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_wto论文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_wto论文

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我国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3)01-0027-06

一、全球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大学不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科学成果社会化的方式、大学内部的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应该有一系列的根本性的转变,而且还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大学的国际性和开放性。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全球化,大学的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师资培养和聘任等每一方面的工作都和国际交流密不可分。国际交流不再仅仅是大学诸多工作中的一个方面,而且逐渐成为了推动高校全面发展的龙头。第一,大学科研课题的设立是与国际学术交流直接相关的。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交换最新科研资料,教师只有了解到各个学科的世界学术前沿,才有可能确立最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同时,科研课题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本身就是国际化的,一个科研项目的完成往往是多个国家的众多学者集体协作的结果。离开了国际交流和合作,科学研究的开展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的更新也是与国际交流分不开的,通过国际交流,我们可以为学校的教学改革不断地提出新的意见,否则,我们的教学将是落后的和陈旧的。第三,大学教师的培养和聘任也应该是国际化的,教师应该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学术背景,不应该近亲繁殖;另外我们还应该经常选派教师出国进修,更新知识结构,了解世界学术前沿动态,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第四,大学的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和后勤管理也应该不断地借鉴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并需要进行国际交流,否则也会是封闭的和保守的。第五,衡量一个大学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的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程度,一方面是看学校的学生有多少人出国学习、交流和参加会议,另一方面是要看有多少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

总之,高校只有把国际交流工作搞好了,才能成为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否则,它就要落后或者被淘汰。

二、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挑战

加入WTO使我国教育面临市场国际化和人才市场国际化的现实。

作为WTO基础性协定之一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各成员国在非歧视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分阶段谈判,逐步开放服务市场,以促进服务及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该协定要求各国承诺开放的服务业包括:商业服务、金融、电讯、分销、旅游、教育、运输、医疗与保健等行业。“教育,包括短期培训”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被列为第五大类。该条款要求消除各国教育的封闭性和对外国参与办学竞争的限制,使外国机构和个人可以平等地与本国机构和个人竞争办学和培训,从而建立起一种开放的教育服务市场。

当然,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它涉及到国家的主权、意识形态、社会道德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各国在开放教育市场上都十分谨慎。目前,在143个WTO成员国中只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开放教育市场的协议上签字,而且大多数国家开放的程度都不高,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主要是开放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市场,而不愿开放基础教育的市场;欧洲共同体则表示只愿意做教育服务出口国,而不做教育服务进口国,即只希望别人对他们开放市场,而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市场。我国加入WTO,义务教育和包括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教育在内的特殊教育不作开放市场的承诺。对于其他教育承诺了市场开放,但是不承诺国民待遇,坚持政府定价。

根据目前世界上的情况来看,加入WTO以后,在短期内,教育市场完全开放是不可能的,但是教育市场完全不开放也是不可能的。而根据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首先开放市场的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界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按照WTO中有关教育服务条款的要求,必须坚持非歧视性原则,实行公平竞争;不仅对国立高等学校和民办或私立高等学校应该一视同仁,平等竞争,而且也应该允许国外高校和外国在华办学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公平竞争,享受国民待遇,消除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垄断;我们还承诺,在中外办学的合作中允许外方有大部分拥有权。加入WTO后,国外的学校、大财团、大企业等机构来华合作办学或独资办学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资本、技术的全球流动,使得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以及资本和技术的经营和管理者也是全球流动的,人才的培养和就业也是自由的和国际化的,智力资源市场和科技人才市场也是国际化的。一个国家培养出来的公民可能会到另一个国家去就业,为另一个国家服务;一个公司或机构所需要的人才也很难完全由一个国家和地区来提供;一个人可以同时或分别为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的经济或科技的生产和贸易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科技人才有可能更多地出国到世界知名的公司或国际组织中就业,到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中就业,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将会到海外留学;另一方面,外国的人才也可能随着我国服务市场的开放,到在华的各种服务机构、公司、商社和大学、科研机构中就职,从事商务和教育、文化及科技等交流活动,也会有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来留学。

人才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客观上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的大量高层次的人才流向了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德国为了吸引高科技人才多次修改移民法,致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高科技人才大量流失,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外国专业人才大量流入我国,也将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提出新的要求。

三、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对策建议

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现实,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以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步伐,使我们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

国际性和开放性应该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的这种本质更加凸现出来。因此,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急需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使我们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做弄潮儿,而不是被浪潮所冲击。

目前,针对教育市场的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增强国际性和开放性的措施主要有:

