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藏族音乐形式研究论文_李月海

(以海西地区为例)

李月海 兰州大学

关键词 格尔木 玉树 安多藏族 风俗 形式 曲式 伴奏乐器

引言: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安多藏族民族音乐形式进行概述,并对当地地域特征、民族文化、表演形式、曲式特点及伴奏乐器进行初步探索和了解,为之后的探索性研究做好铺垫工作

一 地域特征

(察尔汗盐湖)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国青海省的西部,是青海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由于位于青海湖以西而得名。自治州首府位于德令哈市。北邻甘肃省酒泉市,西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与本省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相连,东与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相毗邻,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辖德令哈、格尔木两个县级市,天峻、都兰、乌兰三个县以及冷湖、大柴旦、茫崖三个县级行政委员会。总面积325785平方千米,人口38万(2010年)。地理坐标位于东经90°006'~99°042'、北纬35°001'~39°020'之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东西长837公里,南北宽486 公里,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45.17%。

海西州的地形主要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两部分。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北部、东部较高,中部、西北部较低,盆地最低点位于格尔木市附近的达布逊和霍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盆地从边缘至中央大体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及湖沼。盆地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湖泊90多个,其中察尔汗盐湖最大。州境南缘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是长江发源地,唐古拉山口是出入西藏的重要关隘。

二 民族民俗文化特征

(藏族祭祀活动)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象雄大藏经》中有关民俗风貌的记载,细致入微。各个地方乃至各国度的百姓生活习惯如何,百姓之间的谈话内容,王臣之间的交流内容,军队和敌人之间的互动等,都一一生动呈现于纸上,俨然是一部记载了古代西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情况的“活字典”

(藏族沐浴节)

三 语言特点

青海省是一个少数民族和汉族混居的省份,藏族占少数民族中的大多数,其语言存在双语现象(民族共同语和藏语)。此外,在青海这个特定的环境里相对青海其他地区来说是青海方言(主要是西宁话)强势方言,对居住在此的藏族有一定的影响。

四 伴奏乐器特征

札木聂:又称“木聂”或“占木聂”。藏族较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藏族地区 。因有六条琴弦,汉族称为“藏族六弦琴”。音色浑厚、响亮,是西藏古典歌舞囊玛和民间歌舞堆谢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用于独奏。

藏(音zang或cang)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1300多年的松赞干布时期以前,就有了较完整的歌舞。札木聂于唐代从内地传入西藏,从古代壁画上,可见到既有用手拔弹的札木聂,也有用弓拉奏的札木聂。《辞海》:“札木聂,……形制大小不一, 琴身木制,共鸣箱似切开的葫芦状,以蛇皮或羊皮蒙面,琴杆较长,无品,张六弦,相邻两弦各为一组,分三组,按四度关系定弦”。

从古至今,札木聂一直保持古朴的造型。琴头向后弯曲成半弧形,左右两侧各有三个卷弦的弦轴,琴头一般无饰,也有的雕刻成龙头。琴杆细而长,表面即是按弦的指板,下面连接着木制半葫芦形的共鸣箱。琴箱上部较小,呈棱形,下部较大呈圆形,蒙以蟒皮或羊皮。张6条(三组)丝弦的,定弦由低至高分别为(a 、d1、g1)。弹奏时将琴持在右肩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拔子弹奏,发音浑厚、响亮,和三弦音色相似。以前,札木聂只有一种,经过改良,高、中、低音札木聂俱全,满足了演奏不同乐曲的需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西藏等地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扎木聂的基础上,为了扩大音域,曾对扎木聂的设弦数量和定弦方法进行了多次改革试验。其间出现过四弦四音、五弦四音、五弦五音和六弦六音等多种尝试。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教师平措顿珠先生制作的改良扎木聂,琴身全长115厘米,六弦、六音。第一弦最粗,依次渐细,第一至第四弦为尼龙弦,第五弦为尼龙缠钢丝弦,第六弦最细,为钢丝弦。六弦分别按四度定弦为 :B、e、a、d1、g1、c2。平措顿珠先生还借鉴了三弦、琵琶等弹弦乐器的演奏方法 ,在扎木聂上采用了换把演奏,一般可换三个把位,音域B—c3,达三个八度,并能转调演奏。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最适于民族乐队使用。

