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宗教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宗教论文,我国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已把世界联为一体,与之相随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条件下,海外宗教对我国民众和宗教界的影响已无法避免。当然,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方面,甚至可能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当前世界宗教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
1.就世界范围而言,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宗教信仰者人数持续上升,宗教发展并未出现衰退趋势。
百年以前,当科学理性向宗教权威进行挑战并取得一定成效时,世界上不少知识精英都相信,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人类将抛弃愚昧落后,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届时,宗教将逐步衰落并走向消亡。但事实并非如人们所估计的那么乐观。自二次大战后至今50年来,在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不断推进并席卷全球的同时,一场全球性的宗教复兴也发生了。
美国、日本等国在60、70年代都出现了宗教热或宗教复兴高潮,各种宗教团体吸引了大批寻求归宿感的信徒。例如在美国,“95%的人声称信仰上帝,58%的人每天至少象征性地祈祷一次。上帝是美国文明的核心要素,是美国人的万能保护伞。”(注:雷雨田:《上帝与美国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1页。)日本的宗教信徒人数超出了全国人口的总和,因为一人可以同时信仰两种甚至更种多不同的宗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瓦解后留下的意识形态空白在很大程度上被宗教所填补,教会在人力财力实力上都有增长。至于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宗教覆盖面更为广泛。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侵入及传教运动的推进,许多国家出现民族宗教、民间信仰转向世界宗教的趋向。
据权威的《国际传教研究公报》统计(注:宗教研究中心编:《世界宗教概览》,东方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08页。),自1900 年以来的近百年内,世界上传统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的信徒人数一直处于增长之中,基本与世界人口的增长持平。至1997年,在世界58亿人口中, 宗教信仰者占81%。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宗教仍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精神追求,其影响不可低估。
2.宗教在世界各国社会生活中依然保持相当活力,影响涉及各个领域。
一方面在国际上,教会直接介入世界政治舞台,因宗教引起或打着宗教旗号的国家间、民族间的冲突和争端时有发生,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宗教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人类团结也作了不少努力。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已退出了与科学的争论,固守在精神道德领域。它与科学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宗教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生、人的精神和伦理道德,并将关注的重点从神转向人。宗教关注人的生存处境、人的精神危机,对大量存在的社会道德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力求净化人心、重整道德,在精神文化领域中起主要作用。
在许多国家,教会还是活跃在社会领域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宗教团体在参与社会生活、创办慈善福利事业、服务社会民众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各宗教团体都投身于社会服务事业,教会已成为社会福利救济事业的主力。
3.教会积极进行改革,努力使自己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从50年代开始,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教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西方教会既面临着各种反宗教的人文主义思潮,也面临着科技进步、物质利益和世俗化的挑战,还有东方宗教和文化的“侵入”,使教会充满着危机感。1962年至1965年,罗马天主教会召开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简称梵二会议),至少在三个方面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一是礼仪方面,简化和修改了天主教弥撒仪式;允许各地教会用本地方言作弥撒,并融入各民族的风格,使信徒容易理解和接受。二是在教会组织及教义方面,确认教会是服务性团体;地方主教的权力增大,平信徒的作用在教会中加强,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下降。三是推动了合一与对话运动。罗马教廷对历史上基督教的分裂作了检讨,推进与东正教、新教的合一;对基督教以外的宗教如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表示尊重;提出同全人类对话,甚至表示要同无神论者对话;为表示对科学的和好,宣布为伽利略平反。尽管梵二会议以后,世界天主教内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但教会毕竟随同时代一起前进了。
当代基督教神学已从神学院的象牙塔中走出来,与时代相结合,与大众的需要相结合。二次大战前后出现的存在主义神学、新正统派神学、希望神学、“上帝已死”神学等都吸取了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果,表现出在战争爆发、经济萧条、社会混乱等非常时期神学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思考及其拯救社会思想危机的努力。而在60年代出现的解放神学、黑人神学、妇女神学,更体现了神学与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与被剥削压迫人民争取民权、争取平等社会地位的斗争相结合的倾向。
