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协调:倾斜产业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_国民经济论文

实施协调:倾斜产业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_国民经济论文

实施协调——倾斜产业发展模式的保证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措施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着许多缺陷,这有其长期的历史根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能否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进程。因此,加强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不仅是经济学界的新课题,也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

1.发展阶段的要求。产业结构与产业技术的选择一样,是与发展阶段紧密相联的。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邓小平同志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这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的第一步,这一目标已经实现。如今,我国大部分人口已解决了温饱,但距离富裕尚有差距,农业基础仍十分薄弱,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低,根基不稳。要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对我国的工业结构、农业结构及进出口结构在数量上、质量上进行调整等。

2.消费方式、层次变化的要求。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不同,对产业结构的要求也就不同。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情况下,发展中的我国,也难以摆脱发达国家所形成的技术总体模式,所以它在总体上也就难以摆脱发达国家形成的消费模式,如食物消费结构的高级化。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居民膳食热能中由粮食供给的份额已由过去的70%下降到目前的60%,农村居民相应的份额也由87%下降到82%,而由脂肪供给的热能份额城市居民由26%上升到30%,农村居民由13%上升到15%。这种消费方式的变化,要求调整我国的消费结构,改善供给结构,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然而,在具体方式上,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作出自己的消费方式选择。

3.资源稀缺性的制约和影响。所有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土地、森林、矿藏等)、积累劳动资源(机器、厂房等)及劳动力资源,相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而言,其供给在一定时期却是有限的,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那些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加速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杜绝浪费现象的发生,以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4.扩大对外贸易的要求。“八五”期间,我国的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出口产品在结构、品种、质量上仍存在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但影响了外贸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将抑制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的充分发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势越来越集中在技术、知识密集型国家,这使我国的出口创汇面临很大压力。为了适应国际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必须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和改善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着重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加强售后服务。

二、我国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及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制约的方式。它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能否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为此,许多经济界人士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适合我国实际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从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产业发展模式。综合起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产业发展模式,现逐一分析。

1.倾斜式发展模式,又称经济不平衡增长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在众多的产业中选择几个主导产业,在投资上、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重点扶持,促使它们在短期内获得较快发展,并依靠这些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相应发展,进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相应发展。倾斜式发展模式比较适合于需求约束型或出口导向型经济。采取这种模式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该产业的产品必须具有较大的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2)具体较成熟的先进技术体系,并能不断吸收新技术。3)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必须具有较大的需求带动作用或国民经济对它的依赖性较大。4)能够获得稳定的资源供给。5)必须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6)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具备上述某一条件的产业很多,但目前还缺乏同时具备以上几个条件的产业。该种模式具有很多优点,如国家发展重点明确,序列性强,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集中人、财、物力和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对相关的产业构成拉动和推动。日本和韩国采取这种模式均取得了成功。

我国地广人多,工业基础薄弱,资源短缺,属于供给约束型经济,再加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体系不够健全,要素流动性差,企业组织规模受行政机构约束;企业行为短期化、被动化、缺乏竞争压力和提高技术水平、降低要素成本的积极性。若不顾这些实际情况,勉强确定某个或某些产业为主导产业而实行经济不平衡增长模式,并依次安排投资,必然会对其他产业形成资源、资金挤压,加剧产业之间的矛盾,无法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导致产业结构畸形发展。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采取过“以粮为纲”的倾斜式农业发展战略和“以钢为纲”的倾斜式工业发展战略,但最终结果证明,这种模式是不成功的。现阶段,如果采取了倾斜式发展模式,并依次安排投资,那么,随着国家投资大量增加,资本系数上升,产出率下降,积累基础被破坏,经济增长缓慢,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国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是致命的,因此,这种模式当前在我国是行不通的。

2.平推式发展模式。该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政府进行干预,使各产业间、各地区间均以相同或相近的发展速度平行推进,在各部门之间同时进行投资,并逐步缩小其差距,实现各地区、各产业间的“平衡”发展,以地区产业的“平衡”发展构成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该模式促使各产业在原来基础上平衡发展,区域发展不易受区域外的冲击或干扰,国内发展不易受国外冲击或干扰,容易实现国民经济相对平衡地发展。但这种模式切断了各部门、各产业、各地区作为国民经济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导致需求同步振荡,加剧了结构矛盾,最后不得不以牺牲总体发展速度为代价,借助于行政控制,实行压抑性平衡。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这种模式的机制,各地区大搞“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发展模式,各部门、各地区竞相争投资、争项目、争设备,自成体系,条块分割,相互封闭,使我国的投资效益递减,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这种模式在我国也是不宜实施的。

