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_科学论文

从人文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_科学论文

从人体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人体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评介了八十年代诞生在我国的一门全新的前沿前科——人体科学:它是以人体为对象的交叉学科;是开发人体潜能的新兴学科;是研究人体巨系统的一门新学科;是探索人体功能态的一门新学科。同时本文阐述了我国人体科学的优良传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功能;人体特异功能论争的哲学意义;并选用最新实验事实强调指出,人体科学的研究成果,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科学内容的丰富与深化,不断提供崭新的科学素材。

诞生在80年代中华大地的人体科学研究,已经走过了整整15个年头,现正成为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文艺理论等科学部门相并列的一个新的科学大部门。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人体科学是极有希望和“可能导致21世纪的新的科学革命”的前沿科学领域之一①。

人体科学在中国的崛起与发展,实在是一个重大的科学事件。它不仅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密切关注,而且还引发了一场围绕人体特异功能并已上升到哲学高度的论争,由此吸引和唤起了更多的专家学者及社会人士对于人体科学的异常注目与格外期待。不言而喻,从人体科学的历史发展和长远影响看来,这场论争的客观效果,不也正是“坏事变好事”了吗?!

本文拟就人体科学的性质、特点、学科前沿和研究内容,人体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相互关系等,作简要的概述和进一步的探讨。

人体科学:当代学科前沿

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物理科学自近代到现代,一直处于带头学科或前沿学科的地位。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诞生与发展,生命科学开始崭露头角,而与物理科学并驾齐驱,互相呼应。进入80年代以后,专以地球最高生命为对象的人体科学研究,正成为当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前沿科学领域。

(一)以人体为对象的交叉学科

今天,人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科学技术瞩目的焦点,也是世界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正因为如此,所以现今许多学科都在研究人,例如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人才学、心理学、逻辑学、法学、文学,等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一直都在研究着人。学术界有人认为:哲学主要研究人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等;伦理学、文学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经济学科注重人的社会经济效益;政治学、法学等,研究人的政治、法人地位和等级秩序;管理学、人才学等,突出人的才能发挥和实现人的价值;心理学、逻辑学等,探究人的心理和思维过程;等等。近年有人更提出了建立相对独立与综合性的“人学”的主张,以便“克服每一门类科学对人的片面研究”,从而“促进人的问题的理论解决和实践解决”。②

人体科学当然也研究人,因而它与以上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或“人学”有所交叉。然而,从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学科性质来看,人体科学却具有不同于上述学科的一些不同的性质与特点:

1.以人体为研究对象,它着重研究人体的自然属性和自然规律,而不研究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等;

2.以各种实验方法和科学手段、尤其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虽然有时也会用到一些社科方法,但人体科学终究是一门“实验科学”;

3.一门侧重自然科学(物理、生物、生理、心理、医学等),并与社会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等相互交叉和平行发展的大类科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它是一个独立的科学大部门,不能将其归于任何一类之中。

由此可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人体科学,现在正将物理学、信息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当代科学中有关人的前沿课题沟通与汇总起来,进行综合性的系统研究,并已开始向今天的传统观念和科学框架提出挑战,积累变革。不言而喻,人体科学确实是以人体为对象的前沿学科。

(二)开发人体潜能的新兴学科

人体科学将人体特异功能、气功等人体潜能,作为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所谓人体特异功能,就是人体先天具有的一些异于常规功能的生理功能;所谓气功,即是人体后天练出的某些异于常规功能的生理功能。诸如非眼视觉、透视、遥视、遥听、思维传感、特异思维、离体致动、特异书写与穿壁功能、等等,都是这类异常的人体潜能。这些异常功能,国内已有10年以上的科学实验记录,国际上也有数十年的科学实验与机理探讨。现在人们认为,人体的异常功能是人体所固有的一种潜在的生理功能,即人体潜能的显现。一些实验研究提示,人体异常功能与大脑的前额叶存在某种功能对应关系。前额叶曾被生理学家称为大脑中的“哑区”,那是因为这部分大脑尚未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充分利用的缘故。据估计,“哑区”约占整个大脑皮层的2/3以上。由此看来,揭示“哑区”奥秘与开发人体潜能,既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科学的重大课题之一。毫无疑问,以人体异常功能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人体科学,的确是一门开发人体潜能的新兴学科。

