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高科技发展与多极一体化的趋势与模式_科技论文

当代世界高科技发展与多极一体化的趋势与模式_科技论文

高科技发展与当代世界多极一体的趋势和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格局论文,当代世界论文,趋势论文,多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现代国际关系正好处于一个动荡、分化和改组的重要转折时期。本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已往几次更迭的显著区别在于,此次转换并不单是按历史旧有规则进行大国间政治权力的再分配,而主要却表现在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社会功用被急剧加强。在世界范围,一种多极科技实体与多极政治力量及多极经济联盟群落对立、交融并合的态势,已一步步把国际社会推向一个结构更为复杂、机制更为整合的统一发展系统。

[关键词] 高科技 多极一体 格局

从本世纪70年代起,人类历史就一直在经历一场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这场革命无论对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还是人类创造性的发挥,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今国际社会,高科技及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经济、政治、军事竞争的主要手段。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把高科技发展当作经济上的生产力、军事上的威慑力、政治上的影响力以及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以致任何国家要想在综合国力方面取得优势,均必须在科技,其中主要是在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上能够占据制高点。人们看到,目前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其国力增长中已不再羁限于以往粗莽的军事扩张或经济竞争,而是融合了以高新技术为根本内容的多领域实力较量,并且把科技、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紧密交叉在一起,进行以综合国力为目标的全球性战略争夺。在这种激烈争夺中,由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力量发展的不平衡,又势必使世界格局会发生从结构到体制的系统协调和互动,即是说,当代国际关系在向多极化推进的同时,因为科技的强大跨时空作用,全面一体化的趋势同样不可逆转。

高科技是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遽然兴起,进入80年代,便得到普遍推广。所谓高科技,并不仅指某一独项技术,而是包括了科学、技术、工程在内的一整套最前沿新兴技术群,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类产业及其产品的通称。由于高科技是在当今经济、科技的相互促发和孵化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型产业,因此比过去专门的科学研究或单纯的技术开发无疑有着质的差异。从性质和功能看,高科技一般是以研究、开发为背景,同时又与生产、销售密切联系,互为补偿,市场是其发展的根本依托。这样,高科技便构成整个社会生产力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传统技术相比,高科技通常还体现出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高品位和高辐射等特征。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高科技更能有效地影响一国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移动趋向,甚至直接牵制某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总体力量对比中的地位变化。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高科技前沿,大都是指在新技术革命中涌现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此种新型技术群也并不仅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全套技术,而主要还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中间试验、产业化及规模经济技术统合为一个系统,从研究与开发朝研究与生产市场体系演变,显示着高科技直接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创新能力。

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创造的种种优越条件,一方面必然使国家经济活动可以大大减少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让信息资源成为一种支柱产业,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决定一国国力的盛衰强弱;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还很快把世界不同制度、不同实力的国家相继卷入空前剧烈的竞争热潮。在这里,特别是新型信息技术的兴起,不但促进了大一统国际贸易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而且正引起各国产业结构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70年代以来,因为高科技及其产业档次的步步升级,既在有效地加速国家管理功能和机制的调整,同时又使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军事关系的利益范畴及运作方式开始明显的转轨和改组。高科技的这种连锁累进,使整个科学技术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转化为社会其他要素的速度,都有了质的飞跃。科学技术本身的内涵仍在深化,科技领域亦会继续扩展,因而科技在国际社会的作用必将进一步增强、巩固和提高[①a]。

首先,从发展速度看。如今高科技发展之快,正呈指数式直线上升。据研究资料表明,近30年人类的各种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多。到2003年,人类拥有的知识将比现在翻一番;而2010年时,则比现在增加3~4倍,并将有爆炸性的突破与扩展。今天人类掌握的知识,仅占2050年时知识总量的1%。与此同时,新技术、新产品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从调查了解,最近20年推出的一些工业技术,到90年代中期已有30%过时,尤其是电子行业有50%过时。以电子计算机为例,自1945年至今,业已进入第五代和第六代,计算速度每6年增加10倍,存储量每6年增加60倍。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在18世纪大约要100年,到19世纪是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30年,第二次大战后为7年,近几年是3~5年,甚至2~3年就可以变成商品。从研究到产品化周期的缩短,要求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国家的组织、调控模式也随之相应调适。

