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研究论文

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研究

殷 俊,刘 信,周 元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6)

摘要: 通过深入分析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基于创新主体从投入产出和规模水平角度出发构建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测算2010—2016年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情况。结果表明,浙江省综合创新能力指数逐年递增,2012年和2016年增幅明显;院所创新能力得分略高于创新环境和企业,而高校创新较为波动,增长缓慢;创新规模增长快于创新水平,创新投入增长快于创新产出。

关键词: 创新能力;创新主体;投入产出;创新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变革和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1],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中国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地位[2]。党的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国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3]。国家“十二五”计划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将营造创新环境、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4]。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在对区域创新能力准确评价的基础上,因此需要有一套指标体系可以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全面评价区域创新能力[5]。从现有文献看,已有不少学者意识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性。部分学者从创新投入和产出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6-9],部分学者从创新主体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0-13],还有学者从创新环境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2,14-15]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对省级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指标体系结构,且很少有研究分析创新指标在一段时间内的动态变化。基于此,本文采用模块化思维,构建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能从规模水平、创新主体、投入产出等多个维度对浙江省2010—2016年创新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评估与系统分析,为深入剖析浙江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之处提供依据,对浙江省未来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提供决策参考。

收集实验组新辅助放化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分期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切除率、保肛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生活质量及生存情况)。

1文献综述

1.1 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

创新的定义首先是由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16],他指出创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在统计意义上,《奥斯陆手册》进一步将创新定义为新的或显著改进的产品或过程。关于区域创新,Lundvall[17]给出的定义是一定社会的、地域性的互动过程,一个不考虑其制度和背景就无法理解的过程;朱海就[18]认为区域创新可以理解为主体要素之间在生产、扩散、配置新知识、使知识商业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新的主要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等[19]。关于区域创新能力,陈劲等[20]将区域创新能力界定为区域创新主体通过互动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李娇等[21]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知识制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22]

1.2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Saxenian[23]对美国公路地区和硅谷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指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包括科技资源、创新型企业、政府发布的新政策和管理方法,以及区域主体互动产生的协同创新能力[21]。国内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首先是由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经济绩效5个方面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24]。此后也有大量学者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主要从投入产出、创新主体、创新环境等角度构建。

部分学者基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刘友金等[9]选取包括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产出两类要素的十个指标,评价我国31个地区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李宗璋等[25]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以及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三方面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分析我国25个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范柏乃等[8]认为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配置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和技术创新管理能力。谷国锋等[7]对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五类指标进行了评价,即科技投入指标、科技产出指标、政策法规指标、科技实现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指标。

部分学者基于创新主体视角构建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高月姣等[10]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由地域分工和相关创新主体组成的区域组织体系。通过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发展,创新主体促进了整个创新系统的演进和发展。许崴等[13]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行为主体的能力,并从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信息中介机构和地方政府四大区域创新行为主体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陈蕾等[12]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基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技术扩散系统和创新环境支撑系统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以上学者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研究从创新主体的角度,将浙江省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分为企业创新、高校创新、院所创新和创新环境四个模块;从创新形成过程的角度,分别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设计评价指标;对于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选择了政府引导、市场服务和社会反馈三个方面;将创新规模和创新水平相结合,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尽管众多学者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有着深入的理解,也尝试从多种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但已有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对照组每天取150 mg厄贝沙坦片(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49)予以患者就温开水送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以氢氯噻嗪进行治疗,每天取25 mg氢氯噻嗪(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1724)予以患者就温开水送服。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月,且用药期间可结合其病情进展来进行药量调整。

(1)很少有学者基于模块化思维,构建一个结合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要素,既能从规模水平层面衡量区域创新能力,又能从投入产出层面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2)已有文献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较多比较不同区域创新能力,很少分析创新指标在一段时间内的趋势变化。

按照构建的指标体系,本研究搜集了浙江省2010—2016年的相关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科技统计专项调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科技统计年鉴》等权威报告。

近年来,浙江省各创新主体中,高校创新能力指数得分远低于企业和院所。从高校创新投入指数的构成看,高校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和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支出在2016年出现下降。高校创新产出规模和水平指数几乎无增长,由图4可知,主要受高校教职工发表论文专著、高校鉴定成果等因素下滑的影响。

2浙江省创新能力评价

2.1 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还有学者基于创新环境视角构建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刘思明[26]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可以促进区域创新活动、提高区域创新绩效,主要包括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侯鹏等[14]从制度环境、要素条件、需求环境和产业环境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反映创新环境的大多数指标都对我国的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章立军[15]从区域层面研究了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目前创新环境中,基础设施水平、劳动力素质、金融环境对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创新水平对创新能力无显著影响。