(三)研究人体巨系统的学科

今天,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体科学,我们必须将人体看成极其复杂的、与周围环境息息相通的开放巨系统,加之人是有意识或思维的高级动物,所以作为人体科学研究对象的人体,便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有意识的巨系统,而“人体科学的任务就是理解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③

既然人体是复杂巨系统,它就一定包含了无数的层次结构和子系统(要素)。根据现代生物学的研究,人这个系统的最大层次是个体人,从人体往下的主要层次至少也有10个以上:人体——机体局部——功能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核——细胞器——生物大分子——生物亚分子——生命量子态——……

不仅如此,人体的每一个层次及其任一要素或子系统,相对于低层次来说,它们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例如功能系统是由消化、呼吸、泌尿、血液循环、内分泌、感觉、神经等子系统所组成的;神经系统又是由大脑、脊髓、各种神经等所组成的;而大脑则有10[13]以上的神经元突触,远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脑”构件还要复杂和庞大得多,足见大脑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且人脑在人体各组成要素或子系统和层次结构中,还是居于占支配地位的高层次的要素或子系统,这是因为大脑中枢在整个人体巨系统中发挥着中央控制器的调节控制的功能。所以深入研究人体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在人体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探索人体功能态的学科

钱学森同志指出:“对人体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非常重要的是研究它的功能状态,包括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人体功能态”。④1981年在全国第二届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上,他就提出了人体功能态的概念。他认为,任何一个系统中都有多个相对稳定的功能状态,并且通过外界的作用,系统可以从一种功能态进入到另一种功能态。人体巨系统同样也可以产生好几种不同的功能态,如醒觉功能态,睡眠功能态,警觉功能态,特异功能态,气功功能态,催眠功能态等。

现代科学发现,由于人体功能态是亚稳态,所以通过适当的调节就可以变换人体的功能态。现已知道的调节手段有三种:

1.物质变换,例如对病人施以对症的药物,即可使他从病症(一种功能态)恢复到正常的功能态;又如对因饥饿而休克(又一种功能态)的人予以血糖补充,便能即刻使他恢复到正常功能态;

2.信息变换,现在有音乐(声波信息)疗法,气功外气(人体信息)疗法,仿生电子气功仪(电磁波信息)疗法等,都是运用信息变换功能态的有效手段;

3.意识调节,意识是人体最高层次的运动反映,它可以反馈调节控制人体较低层次的生命运动,如国内的心理疗法,精神疗法,国外的“生物反馈”即“意识反馈”疗法等,都是运用意识反馈调节人体功能态的有效手段。

据报道,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自1984年以来运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将实测到的多项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为标志人体系统状态的变化点,然后确定其在各变量所组成的多维相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从而发现了人体在醒觉、睡眠、警觉和气功等功能态的目标点与目标环⑤。该项研究不仅为人体功能态的研究找到了客观指标,而且也为人体功能态的概念奠定了科学基础。

人体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

科学研究工作总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支配下进行的:好的哲学思想可以促进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坏的哲学思想将会阻碍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这是因为,任何哲学思想都是某种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学问,而在科学研究的设计、实验和总结过程中,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一定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⑥事实上,无论在科学史上还是在今天,远离哲学的“纯科学”是根本没有的。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人体科学更不是那种“纯科学”:它始终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而且也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我国人体科学的优良传统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这是中国人体科学的两大优良传统。

从事人体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对于任何一项人体功能现象,始终坚持必须经过严格认真的实验检验以后,才能予以肯定或承认的基本原则(也有个别江湖骗子弄虚作假,那与人体科学研究并不相干)。其中相当一部分同志当初也并不都是相信“耳朵认字”这一类人体特异功能的,因为他们现有的也只是眼球视网膜才能接受与传递视觉信息之类的科学知识,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还想用严格的科学实验来否定违反科学常识的特异功能现象。但是,实验的结果却与这些同志最初的主观想象和愿望相反:实验表明,人体特异功能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这时他们不以主观的想象与认识来修正或推翻客观的科学实验,恰恰相反,他们让主观的认识与观念去遵循或服从客观的实验事实。这是唯一正确的科学态度。人体科学十余年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人体科学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了真理实践标准的哲学原则。