3.协调——倾斜式发展模式,即经济平衡增长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国民经济总体协调发展,区域倾斜发展。总体协调发展是指通过调整各产业的发展速度,使各产业在先进的技术体系保证下按最优比例协调发展,各种资源基本上无过剩或短缺,整个国民经济在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中稳步增长。区域倾斜发展则有两层含义:一是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化相反,建立若干主导经济区和支柱经济区,这些经济区是新技术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吸收、推广辐射的基地,或是能源、粮食、重要原材料基地,或是出口创汇,提供高档消费品基地,它们将以超平均增长速度发展,其他地区以适当速度或较低速度增长,全国形成区域梯度式发展;二是与各地自成体系相反,各地可根据自己的优势建立本地区的主导产业群,并通过横向联合和市场调节,实现区域供求平衡。因此,我国产业发展的倾斜方向应是:1)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2)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3)振兴支柱产业和调整提高轻纺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比较适合我国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协调——倾斜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首先加快发展那些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使关系到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的基础产业得到加强,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各产业之间有主有次,层次分明,各产业、各地区的发展呈现序列性,具有不同的倾斜度,从而有利于发挥各地区、各产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促使资源配置合理化。

三、实施协调——倾斜产业发展模式的措施和对策

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产业政策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下最大决心和力量保证农业稳定增长。邓小平同志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因此,必须真正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的投入,调动农民种粮种棉的积极性,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确保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的稳定增长。第二、大力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工业内部结构,逐步缓解能源、交通、原材料供应全面紧张的状况。加快能源和交通通讯建设,不仅是当前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第三、大力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要根据市场要求,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建筑业等支柱产业,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发展第三产业,要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合理的布局和结构。为了保证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的顺利实施,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1.提高各地领导对综合平衡的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实施协调——倾斜式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为前提,因此,必须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区域经济与发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性的关系,当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各地的产业政策发生矛盾时,一定要统一认识,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各部门、行业或地区要从大局出发,通力协作,不应和宏观政策争资金、物资,要把经济建设控制在国家财力、物力许可的范围内,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2.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优化信贷结构。所谓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是指由于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大于社会需要量而采取的一种适当增税、削减公共开支、减少公共投资、消除赤字和提高银行利率、鼓励储蓄、抑制消费等,从而使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和需要量大体平衡的财政、货币政策。它可以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灵活调节,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即财政积极投资于农业、能源、原材料及交通运输等薄弱的产业,通过税收、货币政策和财政支出、信贷投放支持优先发展这些部门、行业或地区。这就是说,一方面,国家可以采取税收、信贷优惠等措施来提高这些部门、行业或地区的盈利水平或经济效益,引导人、财、物力流向这些部门、行业或地区,反之,对于国家需要限制的部门、行业或地区,可以采取税收、信贷等措施来降低这些部门、行业或地区的盈利水平或经济效益,从而调节社会总供求,最终实现基本平衡。另一方面,财政支出与信贷投放本身就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信贷资金在各部门、行业或地区间的倾斜投资或优化支出结构本身就体现国家产业政策。

3.要特别加强那些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瓶颈”部门的投资。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尽可能减少“撒胡椒面”的投资方式,按照产业调整分层次、资金安排分职责的原则,确定各级相应承担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并充分体现投资管理中适度集中和合理分散的原则,实行大跨度的投资倾斜政策,增加“瓶颈”部门的投资比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一是国家预算要掌握必要的资金,对基础性产业、投资风险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发展中关键的又是薄弱的部门进行投资。优先发展能源、交通、原材料供应这些基础产业,仅仅依靠国家增加预算内投资比重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充实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所必要的经济力量,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庞大的预算外资金投向基础产业。二是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由各个市场主体在竞争中自行发展、自行投资,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而是实行间接调控,发挥各地区在投资中的较大自主权,使产业结构调整与投资总规模相适应,达到产业结构优化之目的。

4.消除产业结构的趋同化现象。为此,必须改革现行不利于技术进步,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产业发展政策,采取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减少“截流”的总体协调——区域倾斜的产业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体制。

5.制定一系列具体政策,以保证产业发展模式的实施。这些政策包括:实施总体协调——区域倾斜的产业发展政策;生产要素合理分配政策;扶植优先发展产业政策;刺激发展创汇产业发展政策;分层次、多渠道发展基础产业政策;竞争与干预相结合的产业组织政策;继续改革和完善外贸管理体制等等。

标签:;  ;  ;  ;  ;  ;  ;  ;  ;  

实施协调:倾斜产业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