向来被认为远离红尘的佛教,也从消极出世转向积极入世。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佛教不仅在亚洲得到复兴,还在西方社会获得发展。许多国家的佛教界提出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加速现代化、世俗化进程,以适应现代社会,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4.宗教领域出现多元化倾向,新宗教成为令人瞩目的一股社会力量。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化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宗教多元化也随之而起。在现代世界上,已没有一个宗教或教会可以宣称自己拥有绝对真理,可以高居于其他宗教之上。传统宗教的多元化表现为多种形态,如上所述的神学多元化、组织多元化、礼仪多元化等等。多元化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民众的信仰需求,是宗教在现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宗教多元化的过程中,新宗教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本世纪以来,尤其是60、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新宗教团体激增。在美国,自60年代以来,新增加的宗教团体就有2500个左右。日本目前合法登记的宗教组织有18.5万个。据《国际传教研究公报》(注:宗教研究中心编:《世界宗教概览》,东方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08页。)统计, 至90年代,世界新宗教信徒已有1亿多,占世界人2.2%。
新宗教是西方特定的社会运动或社会思潮的产物,大多带有反传统反社会反文化的倾向。迄今为止,世界新宗教发展已出现了分化,有的已成为中型教会,拥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信徒;大量的是中小型的教派或膜拜团体,活动范围较小,默默无闻,自生自灭。极少数走向极端,因其内部的丑闻,或引发的宗教惨案和悲剧,成为邪教。
有西方学者认为,新宗教的大量涌现说明“宗教日益被看作私人的或主观感情的东西而不是应当为人们所共有的意义”,“使人们感到重大的革新已经发生”(注:(美)埃利阿德主编《宗教百科全书》“新兴宗教”条目,晏可佳、孙晓莹译,见《当代宗教研究》1999年第1 期,第47页。)。新宗教的产生是否意味着宗教改革的新时代已经来临,还需要接受时间的考验。但无论怎样,多元化使世界宗教呈现更加纷繁复杂的局面,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
二、正视海外宗教影响,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
1.宗教热现象及多元意识形态的挑战。
在中国,真正信仰宗教的人不多,宗教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很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出国门的中外人士也在增加,人们在了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宗教,了解宗教。80年代以来,宗教在中国开始“热”起来了,宗教热首先是宗教文化热。宗教是文化的载体,西方文化离开基督教几乎没有什么内容了,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也是如此。因此,要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哲学、经济、历史、文学,要欣赏世界经典音乐、绘画等各类艺术作品,没有相应的宗教知识是难以理解的。近年来,从各个角度介绍东西方宗教文化的书籍大量出版,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加强了与世界的对话和沟通。这类书籍尤受知识分子和青年的欢迎,形成了宗教文化热,其主流是积极的。但与此同时,也出现良莠不分,误导群众,甚至为邪教宣传开绿灯的现象。据了解,奥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所著《身体腾空特异功能修持秘法》、科学教派教主哈伯德所著《戴尼提——自我心理调节技术》等书,在我国都发行了几十万册。近来在图书市场上奥修系列著作也很热门,但据查这位“哲学大师”是一位改头换面的邪教教主,他的讲道集却堂而皇之地进入我国(注:知奋:《奥修:“圣人”还是邪教教主?》,转自《新华文摘》1998年第6期,第209—213页。),这是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宗教热的另一表现是宗教信仰者在增加,信教的主要原因是寻求精神寄托和慰藉,但也不排除一部分人受了海外宗教宣传的影响。尤如大多数中国人不理解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信教一样,许多外国人也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不信仰宗教。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民族中,信仰宗教是追求神圣、超越自我的高尚行为。因此,只要有机会,有些外国人就会对身边的中国人传教,特别是那些虔诚的信徒,会积极劝人信教。而时下利用电台电视电脑网络宣传宗教在世界各国已极其常见,在通讯业发达的今天,国内民众随时都可以收听到宗教信息。如今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已得到国人的普遍理解和尊重,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应该说,不少人信教后精神状态都有变化,即使受海外宗教影响而信教,大多数也能遵纪守法,在两个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事实是,虽然我们处在宗教信仰者为数众多的国际大环境中,我国真正信仰宗教的人还是少数。
东西方各种宗教的传播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同样出现多元化趋势,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如果仍以固定的眼光看宗教信仰,视宗教为愚昧、落后、迷信,一驳就倒,或认为宗教只有消极作用,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或以为通过无神论宣传,就可以使人们放弃宗教信仰,这些都是因不了解当代宗教状况而提出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现在世界上的宗教,尤其是西方基督教,已经完全不是中世纪的形象了。在传教方面教职人员多经过专门的神学教育,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知识面广,口才流利,讲道时跨越时空,纵贯历史,剖析社会,洞察人生,对信徒极具吸引力。可以说,有些空洞简单武断的无神论宣传,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能处于封闭状态,既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要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传统,还要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的比较、对话、竞争中不断发展。