表 1基于创新主体视角的浙江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注:括号内数字表示对应指标的权重分配,在三级指标中规模指标和水平指标的权重各占一半

表1的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主要从企业、高校、院所以及创新环境四个模块来进行构建和研究。再根据投入产出的视角进行转换,可以将创新能力指数分解为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环境指数,从而建立表2,其权重分配与表1相同。

工程部分断面水质未能符合相应的水质功能区划要求。水资源因流域或地域的不同所呈现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存在差异[1],结合其水域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将其划分成不同的水质功能区。南水北调干线不同功能区水质目标存在差异,部分断面水质未能符合相应的水质功能区划分要求,未能在充分考虑沿线水资源的自然环境条件、开发利用现况、区域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有关部门制定的水环境保护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在各水域根据其功能划定的不同采用相应质量标准[2]。

表 2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浙江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2(续)

2.2 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编制方法

为了反映浙江省创新能力的提升情况,本研究构建以创新调查等统计调查数据为基础的创新能力指数,其评价指标由定量指标构成,分规模指标和水平指标。结合运用Delphi法,确定评价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编制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动态监测企业、大学、院所和创新环境四个模块的创新发展状况和发展态势。在基期年份的选取上,根据可操作性原则,综合考虑可获得数据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后,确定以2010年为基期年。

经测算,可以得到浙江省创新能力综合指数,从创新规模和创新水平两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及规模水平指数历年得分见表3,指数变化趋势见图1。由表3可知,近年来浙江省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010—2016年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均增长10.54个百分点。2012年以后,随着浙江省对创新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创新能力指数的增速明显提升。2010—2012年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年均增长7.65个百分点,2012—2016年年均增长11.99个百分点,2016年增速再次提升,比2015年提高了16.02个百分点。

第二步,二级指数Y ij 由三级指数加权综合而成,计算公式为:

(1)

第四步,浙江省创新能力总指数由一级指数加权综合,即:

第三步,W ij 为二级指数相应权数,一级指数Y i 由二级指数加权综合而成,即: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流程,医务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常规医疗操作严格坚守无菌原则,并注意监测患者的情况,评估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对于发现医院感染者逐层上报,并采取合理的处理。

(2)

其中,W ij 为相应二级指数的权数。

其中,W ijk 为相应三级指数的权数。

小儿先心病的临床发生率较高,约占先天性畸形的28%,患儿常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受限和消瘦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缺氧、休克甚至死亡。先心病患儿年龄相对较小,疾病耐受力差,在治疗过程中常出现不配合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及预后。

城市道路作为保证城市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同时还肩负着城市内外交通互相联系的功能,那么,在当前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居民对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必须要对城市道路交通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因此,施工企业在实际的道路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对道路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小城市道路返修率,保障城市交通顺畅。

(3)

其中,W i 为相应一级指数的权数。

(3)具体评价指标过多导致指标冗余。

3实证分析

3.1 创新指数规模与水平分析

第一步,将三级指标除以相应的标准值,得到三级指标相应的指数Y ijk

表 3 2010— 2016年浙江省创新规模与水平指数

图 1 2010— 2016年浙江省创新规模与水平指数趋势

从创新的规模和水平看,创新规模和水平指数的增长趋势与创新能力指数的变化一致,浙江省创新规模指数增速大于创新水平指数。创新规模年均增长15.94个百分点,创新水平年均增长仅为5.15个百分点,且差距持续变大。当前阶段数量指标的增加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因素。

创新水平指数的变动通常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是创新规模指数的变动导致创新水平指数出现变动,如图2所示,研发人员占比指数增速放缓主要是由于规模指数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指数增速放缓导致。其二是由于构成创新水平指数的分母指标出现较大波动,而创新规模指数并未出现明显变动,最终导致创新水平指数出现变动。如图2所示,高新产品出口额指数2016年未出现下降趋势,但高新产品出口占比在2016年下降明显,主要原因是浙江省工业增加值在2016年出现较快增长。

图 2 2010— 2016年浙江省部分创新规模与水平构成指数对比

3.2 不同主体创新能力分析

根据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的构成,按企业创新能力、高校创新能力、院所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环境能力四个模块分类,以不同创新主体的变化情况来反映整体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浙江省不同主体创新能力指数得分见表4,指数变化趋势见图3。