1.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强强合作” 在我国教育市场没有完全开放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吸引外国的一些著名的学校来和我们一起开办学院、专业、学位课程或非学位课程,进行专业培训;我们自己也可以走出国门,到一些教育市场对外开放的国家去办大学或办分校。另外我们可以和世界上的一些著名的大学或著名的院系、专业全面地开展合作,例如,互换教师,互换学生,互换教学计划和图书资料,互相承认学分,联合进行科学研究和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实行联合培养、授予学位,开展学生暑期课程和文化之旅等活动。通过这些形式的合作,可以缩短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使我们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和内部管理能尽快与国际规范接轨。

2.加快国际认证工作和法规建设 加入WTO之后,为了便于与国际接轨,加快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步伐,我们应该加快国际认证工作和有关的法律条规的建设。目前,我们应该加强比较教育制度和学位制度的研究,做好国外大学的资质认证、学历承认和学位认证工作;做好国内外的学分换算和转移工作;应该加快中外合作办学法规的制订,对国外大学来华办学的准入资格的认定,对合作办学的经营范围、合作方式、合资或入股方式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和规定,对国外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料的审定,对外籍教师和专家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和报酬的有关规定,国与国之间的图书互借和电子图书馆的国际共同检索服务的有关规定等,我们应该建立起相关的法规。

3.更多地聘任国外著名专家来校任教或短期讲学 大学教师的培养和聘任也应该是国际化的,教师应该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学术背景,不应该近亲繁殖;在欧美,大学的职位是通过登报向全世界公开招聘,往往一个讲师的位子,70-80个博士来争。我们应该更多地把国际上著名的专家学者吸引到我们的课堂上来,把世界上学科最前沿的信息直接传递给我们的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本科生。我们应该请一些专业功底扎实、了解学术前沿的中青年教师来校开设一些尖端性、前沿性的选修课,我们不仅要请外国专家,也要请在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现在学有所成的优秀留学人员,以及从港澳台地区赴欧美留学后成就卓著的海外学者,我们可以长期聘任他们,也可以给他们创造一种灵活、宽松的机制,使他们能够在两地自由地流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专兼职讲学。对于一些世界顶尖的专家,我们应该创造较好的条件,吸引他们利用休假或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来中国短期讲学或办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大学,可以利用与国际上相同的工资报酬和科研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聘教授、系主任或院长。

另外,我们还应该经常选派教师出国进修,更新知识结构,了解世界学术前沿动态,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素质。特别是应该把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地送出去,帮助他们提高,既要留住他们又要培养他们。

4.更大规模地吸引外国来华留学生和开展学生交换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我们扩大招收国际学生即外国留学生的比例,通常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不少于学生总数的10%,目前我们与这个标准的差距很远,如果国内学生再大幅度扩招,这个差距将越来越大。在吸引来华留学生方面我们应该有一些新的举措,既要吸引好的生源、保证我们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要防止各个高校一哄而上,恶性竞争,自毁形象。

另外,我们还应该把我们本国的学生推上国际交流的舞台,应把我们的学生派出去执行校际交流项目,参加国际会议,到企业实习,参加学术交流和文体活动。国际上涉外专业的学生通常应送到国外去学习一年,交流的学生互相承认学分。我们也应该开阔思路,采取更多的形式把我们的学生送出去,可以是半年、一年的交换,也可以搞2加2、3加1模式,或者联合授予学位。同时,我们也应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自费出国留学。

5.尽快调整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转变内部管理机制,增强大学的适应性 我们不仅要调整政府与大学的关系,而且还要调整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市场的关系。国外的私立大学也能得到很大一部分政府拨款,公立大学政府拨款的比例更高。支持作为公益事业的高等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大学并不能把政府当作唯一的依靠。大学应从向政府等、靠、要,转向在接受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拨款支持的条件下找市场。这个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我们应寻找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渠道的办学资源。

我们还要改变大学内部的管理体制,在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工资制度、奖惩制度、学生的学籍制度和学分管理等方面都应该不断地借鉴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大学应加强外向型管理机构的工作,如大学的规划和研发部门、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部门、大学的筹款委员会、基金会、董事会和海内外校友会的工作。

