严重的政治腐败也最终阻碍经济的进步。

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借鉴这些经验教训,第一,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政治体制改革要为促进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经济体制改革先行,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要相互促进配套进行。改革中的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就是经济体制改革要先于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只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方向确定下来,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才有所依循;只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广大人民体会到改革的实惠,才能防止政治体制改革深化带来的不必要的社会震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要相互促进、配套进行,要发挥政治体制改革的能动作用,使之成为巩固、深化新经济体制的保证。第三,政治体制改革要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改革旧政治体制、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基本格局出发。建立具有高度民主、完备法制和充满活力、高效率的政治体制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远大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就是要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把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人事干部体制作为第一步和突破口,把反对腐败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政治腐败是新旧体制交替时期民主法制不健全的表现,是社会机体的毒瘤,它严重地损害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败的力度,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会有危险。

3、寻找一条经济体制转轨的正确途径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跨越“峡谷”的最艰险关口。探索“转轨”途径时,首先要遵循先易后难,先外围后核心,在渐进基础上整体推进的原则。转轨初期,要依据国情选好突破口,要从计划经济体制的薄弱环节,即非国有经济中寻找转轨的启动点和建立新经济体制的支撑点,在外围战取得成效后要把重点转向国有企业,实行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其次,双轨并存时间不宜过长,转轨不能大破大立,要坚持边立边破和新旧体制此长彼消量变到质变的并轨过程。再次,转轨期间要重点突破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建立竞争性市场体系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难点。其中不解决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就谈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

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也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当完成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巨大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熟起来的时候,一个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就随之建立起来了。到那时,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将会彻底摆脱贫穷和落后,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到那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制度,实现跨越“卡夫丁峡谷”才算有了切实的保障!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跨越“卡沃丁峡谷”的主要困难与出路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