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缅关系_和平与发展论文

论中缅关系_和平与发展论文

论中缅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论中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缅甸是我国南部的重要邻邦,当代中缅关系发展迅速,各种合作不断加强。目前,我国已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缅甸作为西部地区最近的出海口,是其走向世界,加强对外联系与合作的便捷通道。因此,总结和进一步发展中缅关系,对促进我国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中缅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缅甸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始国之一,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边界条约及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国家。除了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受到干扰外,中缅双方一直保持睦邻友好、和平合作的关系。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阐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原则。原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它宣布:“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1](第5-6页)。中国这一外交政策适应于缅甸。

新中国成立后,缅甸实行承认新中国,发展对华友好关系的对华政策。1949年12月16日,缅甸外长伊·蒙电告周恩来总理:缅甸政府“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期望外交关系之建立与使节之互换”[2](第120页)。缅方的建议得到中国政府的积极响应。经过谈判,1950年6月8日,中缅建立外交关系。冷战时期,中缅双方克服国际冷战格局对双边关系的消极作用与不利影响,两国睦邻友好、和平合作关系和两国人民之间的“胞波”友谊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为:其一,1954年6月,中缅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规定并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关系;其二,友好地解决了居住在缅甸的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其三,妥善地解决了逃亡缅甸的国民党残兵问题;其四,在互谅互让、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了中缅边界问题,并签订《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1960年1月,缅甸奈温总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签订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同年10月,中缅双方正式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亚洲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榜样,是亚洲国家解决边界问题和其他争端的范例”[3](第290页);其五,妥善地处理了中缅双方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为中缅友好关系的发展清除了障碍。此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两国睦邻友好关系逐步稳定发展。

冷战时期,中缅关系也曾经历了短暂的曲折、困难时期。这主要是60年代后期,中方由于“文化大革命”“左”倾思想干扰了其对外政策,向外输出革命,公开支持缅甸国内共产党的斗争[4](P.203)。缅甸对中国疑虑增加,出现反华排华倾向,双方关系恶化,1969年3月,缅甸照会中方,《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于1970年5月14日期满后予以终止,至此,中缅关系跌入低谷。但是,这种状况为时不长,70年代初,中缅双方各从本国利益出发,恢复了双边睦邻友好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形势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缅甸国内局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88年,缅甸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以苏貌为首的军人政府“缅甸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接管缅甸国家政权,国内局势复杂。对缅甸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严格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缅甸内部事务,尊重缅甸人民的选择。在这一政策指导下,中缅在各个领域继续保持了正常的交往,两国高层领导互访不断,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缅友好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中缅两国“为邻国之间和平友好相处树立了典范”[5](第1版)。

伴随双方政治关系的发展,中缅双边经济关系也建立和发展起来了。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双边贸易不断发展。1954年中缅双方签订为期3年的贸易协定,从此,两国贸易稳步发展。70年代末,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缅关系及双边贸易发展势头更加良好。据我国海关统计,中缅贸易总额1985年和1986年为0.7亿美元、1987年为1.637亿美元、1988年为2.7亿美元、1989年为3.127亿美元、1990年为3.27亿美元、1991年为3.92亿美元、1992年为3.682亿美元、1993年为4.895亿美元、1994年为5.12亿美元、1995年为7.76亿美元、1996年为6.58亿美元、1997年为6.43亿美元、1998年为5.8亿美元。同时,中缅边界贸易繁荣、活跃。其二,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加强。1961年,中缅两国政府签订《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中国向缅方提供3000万英镑的无息贷款,并提供技术和设备,帮助缅甸建设纺织厂、水力发电站、桥梁等10个项目。1979年,中缅签订新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方向缅方提供63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援建8项工程。1986年中方向缅方提供3.17亿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1993年中缅签订经济技术协定,中方向缅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无息贷款。1998年中国向缅甸提供1.5亿美元的贷款,帮助缅甸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对缅甸的经济技术援助主要是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重型机器和成套设备。援助的项目主要是建厂、修建公路、桥梁、水力发电站、卫星通讯地面站等,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中国的援助,缅甸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主席丹瑞指出:“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了我们公正无私的支持和援助。”同时,中缅关系在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联系密切,合作顺利。