由表4可知,2016年院所创新能力得分最高,其次是创新环境和企业,高校创新得分低于全省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水平,且差距明显。从变化趋势看,高校创新能力表现不佳,2012年指数得分突降,后三年处于缓慢增长状态,与其他指数的差距不断扩大。高校创新能力指数的波动主要受到了当年科技固定资产和高校鉴定成果的下滑影响。其他指数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创新环境和院所创新得分始终高于综合得分,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创新环境指数2016年增速最快,比2015年提高了21.38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指数2011年基本无增长,2012年和2016年涨幅明显。

表 4 2010— 2016年浙江省不同主体创新能力指数

图 3 2010— 2016年浙江省不同主体创新能力指数趋势图

拦水坝的修建反映了当地人民有抵御自然灾害的意识和修建防御工程的聪明才智,反映了少数民族应对复杂自然环境所具备的独特的智慧。

大力推动美国学学科建设有何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的美国学学者应有怎样的学术情怀、时代责任、价值标准和研究视角?如何确定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理论与方法?目前,美国学概念尚未得到普遍认可,国内美国学相关研究,分散在外语、历史、文学、政治等各学科,相互之间缺乏融合与交叉,没有形成严密的学科体系。因此,借助国别与区域研究热潮,外语学科应倡导美国学学科建设。利用外语优势,运用跨学科理论与方法,加强对美国文化的深层次分析,把握美国文明的历史脉络,成为美国学教研团队的生力军。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合作,共同承担中国美国学学科建设的职责。

图 4 2010— 2016年浙江省高校创新能力构成指数趋势图

3.3 投入产出创新能力分析

将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分解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研究。浙江省投入产出创新能力指数得分见表5,指数变化趋势见图5。

表 5 2010— 2016年浙江省投入产出创新能力指数

图 5 2010— 2016年浙江省投入产出创新能力指数趋势图

由表5可知,2016年创新投入得分最高,其次是创新环境,创新产出低于全省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水平。创新投入年均增长12.19个百分点,创新环境年均增长11.80个百分点,创新产出年均增长8.43个百分点。2010—2016年,三个指数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相互交替上升,而创新产出增长缓慢,趋势线一直位于综合指数下方。高校的创新产出情况不佳,其中技术转让收入、发表论文和鉴定成果的规模和水平指标近几年逐步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对整个创新产出的快速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一个人离去了,总有一些自发送行的人,以他们的善良和温情抚慰活着的人。那是人类内心生生不息的文明篝火,庄严温暖热切,沉重却不失条理。它是告别,更是续接。这样的时候,人们内心的仪式感,总让一个人的离去成为一个可圈可点的精神事件。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上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有一点还是需要明确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始终要服务于教学内容,这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那么,怎样用内容打动学生呢?

由图6可知,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能力均呈逐年递增趋势,创新投入能力增速略快于创新产出能力,企业创新投入能力与创新产出能力在部分年份会出现相交。说明企业创新能力较强,且企业创新投入到创新产出过程存在一定滞后期。高校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能力均呈波动增长,创新投入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创新产出。但2016年高校创新产出增速有显著提升,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能力的差距逐渐缩小。院所创新投入能力呈逐年递增趋势,创新产出能力增幅较小,且在2016年创新产出能力出现下降。院所创新投入能力与创新产出能力的差距有变大趋势。

图 6 2010— 2016年浙江省各主体创新投入产出能力指数趋势图

4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总结国内众多学者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思维构建浙江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得出以下三方面结论:

首先,本指标体系可以较好地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在2010—2016年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在2012年增速稍有放缓,2012年之后增速有所回升,2016年增幅明显。说明2012年全国首次创新大会的召开以及党的十八大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导致浙江省乃至全国各地开始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创新型省份的建设,创新能力越来越强。

其次,由于本指标体系的指标数据在国家和各省市均有相应统计制度支撑,因此可以满足各省份多维度研究创新能力变化的需要,只是不同地方的数据公开程度还不一致。从规模水平看,2010—2016年浙江省创新规模指数的增速明显快于创新水平指数,差距呈扩大趋势。从创新主体看,除高校外,其余主体的创新能力指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创新环境的得分情况略高于院所和企业,高校创新能力指数呈波浪式增长。从投入产出看,创新产出相对滞后,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两个指数的差距较大,主要是受到了高校的创新产出增速下滑影响。