其次,从科技带来的重大突破看,更可见其对社会生产力造成的显著影响。如高温超导研究、核聚变研究、生命科学研究、精细科学技术研究等,在90年代都有极大突破。其中高温超导研究和核聚变研究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技术。特别是超导现象的发现和超导材料的发明,今后势必引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如果实现超导输电,发电量可减少15%的损耗,超导研究的突破会给工业、交通、能源、通信、环保、航空航天系统揭开历史的崭新一页。

再次,从科技发展的过程看,变化也十分剧烈,柔性化、信息化和高度化趋势日渐突出,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的通用性和兼容性越来越强。在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为标志的时代,生产技术主要不是靠体力,而是以智力和知识作基础。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可以建成各种复杂网络,把世界并联为一个整体,通过高科技手段,使不同作业臻于知识化和智能化,让人类智慧得到最大调动。80年代以前,信息化和自动化往往限于局部范围。而90年代,不仅电子技术的研究、开发,就连机械、激光、超导、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尖端技术,也日益同信息化汇通,向着综合系统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把今日产业空前软化,技术门类的差异越来越模糊,连一贯泾渭分明的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随着科技向高层次跃升,其界限也变得不甚明确。如人们研究的超导技术,既能用于线性电机车,同时又能作为推动力用于多种潜艇。军用技术转为民用的例子照样很多。正因为如此,高科技的发展才促成了科技、经济的融合,加深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从国家角度来说,更使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揉合为一种集成系统,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从而构成一国应有的综合实力。

高科技发展的这场历史转折,主要是适应了当代生产力对各国经济结构、市场结构、就业结构、生产组织结构及社会结构变化的需求。在当今世界,一方面是科技、经济竞争深层化及全方位化,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又日加密切。这种关系模式要求科技、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以提高科技、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从而达到科技、经济与资源和生产要素互补,实行合理配置,形成一定系统内科技、经济的有机耦合,乃至协调运行的有序结构和体制。由此可见,科技与经济的互化机制在本质上应是一国战略思想、组织体制、资源配置、经营决策及管理方法等多系统整约或保证的结果,其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国家综合能力的调度和运用。

高科技对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作用途径,就目前说,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产业,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减少资源、能源在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中的权重,利用类型多样包括非物化的财富,占领广阔的国际市场,把国家政策和行为转移到依靠科技和智力显示其总体水平的轨道。根本原因在于,科技能够与生产、军事、政治、外交、外贸等协调发展,形成带有大科学社会经济开发能力的战略技术力量体系。还在80年代初,因为高科技的加快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就萌生着某种潜在转机。到了90年代,这股席卷全球的科技浪潮,终于使各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产生从未有过的剧烈震荡。

目前,这场世界范围的变化,尤其体现出截然不同于旧日秩序的许多鲜明特征[①b]。恰恰是此种变动,不可避免地导致战后世界格局出现了一幕幕意义重大的历史转折。

第一,在日益众多的国家,科技发展目标都纷纷从提高军威转向增强国力,综合国力被普遍作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自70年代起世界高科技的发展,使军事具备的威力渐次削弱。利用科技竞争完全能达到军事手段难以实施的目的。这样,一些主要国家便把制订各自的科技发展战略公然当作在未来世界展开综合国力较量的根本举措。

第二,随同经济、政治多极体系的建立,世界科技多元格局的趋向越来越明显。

(1)世界经济、政治的多极体系

还在80年代,世界经济就已在逐步形成以美国、日本、西欧为中心的三极结构。在多极的经济结构体系中,其运行机制上表现出由单轨性向多体制、多层面演变;在产业发展目标上,亦展现着一种新技术产业群龙骤起、传统农业转化为高科技农业、一般工业升级为系统产业、服务业更新为知识制造产业的时代主潮。

至于世界政治的五极结构,从一定程度看,应当认为是二战中五大军事力量显示其大国地位的结果。世界政治的这种态势随着科技的下一步纵深开拓,必然会向着更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协调和平衡发展的道路演进。