我国人体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工作深深地体会到:“人体科学中所讨论的问题,都关系到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大脑与意识的辩证统一的研究,在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里面,如果我们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不用辩证唯物主义,我们准要犯错误”⑦。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人体科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他们的指导原则与工作方针。所以,他们不仅在中国人体科学学会的章程中明确地写上了这一条,而且更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自觉地抵制了各种唯心主义、封建迷信、江湖骗术、形而上学等错误思想的侵蚀与干挠,切实地保证人体科学真正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健康地向前发展。毫无疑问,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原则,这是中国人体科学的第二大优良传统。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功能

作为一门高层次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同样具有自己特有的科学功能:一方面,它可以消化吸收各门科学的新事实和新创见,用以深化与更新自己已有的哲学结论与原理,以便同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同步发展;另一方面,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最高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各门科学的发展又提供指导与帮助,以便增强它们抵御和拼弃种种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免疫能力。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自我更新又指导帮助的科学功能。辩证唯物主义对于人体科学也不例外,同样具有消化吸收(人体科学素材)和指导帮助(人体科学发展)的科学功能。

显然,哲学源于科学,又反作用于科学,由此构成了负反馈的调节控制系统——一种使科学系统抗拒偏离并趋向稳定发展的调控系统。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发展之间是辩证的统一。因为事实上,“人体科学研究的结果,也会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内容⑧。

(三)促进哲学繁荣的崭新素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我国人体科学得到了顺利的健康发展。同时人体科学的崛起,也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进一步丰富与深化,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素材。根据现有的科学实验和研究水平,我们在此仅就以下两个问题试作初步讨论。

1.思维的本质:特异功能人的意识与其大脑关系的新含意和新认识。

毫无疑问,当然是特异功能人的大脑产生了他们的意识和思维,而不是相反。问题在于,“特异致动”的客观事实表明,这种特异功能态的“思维过程很可能伴随有某种‘特异能量’的发射与接收”,由此才导致了具有特异功能的主体能够离体地致动客体。显然,人体科学的实验研究说明了,至少特异功能人的大脑所产生出来的意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认识和理解的毫无物质内容的东西了;事实上他们的意识话动或“思维现象当是比大脑神经细胞更深层次的某种物质运动的表现,犹如遗传变异现象是核酸分子运动,电现象是电子运动,光现象是光子(电磁波)运动的表现一样”。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有人认为,“人脑的思维过程,很可能是宏观物质(大脑)运动转化为微观物质(比如思维波)运动的过程”⑨。

这一新的理解和认识,一方面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⑩。同时它也向人们深刻地揭示出,人的思维或意识有着远比“大脑的属性或机能”所表征的更为深刻的本质和特征。

2.人体的潜能:特异转运中的“隐态”现象值得认真地研究和概括。

1982年人体特异功能联合测试组在北京做成了“特异转运”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验样品在特异功能的作用下,先是在实验人员的面前消失,就是说试样在实验中出现了所谓“隐态”(这时常人的感官暂时不能觉察到试样运动的轨迹和声响)现象,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试样又在另一个空间位置上复现出来。然而,特异功能人即“受试者本人对于试样的‘消失’时刻和‘再现’时刻与方位却有所感觉。受试者的这种主观描述经常与实验现场搜寻试样的结果相一致”(11)。

科学实验表明,常人感官中所出现的试样“隐态”,并不意味着试样真的就消亡了,因为开发了潜在能力的特异功能人仍然能够觉察到试样的现实存在,就是说在他们那里并不存在常人所感觉的“隐态”现象。由此可见,人的感官和意识对于客体的主观感受与反映,竟同人体潜能的显现或开发密切相关了。如此的话,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这一关系似乎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不言而喻,人体科学的深入发展,正在不断丰富与深化有关意识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内容。这也就是说,人体科学中一些新的未知现象和实验事实,是促进哲学不断繁荣的崭新素材。