扎木聂多分为四种规格,其尺寸和用途分别为:低音扎木聂,琴身全长126厘米,共鸣箱长48厘米,面宽20厘米。仅用于正式演出场合;大扎木聂,琴身全长111厘米,共鸣箱长27厘米,面宽16厘米。用于平时一般演奏;中扎木聂,琴身全长103厘米,共鸣箱长27厘米,面宽14厘米。也用于平时一般演奏;小扎木聂,琴身全长81厘米,共鸣箱长23厘米,面宽13厘米。专为儿童演奏使用。以前的扎木聂,多由藏区工匠制作。本世纪60年代以后,内地的许多民族乐器厂家也开始制造扎木聂,共鸣箱多采用蟒皮蒙面,琴背不刻竖向凸条花纹或粘以木条,演奏时琴身容易滑动。

五 演唱类别

西藏是个“歌舞的海洋”,人们一有工夫就唱就跳,不仅青壮年喜爱歌舞,就是老年人和儿童也都喜歌善舞。不论在市区的街头、集会上,还是在收获的季节或喜庆的日子,甚至在藏胞的家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出色的歌唱和动人的舞蹈,有时是通宵达旦彻夜不散。藏族音乐有着优良的传统,公元七八世纪时,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唐朝派往吐蕃的使者曾在那里听到过燕乐大曲的演奏。《新唐书·吐蕃传》中有:“乐奏秦王破阵乐,又奏凉州、胡渭、绿腰杂曲,百伎皆中国人。”藏族的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体可分为“鲁”、“谢”两类:“鲁”是单独的歌唱,曲调优美,词句动人;“谢”是载歌载舞的形式。在拉萨、日喀则等地,流传有囊玛,在广大城镇、乡村和牧场上,普遍流行着堆谢。此外,藏族的山歌、弦子舞和锅庄舞等,也都为全国各族人民所熟悉和喜爱。

(葬历新年)

囊玛(意为“内府乐”)是藏族古典歌舞艺术形式。最初流行于西藏上层社会,先是单独的歌唱,演唱者站在人群之中,旁边只有一支扎木聂伴奏,达官贵人围坐四周。后来囊玛受到汉族古乐的影响,才逐步发展为歌舞,流行于拉萨、日喀则、江孜和拉孜等地。囊玛音乐结构工整,对比鲜明,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分歌曲、舞曲两部分,歌曲悠扬古朴,富于抒情性;舞曲热情洋溢,节奏强烈。伴奏乐器也发展为横笛、扎木聂、扬琴、铁琴(藏二胡)、必旺(藏京胡)、根卡和串铃等七种。新中国成立后,囊玛的乐队配置比较灵活自由,但扎木聂仍是主要的伴奏乐器,有时还要使用两支扎木聂同时演奏。

(囊玛)

堆谢是在西藏广泛流行的民间歌舞。堆是西藏西部的一个地方,谢是歌曲之意,通常为集体歌舞形式。舞时常以脚踏地面发出踢踏声,所以汉族称它为踢踏舞。以前堆地人民敬神或庆祝丰收时,就表演这种歌舞。后来由流浪艺人把它带到拉萨、日喀则、江孜和拉孜等城市,并使它流行于西藏各地。过去的堆谢表演,多为流浪艺人自弹扎木聂、自唱、自舞,或一家老少一起表演,舞蹈奔放热烈。进入城市后,它多在贵族官员的家庭喜庆宴会上表演,失去了民间歌舞的本色。堆谢音乐有降谢和觉谢之分,前者较慢,以歌为主,悠扬抒情;后者急速,歌舞并重,气氛热烈。扎木聂是堆谢的主要伴奏乐器,经常使用一支扎木聂伴奏,有时也加入竖笛和牛角胡琴。嗣后,除扎木聂外,还用扬琴、根卡、铁琴、必旺、横笛和串铃组成的大乐队伴奏。

(黄南六月拉伊会)