(2)世界格局的支撑点从军事位移到科技,形成了科技相对独立

的体系结构

由于高科技对整个社会的高效益、高价值,使得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地位一天比一天重要,军事较量大有被贸易和技术市场替代的可能。针对世界范围大规模的经济竞争,为了占据主动,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把科技的投入和产业列为重点发展规划,进而改善和加强国家管理,用实力竞争取代军事冒险,实现在国家利益上不战而胜的目的。很显然,在世界格局的构成中,科技的作用正不断得到巩固,并一步步形成独立于政治、经济的有序体系。由于主要国家围绕科技实力优势展开的争夺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地区特征,因此科技与民族文化结合所显示的人才智力群体的素质较量同样愈演愈烈。在这场软体战中,人为的比较优势正一天天代替自然资源赋予的优势,而在人为的比较优势中,又是科技的整体实力优势对国家地位的提高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世界科技的主导部门陆续被信息、知识和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所替代,软件经济的地位急剧上升,并会成为各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重心。

从70年代后期起,科技的突飞猛进就使世界经济开始面临一场全球性结构转换,其特点表现在经济因素中资源、原材料的重要性迅速跌落,传统的经济成功战略反而扼制了国力的有效增长。即使在对外贸易中,亦显露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世界经济从战后初期的原材料工业,经过60年代的深加工技术、70年代的微电子技术、80年代的计算机产业、到90年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经济越来越占据优先地位。现代科技对社会的强烈反冲,正把世界经济从产值型数量增长大步推向效能型质量增进时代,技术的综合效益成了今后经济增长的主要内涵,也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基础。本世纪末至下世纪的若干年,高科技产品及各种软件在有关国家经济中占有的比重将持续递增,信息、知识和高科技密集型经济的社会功用会以空前浩大的规模展现在人类面前。

第四,经济与科技的融合不断引起世界经济及各国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革。

科技长入经济,既大大增强了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又开辟了一系列新的生产领域,使得产业结构高级化、贸易市场集团化、经济运行国际化被各国普遍作为繁荣本国经济、改善社会管理的有效措施。科技与经济的整合趋势,必然会打破原有的经济和社会规则,推动束缚其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与结构出现调整和改组,并进而引起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其他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这正是70年代中后期至今何以会掀起全球性改革调整大潮的缘由。

第五,各国经济、科技发展很不平衡,高科技和软件经济的实力优势大都集中在几个工业强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和管理差距仍在拉大,当代国际关系越来越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交叉并牢固联结为一体。

科技发展的这种巨大落差和极端不平衡性,并不是单靠经济、政治手段所能解决,除此之外,文化与教育的软支持系统往往更显得重要和持久。在世界高科技面前,发展中国家尽管存在不利因素,但也有变革的机遇及条件。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完全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经济、科技的良性互补,跨越科技发展的某些常规步骤,达到后来者居上。

目前这场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过去科技与经济、政治联系的间接性,而使科技在国际关系中俨然展示一种新的风貌。现今大国强国之争,大都表现在对高科技优势的争夺。在国际舞台上,多极科技实体与多极政治力量、多极经济联盟相互对应,交融并合,群纳一体,而起制导作用的往往是高科技要素。正因为如此,不少地区大国都在竞相抢夺综合国力制高点,从科技、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强化本国优势,以维持现在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有利国际地位。高科技不仅对综合国力的发展起根本支配作用,从全球范围看,在世界新旧格局交替、转换的过程中,同样是维系和加强国际关系结构的动力枢纽。由于其功能机制密切贯穿于国际关系的每个系统和环节,因而使世界格局更会出现一系列复杂多变乃至超乎常规的转机。