(四)特异功能论争的哲学意义

围绕人体特异功能是否存在与可否研究,国内学术界有过好几年的论争,至今也尚未完全平息下来。这场时断时续的论争,不仅引起了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的格外关注,而且客观上也有助于我国科学技术包括人体科学的健康发展。为此,探讨这场论争的哲学意义,无论对于科学技术还是哲学理论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和有益的。因为“这场关于特异功能的争鸣正好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它可以比较具体而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12)。

1.是“唯理论”,还是实践论?

如前所述,人体科学的研究者们始终都用严格的科学实验来检验特异功能现象,在科研工作中坚持了真理的实践标准。可是,对人体特异功能持否定或反对态度的论者却宣称说:“人体特异功能是根本不可能的,是用不着进行实验就可以作出判断的事”(13),所以他从来也不进行特异功能的任何实验与测试,就连亲自去观察一下这类实验他都不屑于顾。据说他笃信,就“凭我的理性”便能断定特异功能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这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不是实践的问题(14)。

由此可见,在关于特异功能的论争中,研究者与反对者之间,在认识论上的确存在着是坚持实践论还是奉行“唯理论”的根本对立。

2.是“静止论”,还是发展论?

否定论者反对特异功能的最大根据之一,就因为人体特异功能违反了现今的科学常识,或者说已有的科学知识无法充分解释这些新的功能现象。这就牵涉了对待科学研究的一个根本问题:科学是只能原地踏步呢,还是应当不断发展?如果科学只能研究符合常识的已知事物,而不能探索反常的未知领域的话,那么科学岂不就只能静止和倒退,而永无发展了吗?这种典型的“静止论”倘若出现在400年前,取代“地心说”的“日心说”还能诞生吗?如若出现在本世纪初的话,还能有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吗?

3.是“代替论”,还是联盟论?

否定论者对人体特异功能研究扣了许多帽子,如什么“灵学”呀,“伪科学”呀,“唯心主义”呀,等等;也打了不少棍子,诸如“反科学”,“经验论”,“反马克思主义”等等(15),举不胜举,世人皆知,无需赘述。对于科学上一时还不能解释的新现象进行哲学“代替论”式的大批判,在近代科学史上,不是已经有过批判“基因论”、“相对论”、“共振论”、“形象思维”、“数量经济学”等的教训和悲剧吗?问题在于,为什么80年代还有人重蹈覆辙呢?这个问题值得我国科学界和理论界深刻反思。要消除“代替论”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除了进一步解决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以外,还要大力提倡哲学工作者必须“同现代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16),以便真正发挥辩证唯物主义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从而迎来包括人体科学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步发展与共同繁荣。

注释:

①钱学森等:《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大部门》,《自然杂志》1988年第5期。

②高清海等《从对人的研究到人学》,人民日报1988年6月6日。

③钱学森:《人天观、人体科学与人体学》,《大自然探索》1983年第4斯第15-16页。

④钱学森:《开展人体科学的基本研究》,《自然杂志》1981年第7期第482页。

⑤中国人体科学学会:《人体科学——当代科学突破的重要前沿》,《中国人体科学》1990年7月创刊号第8页。

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87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

⑧叶峻主编:《人天观初探》第6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

⑨叶峻:《关于特异思维的科学探索》,《思维科学探索》第27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⑩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3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

(11)人体特异功能联合测试组:《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真实性的联合测试报告》,《创建人体科学》(一)第530-531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

(12)邢兆良:《关于特异功能争鸣的哲学和科学问题——兼与于光远同志商榷》,《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989年第2期第89页。

(13)(15)于光远:《PSi和它的变种——人体特异功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第36、41页。

(14)引自张震寰:《实践论还是唯理论?》和聂春荣:《1981年我国科学战线上的一件重要事情》二文,《创建人体科学》(一)第144期,172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

(16)列宁:《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列宁选集》第4卷第6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标签:;  ;  ;  ;  ;  ;  ;  

从人文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