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错误分析_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错误分析_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教材纰漏例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纰漏论文,地理论文,教材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1990年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些知识的解释不够科学和严谨,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借新教材编写之际予以提出,或许有所帮助。

例1,“九月星空图”适用于9月1日21时,9月15日20时。(课本第5页)

分析:据该章第四节知识:一个恒星日比一个太阳日少3分56秒, 即每推迟一天,观看时间提前3分56秒,过15日会提前59分(约1小时)。因此,若该图适用于9月1日21时,过15日,应是9月16日19时59 分(约20时)。

例2,上海7月份气温日变化平均情况示意图:(课本第49页)

分析:该图中除了气温曲线,还有太阳短波辐射曲线,地面长波辐射曲线。我们知道正午太阳短波辐射最强,是指此时地球表面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每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而不是此时太阳波辐射的温度最高或太阳的温度最高,而在该图中只有温度纵坐标,即是用温度的高低来表示太阳短波辐射的强弱,显然是不妥的。

例3,塔里木河一条支流上某水文站的流量与附近库车的气温对照图:(见教材107页)

分析:图中的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在1月、2月中断,是因为1月初到2月底气温在0℃以下,河水断流。但河流无论何时都有一定的温度,所以图中1月、2月的温度曲线不应中断。

例4:“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见教材192页)

分析:“理想大陆”中,南半球南端处于西风带,陆地又狭窄。因此,自然带应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或者从西向东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实际大陆中,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有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该沙漠的形成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地形影响(高大山脉阻挡)所致,而在“理想大陆”中,已排除了地形因素的干扰。因此“理想大陆”南端东侧不应是温带荒漠带。

例5,地壳表层的温度通常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但到一定深度,其温度不再变化,这一深度叫做常温层。常温层的深度因地而不同……(课本第142页)

分析:常温层是在地壳一定深度,温度不随外界温度变化的地层。常温层的深度是指地表距常温层面的距离。因此,“这一深度叫做常温层”中的“这一深度”应理解为常温层的上下层间的界面,指的是常温层的空间位置,和其它两处的“深度”含义不同。教材把含义不同的“深度”放在一起来表述,易给学生造成难解或误解。因此,不妨将“这一深度叫做常温层”的表述改为“这一深度处是常温层面”。

标签:;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错误分析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