六 音乐基本特征

在调式和旋发上,藏族民歌几乎全是民族调式,并且商,徵,羽调式为多,宫和角调式有但是很少。其调式及有关的旋法是形成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典型的是小三度加级进而构成的三音组结构,无论什么调式,由三音构成的音组在安多藏族民歌中都居中心地位,是旋法中的核心。以其为中心向外扩展,在结尾处,一般呈下行。

在节奏节拍方面,演唱者多数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唱,在节拍运用中,一种为偶,奇数拍子和混合拍子。另一种用散拍子。在节奏,节拍,甚至旋律上都有微妙的差异(主要是加装饰音),很多曲子都是自由处理。

在曲调方面,大多是重复唱词而曲调反复式曲体。延长音一般是调式的主音或属音,然后旋律呈环绕进行,音数有多有少,因此形成安多藏族民歌开阔明亮的艺术风格。

歌词特点,安多藏族民歌除了有固定的词外,即兴性也是它的一大特点。歌词可以随编随唱,词义明确。藏族人民历代所创作的,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表达了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

六 藏乐集会

在青海省的玉树草原上,传统的康巴文化艺术节不仅吸引着来自青藏川滇甘等省的藏族同胞和国内游客,还有美英法加瑞等国家不远万里慕名而来,更有众多中外记者前来报道艺术节盛况。在青海安多藏区,亦有黄南藏乡六月会,泽库八月草原会,河南县那达慕大会,海南州贵的六月“拉伊”会等众多盛会,歌舞活动作为一种人们情感的纽带,表现得尤为突出。

(康巴艺术节)

(河南县那达慕大会)

七、结语

安多藏区民歌承载和反映了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具有极其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很高的研究价值,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地域较为偏远,目前研究较少。在这次做论文的经历中,虽然我的论文不是很成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使我受益匪浅,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也就不叫做论文,希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极力我继续进步。

参考文献:

安多藏族牧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苏发祥

出版来源:

Lanzhou University Library Catalog

出版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页码:479页, [8] 页图版

创建/出版时间:2009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镜像站点 卓玛措

出版物名称:戏剧之家

期:11

页码:59 - 60

创建/出版时间:2016

ISSN:1007-0125

安多藏族史略 黎宗华 李延恺

出版来源:

Lanzhou University Library Catalog

出版商:青海民族出版社

页码:241页

创建/出版时间:08/1992

ISBN:9787542002969, 7542002961

主题:

K281.4

索书号:K281.4/21(LS)

青海安多藏族民歌类别及特点

著者 罗宏宇 李昕

出版来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7.0平台

出版物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卷:34

期:6

页码:104 - 107

创建/出版时间:2012

ISSN:1000-5102

浅论舟曲藏族舞曲与安多藏族舞曲的异同

著者 李英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镜像站点

出版物名称:音乐创作

期:5

页码:146 - 147

创建/出版时间:2008

ISSN:0513-2436

安多玛曲龙头琴(扎念琴)弹唱文化研究

著者 扎西东珠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镜像站点

出版物名称:西藏艺术研究

期:1

页码:14 - 19

创建/出版时间:2017

ISSN:1004-6860

安多藏族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

著者 张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镜像站点

出版物名称: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卷:5

期:2

页码:38 - 45

创建/出版时间:2008

ISSN:1672-9838

安多藏族民歌

著者 赵维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镜像站点

出版物名称:中国音乐

期:4

页码:65 - 66

创建/出版时间:1993

ISSN:1002-9923

安多藏族歌舞音乐的艺术特色

著者 李大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镜像站点

出版物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4

页码:140 - 147

创建/出版时间:1987

ISSN:1001-5140

安多藏族民歌——以青海安多方言区为例

著者 才让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镜像站点

出版物名称:大众文艺:学术版

期:19

页码:24 - 25

创建/出版时间:2010

ISSN:1007-5828

海西地区藏族变迁史略

著者 阿顿·华多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镜像站点

出版物名称:柴达木开发研究

期:6

页码:26 - 28

创建/出版时间:2006

ISSN:1005-6718

论文作者:李月海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青海省藏族音乐形式研究论文_李月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