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人民医院;灵山535400)
【摘要】目的 探讨分娩球结合体位管理在活跃期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孕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在活跃期中按第一产程活跃期护理常规对产妇进行指导;观察组在活跃期由专人指导采取分娩球结合体位指导进行身体的运动配合。结果 观察组宫口开全时枕前位例数和自然阴道分娩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危足月头位单胎初产妇在活跃期利用分娩球结合体位管理能降低胎头位置异常的发生,从而改善因胎头位置异常而发生的头盆难产及不良分娩结局。
【关键词】活跃期;分娩球;体位管理;分娩结局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496-01
胎方位是指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简称胎位。在分娩过程中,若枕骨不能有效向前旋转而持续位于母体骨盆后方或侧方,形成持续性枕后位或持续性枕横位,致使发生头位难产[1]。为了降低胎头位置异常而导致头位难产发生率,提高自然分娩率,我院在活跃期采用分娩球结合体位管理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待产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120例,年龄19〜30岁,孕周37-40周,无明显头盆不称及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具备阴道分娩条件,按住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两组产妇年龄、身高、孕周、新生儿体重、孕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产妇从进入产程开始至活跃期前均按潜伏期护理常规进行观察处理及护理,两组产妇进入活跃期后应保障产妇休息及体力。
1.2.1对照组 产妇进入活跃期后由当班护士按第一产程活跃期护理常规进行产程观察及指导。
1.2.2 观察组 产妇进入活跃后由当班助产士指导产妇配合分娩球采取舒适体位并讲解这些体位的好处,产妇接受并选择适合自身的舒适体位:保持身体前倾的站位、坐位、跪趴位、蹲位。坐位时产妇两腿分开坐在分娩球上身体前倾靠在椅背或床边,髋部缓慢进行上下浮动、左右摇摆、旋转运动,几种动作交替连续进行;跪趴位时,产妇跪在软枕上,上身趴伏在分娩球上,双臂环绕球体,匍匐在球体上做身体前后拉伸及髋部左右摆动动作。产程中助产人员要据产妇情况适当变换体位以保障产妇安全及体力,在进行体位指导结合分娩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孕妇自身感觉胸闷不适或呼吸费力者马上停止运动,并进行相关检查及监护。
1.3 效果评价
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时胎方位情况,并统计两组分娩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产妇阴道自然分娩44例(77.33%),剖宫产11例(8.33%)阴道助产(8.33%);对照组产妇阴道自然分娩30例(50%),剖宫产22例(36.67%)阴道助产8例(13.33%),两组分娩方式比较,观察组自然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产妇分娩时胎方位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分娩时胎方位比较
3 讨论
3.1 活跃期进行体位指导是可诱发有效宫缩,利于胎头旋转,降低胎头位置异常的发生
产程中产妇取保持身体前倾的站位、坐位、蹲位、跪趴位等体位时,子宫悬于腹壁上,对脊柱的压迫减轻,且母儿身体纵轴保持一致,胎儿在羊水浮力及地球重力作力下,在宫缩作用时通过羊水介质胎儿发生旋转运动,胎头枕部发生旋转至枕前位并衔接下降固定,有利胎儿保持利于分娩的枕前位或枕横位状态;枕前位时胎头紧贴宫颈,对宫颈形成持续性压迫,反射性刺激内源性宫缩素的分泌形成强有力宫缩,旋转固定-刺激-分泌良性循环的形成,强有效宫缩促进产程进展的同时,亦形成强有力的旋转力量[2]。
3.2 分娩球运动可改善分娩结局
产妇坐在分娩球进行髋部上下浮动、左右摇摆、旋转运动时,柔软且富含弹性的分娩球面紧贴会阴部,使产妇身体放松,球面按摩会阴部,可减轻会阴部及盆底肌肉紧张感使盆底肌肉放松,球体的气压可缓解胎先露部对会阴部的压迫,从而减轻对会阴疼痛刺激[3]。妊娠可使体内激素水平改变,激素水平作用可使产妇骨盆的关节、韧带松驰,使骨盆形状大小面积产生微小变化,在分娩球上作运动时,骨盆与骨髂间通过运动可骨盆关节发生改变,从而使骨盆腔前后径或横径大小发生细微而连续性变化,致中骨盆面积增加从而胎头可旋转空间增加,利于胎头旋转下降加速固定 [4],进而旋转至有利于分娩的枕前位。利用分娩球结合体位指导时,产妇趣味性增加,身心放松的同时保持身体平衡协调的力量,提升产妇对分娩的自我控制感[5],多种力量作用下的合力均有利于自然分娩。
4 小结
活跃期采用分娩球运动结合体位指导,可促使胎头旋转至利于自然分娩的枕前位,激发有效宫缩,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符合现代产科服务新理念,方法安全简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7-199.
[2]黄雪群,余桂珍,黄伟嫦.孕晚期前倾位训练对临产时胎方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6C):2247-2248.
[3]谢学萍,曾 杰.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在第一产程的临床效果观察[J]. 辽宁医学杂志,2016,2(30):57-60.
[4]徐 燕,曹迎九.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对产妇产程及剖宫产率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6,4(29):546-548.
[5]吴 娜,庄 薇.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对初产妇产痛、分娩控制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9):793-796.
*本课题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课题(编号:Z2016369)
论文作者:黎英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6
标签:产妇论文; 体位论文; 活跃论文; 骨盆论文; 两组论文; 阴道论文; 初产妇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