(二)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在经济、金融、法律、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又出现许多新兴的应用学科。加之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量极大地增加,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大地加快,将会产生一些学科,发展一些学科,淘汰一些学科。因此,要求我们对全球科学发展和学科建设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更新有一个前瞻性的把握。哪些是要发展的,哪些是要压缩的,哪些是要淘汰的,研究清楚与之相关的动态,不要把别人要压缩或者要淘汰的东西,当成宝贝学过来加以发展,要看到别人的不足和空白,想办法怎样去赶超,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前沿上。因此,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方面我们要注意三点:(1)新增与经济全球化和入世直接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特别是为了适应国际市场运作的需要,我们应该面向市场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外语、计算机、金融、财会、商贸、旅游、法律等专业的教学,注重涉外人才和熟悉WTO的国际游戏规则的人才的培养。(2)增强其他专业和课程的国际性。除了新开的面向市场、面向实际的专业和课程之外,我们对其他的专业和课程也应该重新更新,增强它们的国际性,加大国际知识、比较文化和跨文化理解的比重,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3)增加用英语开设的课程。一所大学有多少门课程用英语开设,这是它的国际性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说来,一个非英语国家的国际性大学,应该有20%-30%的课程是用英语讲授的。我们不仅要请国外的教授学者特别是有名的学者来长期或短期讲学,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要能够直接用英语开课。我们是否可以首先在一些应用学科如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金融、会计等方面全面引进英美一流大学的原版教材,在涉外专业如外国哲学、外国历史、外国文学、世界经济、国际法等专业部分引进原版教材,我们的教师直接用英语上。

在教学方法上,由于互联网和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要求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传授应多于或优于知识成果的传授,教我们的学生怎样去搜集有用的信息、怎样去加工处理信息。

在教学手段方面,不仅老师和学生是通过电脑互动、答疑和批改作业,而且有时开设课程也可以跨国进行,比如中国的教授在北京和美国的教授在波士顿可以同时通过卫星电视或Internet来同时讲课、进行课堂讨论。

(三)加强国际合作研究,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

大学科研课题的设立应该是与国际学术交流直接相关的。通过教授们的国际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交换最新科研资料,了解到各个学科的世界学术前沿,才有可能确立最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同时,科研课题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本身也应该是国际化的,往往一个科研项目的完成是多个国家的众多学者集体协作、众多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

我们不仅要和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合作,还要加强同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的合作研究,理工科大学可以与大的高科技公司联合建实验室和产品研发中心,同时,我们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技术成果的转让方面也可以是跨国进行的,因此,我们在专利申请、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也应该具有国际性。

人文社科类的大学也应该结合自己的特点在WTO、金融、保险等专业上与国际组织或跨国公司合作开展联合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特别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之后产生的一些全球性、国际性的重大课题上与各国学者开展合作,联合攻关,例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贸易问题、人口问题、人权问题、和平问题、种族与宗教问题、性别与妇女问题等等,需要多国学者共同研究。我们应该鼓励高校教师到国际性的期刊杂志上去发表学术论文,在世界一流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往往是衡量一个大学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有一定的优势,人文社科类院校进入SCI的学术论文很少,与国际标准相差很远,完全搞国际接轨很困难。这和学科专业、意识形态、政治和文化背景有关,但是这也与我们的学者未能了解和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有关。一篇论文从他的选题、论证方式、综述、引文注释、索引和参考书目到投稿发表都有一整套规范,不符合这些规范的论文就不可能发表。我们要鼓励文科的学者多用英文发表论文,同时还要对我们的学者加强国际通行学术规范的训练。在科研论文的发表上,我们建议先在应用学科突破,如WTO、国际经济、国际政治、环境、法律等学科与国际学术界接轨更容易一些,通常我们的学者是可以和外国学者平等交流的。

(四)发展职业教育和网络教育,建立终身教育概念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产生和更新速度加快,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在几年以后将大部分变成过时的、陈旧的知识,上完大学够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必将发生大的变化和调整,职业岗位的智力成分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就业者的岗位变动和职业变迁的频率也增高。因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越发显得重要,它们甚至要贯穿到就业者的整个职业生涯,终身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高等教育将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性的,终身的;高等教育不仅在大学里进行,也可以在岗位上进行。

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岗位培训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坚持传统的面授式的课堂教育,还要借用高科技的手段开展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远程教育和以Internet为媒介的网络教育。实际上网络教育也是远程教育的一种新兴形式,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给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利、高等教育薄弱地区的人们带来学习机会。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师生的互动性。目前,我国已经有几十所大学开设了网络学院,而国内的许多网络公司、国外许多大学的网络学院和网络公司已经进军中国网络教育市场。

四、高等教育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加入WTO之后,我国面临的问题不是硬件跟不上,而是软件跟不上,迫切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应该事先注意一些问题,防止一些误区,以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条件下健康地发展。

(一)加强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防止把大学变成职业培训学院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具体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和一些工程技术专业也进入了大学。大学教育要反映科学进步的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必然的和应当的。但是,有一条原则是不变的,大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地方,它重在提高人的能力,方法论的传授重于具体知识的传授,它要造就的是能够适应各种工作的、高素质的人,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就业者。这就是真正的大学与职业教育学院或岗前培训中心不同的地方。