二、21世纪中缅关系展望

回顾中缅关系的历史,结合两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我们认为,在21世纪中缅关系的主流应该是睦邻友好、和平合作。这对中、缅两国而言,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从可能性方面来说,其一,中缅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友谊和密切的文化联系;其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缅两国政府与两国人民已经建立了睦邻友好、和平合作的关系。这一关系将继续存在,从而为21世纪中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三,中缅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共同任务;其四,中缅两国地理接近,交通便利,经济互补性强。

在新世纪里,中缅双方继续维持与进一步巩固、发展双方睦邻友好、和平合作关系也是必需的。从缅甸方面来说,继续进一步发展对华关系,首先有利于维护缅甸国内稳定。长期以来,缅甸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内矛盾复杂。1988年,缅甸国内发生大规模反政府运动,奈温及其领导的纲领党被迫下台,以国防军总参谋长兼国防部长苏貌上将为首的“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军人政府接管政权。1990年,缅甸举行议会选举,结果以昂山素季为首的反对派“争取民主全国联盟”获胜。但军人政府不承认大选结果,拒绝移交权力,并称“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不受任何宪法约束,恢复委员会依据军管法统治国家”[6](P.207)。现在缅甸局势虽然已趋于稳定,但仍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国内政治反对派的挑战;二是国内少数民族的分离运动。在维护国内稳定方面,缅甸需要中国的支持。其次,有利于缅甸抵制西方国家的制裁,改善国际环境,提高国际地位。80年代末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缅甸军政府破坏民主自由、践踏人权、肃毒不力为借口,对缅甸实行经济制裁,并阻碍有关国际机构对缅甸的经济援助。这种制裁既恶化了缅甸的国际环境,又加剧了缅甸国内的经济困难。现在,美国仍然强迫缅甸促进民主、改善人权、加快市场改革、与国内反对派对话等,并以此作为美国调整对缅政策的条件。东盟对缅甸军人政府也颇有微词。90年代初,东盟虽调整对缅政策,对缅实行“建设性接触”政策,并不顾西方压力于1997年7月接纳缅甸加入东盟,但泰国、菲律宾等国认为应该重新评价和审议对缅“建设性接触”的政策。此外,泰、菲、马提出的“建设性干预”政策也引起了缅甸的不满和反对。缅泰边界冲突时常发生。缅甸与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关系障碍较多,双边关系短时期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这种状况,使目前缅甸在国际上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中国是缅甸的邻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由于中国对缅甸的支持与援助,中国已成为缅甸“最重要的盟友”。因此,发展缅中关系对缅甸具有重要作用。再次,它有利于促进缅甸的经济发展。缅甸经济发展水平低,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1988年缅甸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和设备,以利本国经济发展,中国是缅甸的友好邻邦,缅甸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与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中国市场广阔,资源丰富,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两国之间交通便利,经济结构互补性强。发展对华关系,能为缅甸发展经济,改变国家贫困状况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并进一步扩大与缅甸的睦邻友好、和平合作关系,对中国来说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时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缅甸是我国的重要邻邦,是东盟组织的重要成员。发展中缅关系,不仅可以巩固中缅睦邻友好关系,而且可以推动我国与东盟其他成员的关系,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其次,有利于我国推行印度洋战略,加强对外联系和交往,发展中缅关系可以使我国经过缅甸直接南下进入印度洋,西进非洲、中东、西欧等地,加强与这些地区的联系和交往,改变我国太平洋一洋进出口格局。再次,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成我国经济安全的各种要素中,保证石油的正常供应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条件。众所周知,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现在“能源安全的考虑已成为地缘政治的中心”[7](P.85),我国石油资源丰富,开采量大,但需求量更大。从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我国能源资源相对短乏,长期能源供应面临严重短缺状况。“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原油的缺口率将从2000年的19.2%上升到50.9%”[8](第8页)。另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国产一次能源的供应能力包括非水电可再生能源为30-37亿吨标准煤,届时能源的需求超过100亿吨标准煤,供求间存在巨大差距”[9](第2版)。那么,如何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保证能源供应,从而维护经济持续发展与经济安全呢?对此,我国一方面应加大对领土与领海的石油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大石油进口量。目前,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航线进入我国。然而,这条航线所经过区域的有关国家和地区矛盾较多,航路安全潜伏的威胁严重,消除这一威胁的重要战略举措就是开辟新的石油输进路线。我国可以利用缅甸境内的水陆交通,开辟中东——印度洋——缅甸至我国的新的石油运输线,以此保障石油正常供应,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基于上述因素的影响,中缅双方均希望在21世纪进一步深化、拓宽相互之间的全面合作关系。中国倡议与包括缅甸在内的东盟国家“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10](第1版)。缅甸外长吴温昂宣布:“缅甸永远是中国可以信赖的朋友,缅甸永远不会给中国带来麻烦和危害,缅中两国将永远和睦相处。”2000年6月6日,中缅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国和缅甸关于未来双边关系合作框架文件的联合声明》,双方一致认为“有必要在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两国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使两国人民间的‘胞波’友谊世代相传”[11](第4版)。声明还就中缅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合作规定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为21世纪中缅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发展中缅关系促进我国西部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经济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在地理分布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水平高,而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按照国家计委的界定,已经约定俗成:西部地区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部地区面积为528万平方公里,地形复杂、地理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然而,西部地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我国已探明的140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有120余种,一些稀有金属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前茅;水能蕴藏总量和可开发水能资源分别占全国的82.3%和72.3%,此外,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农产品非常丰富。

