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道治理以及生态水利的探究论文_马智晓

对河道治理以及生态水利的探究论文_马智晓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内蒙古 010020

【摘 要】河道治理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会污染河道生态系统,这对于保持河道生态环境稳定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通过将生态水利应用在河道治理中,在不影响河道防洪蓄水功能的前提下,能够对河道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增加河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河道治理以及生态水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水利;应用

生态水利作为以水利资源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水利工程理念,其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为百姓带来的不仅是用水质量和安全性的提升,更是河道生态环境水平的改变,这种积极改变是其他任何河道治理方法都无法达到。为更好地发挥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作用,工作人员必须要做好对河道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把握,对症下药,保证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效果,促使河道恢复生机,水资源回到甘醇、清亮的状态,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一、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优势

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不仅会破坏河道的生态环境、环境景观等,还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融合了生态学、生物学、水利工程学、环境学、美学等众多学科为一体的河道治理方式,即生态水利,是现代水环境治理和改善的最佳方案。与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相比,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治理是根据河道周边的水、地貌、地形以及水生物等,通过科学的配置将水中生物、周边植物等有机的联系起来,逐渐的形成稳定、良性循环的河道生态环境,生态水利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既能够对河道两侧的植被进行恢复,还能够为河道中的水生物以及河两岸的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2、生态水利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河道水流的自我净化能力,净化河道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有机物在河道中堆积,给细菌、真菌等提供了生存环境以及营养,同时有机物在氧化作用下会分解,分解形成的无机物会被藻类吸收,藻类在光合作用下能够释放大量的氧气,满足河道内生物的生长需求,河道内的鱼虾等生长良好,给河道周边的鸟类提供了良好的觅食场所。

3、依附在植物中的各种生物能够使河道土壤变得疏松,同时具有较高的孔隙,这样能够形成一个独特的调节水量的系统,即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能够进行河道水量的调节,促使河道水量平衡,防止河道出现干涸以及泛滥等问题。

二、河道治理在生态水利中的应用

1、河道环境的自然恢复

生态水利工程的施工关键在于实现河道与水体内生物多样性,在保证河道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基本防洪蓄水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将河道周边环境恢复至以前的自然状态。为了恢复河道的自然环境,应该创建多样化的河道结构,这样能够为实现河道环境的自然恢复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进行河道岸线设计时,应该根据河岸自然生态驳岸的特点,对于坡度缓和、土质较好的地区,应该采用天然河道边坡,同时辅助格室结构、植活木桩、抛石插值等方式,这样既能够负荷自然的形式以及功能要求,又能够保证河道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化以及河道自然状态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设计时,应该重视周围环境和河道生态网络的搭配,实现周围环境与河道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进行河岸设计时,应该摒弃传统的混凝土河岸,而是应该增加绿色植物,绿色植物能够为附近鸟类、动物等提供食物以及栖息环境,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对于维持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建设生态护坡

在进行河道治理施工时,应该综合考虑河道自身的功能特性、周边地形地貌等因素,制定一套符合河道生态系统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方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进行生态护坡施工之前,还应该对河道周边的植被、动物类型以及分布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以此保证河道施工区划分不影响河道周边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进行河道区域划分时,应该划分成三个区域,即常淹区、变化区以及常露区,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植被,以此保证植被能够在该区域内正常的生长,例如,在常淹区,应该种植水生植物;在变化区,应该种植适应水淹与干旱的植物;在常露区,应该种植耐旱植物,在不同区域栽植相应的植物,能够为河道创建一个稳定的生态护坡。此外,在进行护坡设计时,还应该进行河道的美化设计,以满足人们对河道美观效果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护坡设计时,可以在河道两岸设置浅滩,该种设计方式能够为人们营造一种河道渐宽的视觉效果,同时还能够为河道水生生物以及附近生物提供广阔的活动区域,提高河道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这对于维持河道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综合整治河道

首先要运用物理方式,对现有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并根据不同城市中的防洪标准,对河道的堤岸进行加固,确保河道的深度与宽度,实现河道正常的引水、排水、蓄水能力。其次,改变传统河道整治工程的建设模式,在确保整治效果的同时,突出工程的观赏性与艺术性特点,做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如在行洪河道中,可以构建起亲水绿化带,既能够起到防护河岸的作用,还有利于河道环境的改善。

4、雨污分流处理

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城市排水也需要进行雨污分流,从根源上对城市中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首先要对现有的排水设施进行合理改造,解决当前排水能力差、布局混乱的问题,并实现雨水分流,避免城市污水直接流入河道。其次,对城市工业一定要加强监管力度,杜绝工业污水排入河道。最后,建设处理能力强的污水处理厂,以满足日益增高的城市污水处理需求。

5、实施一体化管理。

当前,城市河道的管理部门有很多,存在职能交叉、管理界限不明确的问题,使得河道很难进行系统化管理。因此,需要构建起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打破当前多部门管理的局面,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合并相关部门,与此同时,构建起长效机制,促进河道的良性发展。

6、湿地公园设计

湿地公园是对纳入绿地系统规划的天然湿地进行改建和保护,使其具有保护物种、科学普及、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公园。在对湿地公园进行设计时要体现以下功能特点:首先是生物多样性。湿地系统、森林系统和海洋系统并列为全球3大生态系统,湿地系统中生存和繁衍的野生动物品种丰富,而且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被视为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因此,建设和发展湿地公园,对野生物种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调蓄洪水、防止灾害的功能。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存储水源、防洪抗涝、美化环境方面的作用,湿地建设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降解污染物。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的排放对地下河、地上水体的水质造成了严重影响,而湿地可通过生物和化学反应降解有毒物质,改善水质,为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提供良好的水体环境。

综上所述,河道作为城市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河道以及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同时河道管理水平和质量也是衡量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做好河道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既可以推动城市发展速度,又可以保证城市居民的正常水源供应,促进河流生态化的建设,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叶嘉康.关于河道整治过程中污水治理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12)

[2]赵永安,于艳红.浅谈河道整治的布局及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7)

[3]崔忠波.《河道整治设计规范》宣贯培训班在昆明举办[J].水利技术监督.2013(02)

[4]徐立玲.河道整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3(03)

[5]王亦宁,钟玉秀.关于加强农村河道整治的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2013(10)

论文作者:马智晓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3

标签:;  ;  ;  ;  ;  ;  ;  ;  

对河道治理以及生态水利的探究论文_马智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