最后,本指标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创新能力的优势和不足,为下一步制订政策或举措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浙江省企业研发经费和科技固定资产原值投入稳定增长,专利申请、工业新产品产值及工业企业利润稳步提升。企业研发人员、研发活动和研发强度增速放缓,高新产品出口额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在2016年出现下降。高校科技固定资产原值投入有较快增长,发明专利申请、发表论文专著及技术转让收入等稳定增长。高校论文发表和万元经费支出产生鉴定成果呈下降趋势,研发经费支出和研发强度在2016年出现下降。院所各研发投入规模指标均呈递增趋势,从业人员人均发表论文专著有小幅增长。院所创新产出水平和人均研发经费从2015年开始出现下降,对外科技服务量增速放缓。浙江省创新环境构成指数中,政府引导指数和市场服务规模指数各构成指标呈上升趋势;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和其他部门研发经费水平增长明显;社会反馈水平指数各构成指标呈递增趋势。但社会反馈规模与政府引导水平增速较慢,地方财政拨款和科技风险投资增速放缓,单位面积孵化企业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基于以上结论分析,给出如下政策建议:(1) 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建议设立研发投入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出台产业创新人才新政,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2) 增加高校研发经费投入,提升鉴定成果和发表论文专著水平。建议提高教育经费和科技资金等各类财政资金转化为研发投入的比例,完善财政科技资金在高校中的分配方式,提高科技成果供需匹配度,建议允许高校制订科技成果绩效外奖励。(3) 强化院所专利引导和奖励,加大对外科技服务的扶持力度。引导科研院所积累核心知识产权,建议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予以扶持,建议允许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职务专利授权进行奖励,引导科研院所跨领域融合、跨区域合作,面向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需求开展专业科技服务。(4)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创新引导。建议进一步加强公共创新服务供给,建议开展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试点,充分保障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

参考文献:

[1]刘雷,喻忠磊,徐晓红,等.城市创新能力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6):59-66.

[2]陈强,颜婷,刘笑.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5(11):1722-1730.

[3]郭俊华,孙泽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3):66-71.

[4]王俊松,颜燕,胡曙虹.中国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地理科学,2017,37(1):11-18.

[5]徐立平,姜向荣,尹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增刊1):122-126.

[6]邵云飞,谭劲松.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6(4):1-11.

[7]谷国锋,滕福星.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3(4):24-30.

[8]范柏乃,单世涛,陆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6):663-668.

[9]刘友金,李洪铭,叶俊杰.基于聚类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24-29.

[10]高月姣,吴和成.创新主体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0):51-57.

[11]王宗军,毛磊,王清.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2011,30(8):44-50.

[12]陈蕾,张军涛.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1(3):48-53.

[13]许崴,林海明.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分析:兼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24(4):75-80.

[14]侯鹏,刘思明,建兰宁.创新环境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地区差异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1):73-80.

[15]章立军.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的系统性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06(5):1-9.

[16]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17]LUNDVALL B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M].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1992.

[18]朱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4(3):30-35.

[19]易平涛,李伟伟,郭亚军.基于指标特征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实证[J].科研管理,2016,37(增刊1):371-378.

[20]陈劲,陈钰芬,余芳珍.FDI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研管理,2007(1):7-13.

[21]李娇,胡宝贵.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25(2):78-80.

[22]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5):550-556.

[23]SAXENIA N. 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M].Cambridge, M 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88-97.

[24]卢江勇,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增刊1):78-85.

[25]李宗璋,林学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5):8-11.

[26]刘思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驱动因素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2.

Study of Innovation Ability Index of Zhejiang Province

Yin Jun, Liu Xin, Zhou Yuan

(Zhe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Hangzhou 310006, 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ficiencies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existing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the paper constructs an innovation ability index system of Zhejiang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actors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novation input-output and the scale of innovation, and applies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to measur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from 2010 to201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ability index of Zhejiang Province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ith significant growth in 2012 and 2016; the score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institutes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enterprises, whil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is relatively fluctuating with slow growth.The innovation scale has outgrown the innovation level and the innovation input has grown faster than the innovation output.

Key words :innovation ability; innovative actors;input and output; innovative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 F222.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 2019) 20-0070-07

收稿日期: 2018-06-01,修回日期: 2018-07-30

基金项目: 科技部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浙江创新指数研究”(ZLY2015121);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型省份建设评价体系与动态监测研究”(2018F10034)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20.010

作者简介: 殷俊(1992—),女,安徽芜湖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刘信(1976—),男,湖北宜昌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统计分析与评价;周元(1986—),男,浙江杭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研究。

标签:;  ;  ;  ;  ;  

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