2.促进宗教界友好交往与坚持独立自主办好教会。
对我国宗教界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了与海外宗教界的联系和交流。在与世界宗教界的友好往来中,开阔眼界,增进了解,促进友谊,对活跃神学研究,促进教会建设都有积极的作用。应该承认,建国以来,我国宗教界进行了反帝爱国运动,政治面貌有了根本变化。但由于长期以来宗教活动处于非正常状态,且与外界隔绝,使我国宗教界在神学思想、礼仪改革、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已落后于世界宗教的发展。80年代以来,我国宗教界在对外交往中,既展现了自身的形象,也看到了差距。近年来。根据我国宗教的实际和信徒的接受能力,各宗教团体逐步推行改革,缩小了与世界宗教的差距。如天主教推行了礼仪改革,试行用本地方言作弥撒,受到信徒欢迎。天主教基督普世运动得以开展,神学思想本色化的讨论在争鸣中进行。宗教在与社会相适应,与现代化相适应方面有所进步。
但海外宗教界常习惯于用他们的信仰方式来要求我们,尤其是西方的世界性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以基督教为例,我国基督教界在50年代初进行了三自爱国运动,实现了自治、自传、自养。50年代后期又实行了教派合一,进入“宗派后”时期。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道路得到广大信徒的拥护和人民的认同,也得到国际上一些友好教会的理解和赞同。但开放以来,海外基督教的某些宗派组织试图来我国恢复原有的教派关系,有些宗教组织或个人企图以经济捐助来达到传教或其他目的,等等,这种在海外基督教看来很“正常”的行为,却使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道路面临着新的考验。中国宗教在坚持普世性,开展友好对话的同时,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已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3.警惕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
当前海外宗教情况非常复杂,进入我国的渠道又多种多样,在进行正常友好交往的同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亦日趋增多。“这种渗透是以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祖国统一为目的的反动政治活动和宣传,以控制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为目的的活动和宣传,以及在我国境内非法建立和发展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注:李鹏总理1990年12月5 日《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改革开放以来,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如利用宗教电台进行反华政治宣传;大量偷运、邮寄宗教经书和音像制品;以旅游观光、投资办厂、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合法手段为掩护,派遣传教人员进行秘密传教;以捐钱捐物的形式,达到支配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破坏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目的;资助建立反政府的秘密宗教组织和地下教会;利用宗教煽动民族分裂和民族独立,等等。近年来,境外某些邪教组织也在我国秘密发展信徒,形成了新的不稳定因素。虽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只是一小部分,且处在秘密状态,但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特别大,其影响不可低估,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警惕。
4.宗教管理的新课题。
世界宗教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对我国的宗教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我国,国家在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还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管理。80年代政府宗教工作的重点是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宗教活动场所。90年代重点转向宗教管理。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各省市也出台了地方管理条例,宗教管理逐渐走上正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因经商、工作、学习等原因在华长期居住、短期逗留的海外人士不断增加。在来华的外籍宗教信仰者中,除了极少数企图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活动外,大部分虔诚的信徒需要定期过宗教生活,需要有宗教活动场所,有教职人员主持宗教活动。但许多人不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不了解我国政府对宗教管理的规定,而是按在国外已有的习惯进行宗教活动,这就对我国宗教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来华外籍人士宣传我国的宗教管理规定,尽可能把他们的宗教活动纳入我国政府的管理体系中,使他们遵纪守法;另一方面,我们还应根据形势发展逐步扩大管理范围。我国目前的传统宗教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管理也主要是对这五大宗教的管理。但海外人士信仰宗教的种类非常多,有些宗教活动难以纳入我国已有的管理系统中去。在国际上,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人权的一部分受到普遍关注,我们应逐步满足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士合理的宗教活动需求。这既是对他们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尊重,亦是改善投资环境的组成部分。只有保护合法的宗教活动,才能更有力地打击非法的宗教活动,保障社会安定团结,使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