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_逆向思维论文

生物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能力论文,生物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因此,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出其不意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呢?

1 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抓手,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阵地,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中展开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一教学要求带进每节课堂,并寻找各种契机开展实施。课堂中学生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问题探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与逆向思维有关的问题,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在学习“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后,学生明白了蔬菜、花卉大棚内悬挂红色或蓝色光的灯管作为补充光源,是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这两种光最多,最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吸收绿光最少,所以通常不使用绿光作为补充光源。当学生正沉浸在由于明白生活中的生物学原理而喜悦之中时,我话锋一转:“绿光对我们是否没有用处呢?请大家想想,什么情况下,偏偏就要用绿光灯作为光源呢?”学生议论纷纷,觉得不能接受。我引导他们:在暗室中对植物进行饥饿处理时,既要有光源使我们人眼能看见,又要防止饥饿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就要用绿光了。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又如,胃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的分解,使蛋白质分解成多肽。但有时却要防止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使蛋白质经过胃的时候不被消化。经提示和讨论,学生想到了当人体消化不良而服用多酶片的时候,为了保证多酶片能够顺利到达人的主要消化器官——小肠,必须在多酶片的外面包上一层淀粉做的糖衣。因为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不能催化淀粉的水解,所以多酶片才能安然到达小肠。再如,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帮助人体杀死入侵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免疫功能越强,身体素质越好,人体越不容易患病。但有时却不得不抑制免疫器官和细胞的作用,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学生很快想到了器官移植,为了将排斥反应降到最低,常给病人服用一些免疫抑制剂。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都能发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问题。

2 充分利用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习题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有意识地选编一些习题,进行逆向思维的专项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1 单项选择题改成多选题

单项选择题难度相对较低,学生也往往容易满足于选择正确的那个答案,时间久了,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势,题目稍作变化或改成多项,就会出错。将单选题改成多选题,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也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例1 观察肿瘤切片,下列对其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有细胞以减数分裂增殖

B.所有细胞中都可见到染色体

C.所有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

D.所有细胞中DNA含量相同

答案C

把它改成多项选择题即为:观察肿瘤切片,下列对其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所有细胞以减数分裂增殖

B.所有细胞中都可见到染色体

C.所有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

D.所有细胞中DNA含量相同

肿瘤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所以A项错误。对于有丝分裂,常规的思维是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等含量的变化规律,但反过来想哪些时期细胞内不含染色体,DNA含量何时加倍,何时又恢复正常却很容易被忽略。

答案ABD

2.2 选择典型的与逆向思维有关的简答题

例2 一雌蜂和一雄蜂交配产生F[,1],在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的F[,2]中,雄蜂基因型共有AB、Ab、aB、ab 4种,雌蜂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aabb 4种,则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

蜜蜂的生殖为孤雌生殖,即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但雌蜂是由正常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雌蜂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雄蜂进行假性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已知F[,2]的雄蜂基因型,即F[,1]雌蜂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便可知F[,1],雌蜂的基因型。受精卵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因此,在已知F[,2]雌蜂(受精卵)和F[,2]雄蜂(卵细胞)基因型的条件下,将两者相减,便可知F[,1]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也即F[,1]的雄蜂基因型。同理,便可推知亲本的雌蜂和雄蜂的基因型。整个过程,均逆向推知,如图1所示。此题涉及的遗传图解如图2所示。

答案aabb、AB

例3 图3是研究植物水分代谢的实验装置,以4株大小相同、同株植物上叶片等量的嫩枝条进行如下处理()

A.叶片未经处理

B.叶片下表皮涂上凡士林

C.叶片上下表皮涂上凡士林

D.摘除叶片,且在切口处涂上凡士林

开始时各实验装置的重量都调至100g,其后每隔4 h对各装置称重,记录数据并画出相应曲线。

(1)曲线Ⅰ代表A、B、C、D中哪两组实验的结果?__________。

(2)曲线Ⅱ、Ⅲ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比较图中显示的结果,指出该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中哪一面的气孔数量多?______________。

这道题难度并不很大,考查了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进行蒸腾,从而使装置重量变轻。Ⅰ曲线重量没有变化,说明装置没有进行蒸腾作用,即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均被堵住和没有叶片的装置,即C和D。Ⅱ、Ⅲ两曲线表示发生蒸腾作用而使重量减轻,很明显,Ⅲ曲线减轻的幅度要比Ⅱ曲线大,因此,Ⅲ曲线表示A装置未经处理,上下表皮气孔均因发生蒸腾作用而散失了水分。Ⅱ曲线表示B装置,其中下表皮气孔涂了凡士林。那么,哪面气孔多呢?这需要运用逆向思维进行转换:下表皮气孔涂上凡士林,只有上表皮气孔才能蒸腾,曲线Ⅰ和Ⅱ之间的差值即为上表皮气孔蒸腾散失的,曲线Ⅱ和Ⅲ之间的差值,即为下表皮气孔蒸腾散失的。比较图示结果,可以看出下表皮气孔多。如果在解题中不能运用逆向思维,不能根据图示曲线对上下表皮气孔蒸腾的情况进行切换,那么就会给解题带来障碍。

答案 (1)C和D (2)B和A下表皮气孔涂上凡士林,只有上表皮气孔才能蒸腾,曲线Ⅰ和Ⅱ之间的差值即为上表皮气孔蒸腾散失的,曲线Ⅱ和Ⅲ之间的差值,即为下表皮气孔蒸腾散失的。比较图示结果,可以看出下表皮气孔多。

在习题训练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更注重于思维训练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标签:;  ;  ;  

生物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_逆向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