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_王兆波 董建胜

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_王兆波 董建胜

王兆波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一中学区 264300;董建胜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一中学区 264300

摘 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给人们的身体负担、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在不断地增加,同时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完美状态。因此,中小学生如何适应学习、适应社会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摆在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通过体育教学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小学生能全面地得到健康发展。实践证明,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

一、发现消除心理障碍

体育教学过程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的感受和愉悦的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障碍。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烦恼、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体育活动多种多样,活动中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喜欢自己。在群体活动中,要让学生努力展现自我,有信心让同伴接纳自己。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愉快的体育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制定科学适宜的体育运动强度和难度;因材施教,给每一位学生搭建成功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示自我,克服恐惧、紧张、害怕等心理障碍,获取运动的愉快感和更多的成功体验,树立更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身心更好地健康成长。

二、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对身体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心理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情况,做学生的贴心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小学生的情感、情绪、品格正处于形成期,教师应该采取尊重、理解、关怀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感觉到“我可以”、“我能行”“成功一定属于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体育锻炼所产生的积极情绪能对人体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以便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力,有助于人们理清思路、战胜逆境、克服困难。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不同的心理状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全面的育人工作。

三、加强合作,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许多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和演练,学生学习可以获得成功与挫折、胜利与失败、群体与个体、帮助与鼓励等体验。假如每位教师都能够正确适度地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和教育,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就能使学生通过体验认识体育、认识社会,并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竞争意识是每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也是将来走向社会时应具有的一种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正视将来的种种竞争,学会在竞争中勇于迎接各种挑战;通过体育教学,培养胜不骄败不馁、不畏强者、勇于拼搏、创新进取的精神。

四、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各级领导组织、教师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发展。其中,要正确制定适合现代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体系,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采取有效方式,加强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发展其心理健康。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他们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大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进而使他们更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不要搞形式主义,要真真正正落到实处;不要只局限于咨询室里,要走进课堂,解决学生实实在在的心理障碍问题。

4.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活动,加强体育课的教学工作。要给学生更多锻炼的机会,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去锻炼,去适应社会,为学生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应充分加强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体形态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为中小学生走进社会、走向未来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总之,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需要身心的相互作用;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论文作者:王兆波 董建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0月总第2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6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_王兆波 董建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