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铁道类毕业生培养质量提升途径探索-以铁道交通运管管理专业为例论文

高职铁道类毕业生培养质量提升途径探索
——以铁道交通运管管理专业为例

□吴荣波

【内容摘要】 本文瞄准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零距离”上岗培养这个关键,通过分析2017届毕业生就业指标,结合当前铁路快速化发展趋势,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课程体系优化三个方面来提高铁道运输类高职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 铁道专业;就业质量;毕业生;人才培养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铁道类毕业生人数及毕业去向分布。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71年职业教育办学历史的省属高职院校,是吉林省唯一以铁道类专业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多年来与铁路企业建立起的长期稳固合作关系和广阔的人脉是学院特有的行业背景优势。铁道相关各学院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高达95%,主要面向铁路行业。学校2017届总毕业生人数为2,999人。其中男生1,825人,占60.9%,女生1,174,占39.1%,77.7%生源为吉林省。学院铁道相关专业毕业生共计2,834人,如表1所示。

表 1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017届铁道相关学院的毕业生人数及毕业去向分布

数据来源:麦可思-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

(二)其他指标。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7届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整体比较满意,总体满意度为88%。由于铁道类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所以,升学比例和自主创业比例都颇低,分别为1.6%和2.2%。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也就是“双证书”获取率未达到80%。

根据前文所述E-Navigation战略对GMDSS现代化的需求,GMDSS现代化发展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二、铁道类毕业生就业中存在问题

近几年,铁路的快速化发展为铁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也对高职毕业的铁道类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指标和企业座谈、调研走访,不难看出铁道类毕业生的就业率还是很高的,但就业质量还不尽如人意,双证书率低,多数高职学生上岗后,岗位适应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与没有受过高职教育的复转军人差别不大,从而造成学生消极怠工、离职,用人单位反馈学生职业技能知识不扎实等新的问题。一是专业选用教材虽名为“职业院校”规划教材,但内容却多为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的删节版或简化版,没有体现职业特色;二是学时分布虽能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考核时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往往以简单“口试”替代现实“实践”;三是由于铁路运输一线风险大,学生数量较多,为保证人身安全和铁路职场的正常作业,学生的实习认识存在“走马观花”现象。如何提升毕业学生就业质量,铁道运输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后能否实现“零距离”上岗,显得尤为重要。

三、改进措施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省高水平专业、省级示范专业,专业因铁路而生、依铁路而长,为铁路运输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该专业在深厚的行业办学历史积淀中,在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锐意进取、不断改革,坚持走“依托铁路行业、校企深度合作”的专业建设与改革之路。现将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等方面举措总结成文,以期抛砖引玉。

(三)基于工学结合,项目贯穿教学,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全国铁路总公司、地方铁路和城轨交通行车、客运、货运三大岗位群的岗位要求和行业标准,适应铁路快速化发展需要,遵循“能力递进、素质提升”路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框架由三部分构成:公共基础领域、专业学习领域、综合素质拓展领域。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调整,以铁路运输企业从业人员必具备的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此外,应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将铁路运输行业文化融入教学实施全过程,通过开设《路情与企业文化讲座》,形成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实习实训中感受职场氛围,端正职业态度,培养严谨规范的职业习惯,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从业精神,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

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基础课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三个相互融合的课程系统为核心内容,通过一系列项目和相对动态的教学计划,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以相对动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为特色,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为保障,校企合作共育高端技能型人才。

表 2“三结合、四对准”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内学习和真实岗位的无缝对接。专业根据专业岗位群能力要求,以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把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教育、职业技能证书教育及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形成了“三结合、四对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一)校企合作,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托校企合作单位,融入企业专业带头人、企业技术骨干,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负责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指导,着眼“内修、外联”两个方面,凝智聚力打造技能培训提升创新平台,提升委员会的技术力量。

专业学习领域由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环节课程三部分组成。校内“双师型”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组建课程小组。将课程所对应的岗位真实工作任务整合为工作项目,和理论知识相融合,归纳提炼成模块化的学习项目或学习任务;同时将企业职业资格证(从业资格证)必备技能点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实现任务导向型的工学结合课程;以项目或任务式体例,自编工学结合教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完成学习项目或学习任务同时,既解决对应岗位的典型实际问题,获得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同时也获得了团队协作能力。

该客户端主要针对消费者进行开发,主要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阶段的实时溯源信息的查询和展示工作,通过扫码进行信息的自动查询。主要的界面如下图所示:

综上所述,IM-DILI和DIAIH鉴别较困难,其治疗方法及预后不同。临床医师需密切随访IM-DILI患者,依据临床病理特点与DIAIH相鉴别,避免给予IM-DILI患者不必要的长期激素治疗。

(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的实践教学平台。根据岗位能力培养需要设置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按照认识实习(铁路设备认知)、生产实习(车站行车工作组织、客货运组织与服务等)、顶岗实习(客运顶岗、货运顶岗、行车顶岗)三个递进阶段。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上,从岗位真实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对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技能点和人文素质进行分析,依据就业能力结构的要求和技术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紧贴职业岗位发展需求,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

四、结语

本文以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紧紧把握铁路运输发展要求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瞄准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零距离”上岗培养这个关键,重点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体系构建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王善平(1964-),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精准产业扶贫,会计、审计与法;

【参考文献】

[1]吴荣波.吉林省品牌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16

[2]贺建邺,金本能.高职生就业质量现状与提升策略探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8年度吉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8ZCY298)成果。

【作者简介】 吴荣波(1979~),女,湖北潜江人;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标签:;  ;  ;  ;  ;  

高职铁道类毕业生培养质量提升途径探索-以铁道交通运管管理专业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