种种事实表明,当今世界的确处于一个历史性变迁的转折关头。从现在到下个世纪的20几年,将是国际关系在新技术革命驱动下出现重大转机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世界发展新旧模式并存,并将持续转换和交接,国际关系格局也会纷繁杂呈、风云变幻。自80年代末两极抗衡局面崩解之后,国际关系即由单一军事对峙的政治冷战转向综合国力竞争的经济合作。因为科技的发展和突破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财富、资源、人才及金融的流向与分配方式,以致无论国际政治还是各国经济和产业结构,都一概面临着改组和重整。各种不同类型国家,均被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以技术、贸易、金融、人才和教育资源为对象的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现代国际关系正在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作为这种过渡的历史形态,目前国际关系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如何解决好产业转型、区域合作、南北协调和生态优化等。此种合作与调整既会大大加剧国际经济、政治力量组合的多极化趋势,也把各国的利益目标和战略行为日益向一体化靠拢。

1.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国际化和区域化,不仅在有力地加强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又是世界新秩序形成和建立的必要社会条件及客观支撑基础。

70年代以来,国际化一直是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特别是国际间的投资、贸易、技术转让和科学交流,都在显著地推动各国关系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通过合作可以使各自国家能取长补短、缩小差距,增进对话、消除隔阂,从而缓和不应有的矛盾冲突。此外,世界性的经济合作还能使各国的科技、文化兼容并蓄,相得益彰。而高科技的发展、创新,就愈加离不开跨国性的通力协作。与科技、经济的互动相联系,当前的世界格局显然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特征。两极体制瓦解之后,国际关系必将经历一段较长过程的重组和整合。从现实状态看,这种组合与结盟除了地缘性的西欧、北美、亚太三大主要经济圈外,还有相应的科技圈及文化圈与之重迭交合,相映生辉,显现出世界秩序新构架的初步轮廓。

2.国际关系的变动固然使旧日两极对立矛盾归于消失,而多极化和区域化却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南北差距日显严重。不过,从根本上分析,南北差距并不是一种稳态结构,整个世界的相关性和协同共适,终究会使差距转化,达到相对均衡、合理发展。

今后10~20年,世界也许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因为发展中国家经过调整、改革,从整体上已开始走出谷底,非洲与南非国家经济上亦在起步,露出好的势头。西方发达国家在摆脱前些年经济衰退之后,呈现显著回升。独联体和东欧利用经济、科技体制的艰难转换,总有一天将会缩小与西方的非正常差距。高科技发展绝不是其本身在扩大南北差距,重要的是必须通过国际间的协调与分工,求得各国经济、文化水平的同等稳步提高。

3.在今日世界,各种国际力量并存,多重矛盾交织。即使到了信息化时代,高科技竞争与文化摩擦的牵连、经济水平不平衡与政治分歧的缠结也仍会继续。但是,人类谋求生存的最高利益必将使和平与协调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并且是国际社会赖以合理运作的基本前提。

20世纪是个对抗的世纪。直到本世纪末期,世界才出现质的变革。这种变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和解代替对抗,并用之处理国家或国际间政治、经济及社会利益的纠纷。当前,特别是人类面临的生态、资源危机,已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达成共识,继续对抗等于自取灭亡。世界正处在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一个以和平共处、社会公正、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世界新秩序开始孕育诞生。这种新秩序将包括新的世界经济秩序、新的全球资源分配系统、新的发展观和世界意识[①c]。对世界新秩序的模式和内容,尽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时主张不一,但人类生存环境日益迫近的威胁还是在使南北国家尽量朝着同一个目标积极接近与配合。

根据对高科技及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趋势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国际关系既在完成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转变,而随同这种转变,整个世界又在由分裂转向聚合、由武力转向和平、由传统产业转向高新技术、由竞争转向协作。在世界格局转换的过程中,高科技会越来越融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为一体,表现出科技—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态势。今后,世界的任何发展都会以科技为引线,在各国间不但有竞争、比赛和创新,又有依赖、协调与合作。至少有一个相当长时期,世界仍将处于错综变化、动荡不定,并存在多种力量中心和不同发展模式的状态。

注释:

①a 朱丽兰:“科技发展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中国科学报》1991年10月29日。

②b 冯江源:“高科技发展与当今主要国家经济改革的趋势和前景”,《理论建设》,1995年第1期。

③c 柳承宏:“未来世界的六大特征”,《未来与发展》,1992年第6期。

标签:;  ;  ;  ;  ;  ;  ;  

当代世界高科技发展与多极一体化的趋势与模式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