由于科学技术分工越来越细,也由于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受前苏联的影响,专业面过窄,同时还由于大学过分地迎合市场的需要,我国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有越来越职业化的倾向。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之后,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以及专业技术培训的需要,必将对大学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大学在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仍然应该注意保持自己的学术独立性,注重前瞻性、基础性学科的研究,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我们的学生有了广阔的知识面,有了扎实的基础性知识的功底,就会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能够应对不同职业和岗位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之后,社会对于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人才除具备其他基本素质外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最根本的素质:(1)应具有创新精神,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即创新型人才;(2)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背景有较深入的了解,即“国际人”或国际型人才。(3)具有健全的人格,善于与人共处。即通常所说的,不仅要有很高的智商,而且还需要有很高的情商;既要有科技创新能力,还得有与人共处的能力,即团队型人才。

(二)应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防止新一轮的重理轻文

在现时媒体的宣传和少数论文中似乎有一个误解,认为加入WTO之后,科技知识越来越重要,将要占据学校教育内容的绝大部分。例如,有学者说:“加入WTO后,科技知识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将占据学校教育内容中的绝大部分,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将倾向于科技知识,特别是最新的科学知识。”似乎,在加入WTO之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越来越不重要,或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事实并非如此。在加入WTO之后,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应用社会科学越来越重要,法律、贸易、金融、投资、外语方面的人才将会是最需要的。WTO总部有关官员说:“中国加入WTO之后可能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精通国际法律和贸易规则并且外语极好人才的短缺”。按照他们的标准,能够对国际和不同国家的法律和贸易规则了如指掌,而且能够用他们的语言自由地辩论和谈判的人,目前在中国极少。而在加入WTO之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都需要这种人才。

发达国家的现实说明,社会科学特别是应用社会科学的人才比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在美国咨询公司中就职的咨询人员已远远超过电脑公司的程序设计人员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其薪水也超过后者。事实是,社会越发达进步,从事高层管理的人员中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人员将会越多。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之后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加大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使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真正成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决不能片面地强调高科技甚至单纯强调IT业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造成新一轮的重理轻文或重技轻文,避免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新的误区。

(三)加强道德教育,宏扬民族文化传统,防止道德失范和民族文化个性的消失

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使我们和世界各国交往的范围扩大、活动增加、频率加快,各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不同道德规范的人群汇集一起、共同工作,使我们面临着许多文化冲突和道德冲突,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和化解这些冲突,积累起来将会产生世界性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文化矛盾,美国“9·11事件”就是一个例证。

我们应该加强道德教育,重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世界伦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首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全人类共同生活,应该遵循共同的行为规范;人们应该遵循共同的“游戏规则”,相互之间应该有一种信任感,要求大家都要遵循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例如诚实、不欺诈、不盗窃、公平交易、不卖假冒伪劣产品、不行贿受贿等,这应该是世界各国商人共同遵守的道德。另外,关爱生命,尊重他人,无论哪个民族、哪种肤色、信仰哪种宗教、说哪种语言、来自哪个国家、或穷或富,他们的生命都具有同样的价值,都值得尊重,不能滥杀无辜。其次,由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越来越国际化,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学会遵守在文明国家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公德,如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高声打手机,在公共场所不要抽烟等,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再次,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冲击,人们的职业迁徙越来越频繁,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更要求人们能够恪守职业道德,从而保证全社会的各个行业之间、同行业的各个岗位之间生产和交往关系的有序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各国的文化都传播到中国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激烈的碰撞,但是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西方的强势文化。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其实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传播文化、实现话语霸权的一个过程,他们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也会随着他们的物质商品、文化商品甚至经营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兜售。容易使我们的学生以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以为西方的标准就是国际的标准,以为现代化就是抛弃一切民族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无论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欧洲,还是只有很短历史的美国,他们都非常珍视自己的历史传统,热爱并固守本民族的文化,决不会因为现代化而抛弃民族文化遗产。这一点正是我们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向西方学习的。我们应该在不丧失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个性的前提下,融入到世界的大家庭中。

(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注意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我们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得失,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对于我们来说,既然全球化的浪潮无法躲避,我们与其被浪潮所淘汰,不如踏浪搏击。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获益是不同的,有人说,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发明出来掠夺发展中国家财产的一种新的手段,这未必完全正确,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获大利、发展中国家获小利,这是显而易见的。发展中国家是在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被动地卷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的,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国内国际双重因素的影响使本来就很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增加,甚至会导致债务危机;世界财富分配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大了穷国和富国之间的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会加速发展中国家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破坏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少数金融巨头或跨国公司控制了经济命脉,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也会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受到威胁。这些都是我们在培养我们学生的国际化意识的同时必须教授给他们的,应该是我们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是一个国际人又是一个爱国者的优秀人才。

标签:;  ;  ;  ;  ;  ;  ;  ;  ;  ;  ;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_wto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