目前,我国已全面启动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这一战略的推行对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顺利推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举措就是发展我国与缅甸的关系。

发展中缅关系对促进我国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缅甸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地缘优势显著,良好的中缅关系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借道缅甸加强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及欧洲各国的联系和交往,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可为我国西部地区进出口寻求便捷的通道。地缘政治理论是国际政治的一个理论流派,学术界对其涵义与作用褒贬不一,然而,“在实际的外交运作中,其广义上合理的内涵,至今为各国所广泛使用”[12](第2页)。关于地缘政治的涵义,我国学者认为地缘政治“是一门以地理分析为基础,专门研究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之间内在联系的学问”[13](第178页),“是从地理条件和环境角度观察和处理国际关系”[14](第352页)。从地缘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区域体系内进行的,也就是说,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其所处的区域体系独立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任何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时,都要将这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与其所处的区域体系联系起来”[15](第12-13页)。缅甸东界泰国和老挝,北靠我国云南,西临印度和孟加拉国,南濒印度洋,是我国西部地区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南亚大陆等地的重要通道,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现在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产品进出口主要向东通过东部沿海港口进入世界市场。然而,此途所需成本高、周期长,若向南借道缅甸,则可以在这些方面减少成本,缩短周期,以加速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我国也基本具备了向南借道缅甸进入印度洋的条件。缅甸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必经通道,二战期间,缅甸是中国战场的“输血线”,新中国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长期实行封锁政策,而缅甸是我国南部唯一的封锁缺口与对外联系的通道。90年代以来,缅甸多次向我方表示,缅甸愿意继续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作为中国对外联系的窗口与纽带,“要求中国把缅甸当做转口贸易的中转站,把仰光当做中国云南的出海口”[16](第21页)。此外,中缅内陆交通方便。昆明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昆明——瑞丽(中方境内)——八莫(缅方境内),再通过伊洛瓦底江,是我国西部地区进入印度洋的最近出海通道。

另一方面,缅甸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也可以为我国西部建设服务。缅甸面积67.658万平方公里,人口众多。缅甸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锡、钨、锌、铅、金、银等;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为3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为28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盛产柚木、铁木、檀木等优质木材;渔业资源、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缅甸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市场。我国要充分发挥现有的各种条件,利用西部地区邻近缅甸的地缘优势,加强与缅甸的经济贸易关系,推动西部开发。此外,良好的中缅关系,有助于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积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为促进西部开发战略服务。

标签:;  ;  ;  ;  ;  ;  ;  ;  

论中缅关系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