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_精神文明论文

关于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_精神文明论文

对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强调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因此,清醒地认识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客观地分析其矛盾和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努力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正处在一种新与旧、良与莠、美与丑的矛盾胶着状态。

——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与精神食粮相对不足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在改善,闲暇时间在增加,大部分人的需求,已从生存的层次,逐渐上升到享受和发展的层次,精神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显然,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的巨大动力所在。然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由于我们不能及时提供足够优良的精神食粮给人们,文化饥渴、精神贫困与饥不择食、沉渣泛起的现象并存,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更是嗷嗷待哺。如何满足人们在温饱之后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用大批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去抵制,取代那些黄色、淫秽、腐朽、落后的精神鸦片,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市场观念强化与行为规范弱化的矛盾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必然伴随观念的转变。面向市场搞生产、进入市场搞经营、围绕市场要效益——这些市场经济的法则,已经基本为人们所接受、所遵循。应该说,这是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积极成果。然而,另一方面,又不能不看到,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真正的了解,甚至把市场经济当成自由经济、发财经济,什么赚钱干什么,怎么能赚钱怎么干,其行为既不受道德良心的内在约束,也不受规章法纪的外在强制。于是,假冒伪劣、欺蒙拐骗等行为屡禁不止。为避免拜金主义导致的人性异化和人格扭曲,一方面要靠法治来规范市场活动中的行为,同时也必须通过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来帮助人们完善作为市场主体的人格,使之带着一种健康的心态进入市场。

——自我意识上升与公共道德水平下降的矛盾

市场经济的发展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自我发展、个人自由。勿庸置疑,这种变化使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获得了巨大的发挥,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但是,另一方面的情形也不容忽视,确有一些人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只看重个人成就、个人得失、却很少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会有什么影响;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和义务。这种离开社会讲自我,离开义务讲权利的行为,必然危害社会的公共道德,背离集体主义原则。这些都使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物质欲望增强与精神追求淡化的矛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致富光荣”,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关心本应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也是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所在。然而,由于初创的市场经济尚缺乏完善的伦理规范、健全的法制约束,因而使得这种“物质利益关切”难免不带有某种“本能”的冲动;也由于这种“物质关切”曾经一度受压抑,压抑一旦解除,随之便产生巨大反弹;再加之我们过去曾不适当地夸大过精神的作用、忽视、轻视过物质的作用,物极必反,两极相通,一旦拨乱反正,常常就会出现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的现象。于是,在社会心理层面便出现了“物欲化”倾向,在思想意识层面出现了拜金主义倾向,在实际工作中便出现了片面强调利益驱动、物质刺激和行为短期化倾向。相形之下,对理想的追求,对精神境界的超越便显得冷淡了许多。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如何使这些物质利益关切成为健康的积极的力量,而不致伤害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不致伤害主体自身的完善,就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注重经济效益与忽视社会效益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实极大地强化了人们的效率观念、效益意识,人们从来也没有象现在这么关心、看重经济效益;从来也没有象现在这么以经济效益作为一把普遍适用的尺子来权衡利弊得失、决定去留存弃。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讲效率,讲效益,而且是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问题在于,效益不仅是经济的,而且也是社会的,在很多情况下,经济效益同时也是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社会效益。但是这种经济效益必须是对社会而言的经济效益,并且,也并非一切经济效益都必然会转化为社会效益。不能不看到,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使得物质生产部门忽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也使得精神生产部门由于偏离方向而导致对精神文明的自伤自残。妥善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将是一个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永久性课题。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起一种机制,能保证精神生产部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能保证物质生产部门也讲社会效益。

——理论研究透彻与实际认识模糊的矛盾。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这种并不复杂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一到现实生活中似乎就变得难以理解和领会。一些人对精神文明的功能作用认识不全面。他们片面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服务功能,忽视其导向作用、协同作用,认为经济建设是中心,精神文明建设是从属的、次要的,因而摆不到重要的位置上来。一些人片面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只看到精神文明的规范、约束作用,看不到精神文明的启迪、促进等能动作用,看不到精神文明正是通过对不道德、不规范的行为的制约,而使合道德、合规范的行为得以张扬,认为“搞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对外开放,妨碍经济建设,是作茧自缚,不能太认真。”

鉴于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胶着状态与当前我国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人们的观念转变有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从全社会来说,更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与之配套的各项政策、法规,加速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使整个社会的体制、机制由一个发生深刻变革的急剧运动的非常态阶段走向一个相对平衡的常态的运动阶段,从而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体制环境、社会环境。从精神文明自身而言,则应从更深的层次上探寻使精神文明建设由软变硬、由虚变实、由被动变主动的途径。

(一)建立机制,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由软到硬的转变。

我们把机制理解为一种生长于事物自身的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机能的、能恒久性起作用的东西。目前精神文明这一手还没有硬起来,或者说存在部分硬、部分软,一时硬、一时软的现象,关键在于缺乏一种健全的能恒久起作用的内在于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机制,因而可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1.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机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导向性很强的工作,不能搞自发行动,而必须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健全的领导机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保障。这里关键是各级领导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一定要健全。首先,领导责任制度要明确,抓精神文明建设是各级党政领导的政治责任,一把手要对两个文明建设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对精神文明建设具体负责;二是工作制度,诸如定期专题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定期报告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制度,等等;三是约束制度,要把重视精神文明作为衡量一级党委、一个领导干部讲政治、讲大局的重要标准,作为衡量一个单位、一个班子工作政绩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准,纳入年终检查评比、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并作为干部提拨使用、升降奖惩的重要依据。与此配套的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精神文明建设约束软化的问题,逐步摸索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统计监测公报。其次,领导管理体制要理顺。一是要理顺党政分工的体制,要有一个可以协调党政各部门关系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行统一指导的领导机构,比如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二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多头管理、交叉重复管理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比如在宣传文化系统推行“三位一体”的管理办法。

2.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机制。目标具有引导方向、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促进发展的巨大力量,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十分重视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整个精神文明的目标系可以分解成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全面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二是以创建全国文明建设为目标,大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三是以服务经济建设中心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为目标,不断增强精神文明的服务功能;四是以创造一流工作、成就一流事业为目标,不断提高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水平。每一个主要方面又由一系列具体目标组成,并应建立必要的量化指标。目标的设立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目标机制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目标的实施,这就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目标责任制,并使目标责任制与领导责任制互相衔接,一致起来,所谓领导责任制具体说来就是领导要对实现精神文明的目标负责。从总体上保证目标的实施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像经济建设那样有一个总体规划,目标只是规划的内容之一;保证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的落实就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交人大、政协讨论,使之具有法定的性质。

3.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机制。在投入的问题上,要象张家港那样,牢固树立三种观念:两个文明同步发展就要同步投入的观念,各级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责任观念,精神文明建设投入要全社会发动、多方面支持的观念。建立投入机制,一是要从规划上得到保证,即应明确精神文明建设财政投入的比例、基数和递增率,使之有章可循,避免随心所欲;二是要完善并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建立有利于宣传、文化、教育、科技部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保障机制。三是要建立有效的调节机制,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手段,调节资金的投入使用,比如在文化内部调节市场文化的部分吐入来弥补和促进公益文化的发展。四是要建立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投入机制。五是要搞好宣传、文化、教育、科技的自身改革与发展,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自我投入能力。

4.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网络机制。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各行各业,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日益趋向一种大宣传、大文化、大政治、大教育的发展态势。适应这种需要,从工作格局上看,就是要形成以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为龙头,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为基础、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网络机制还要十分重视基层组织机构的建设,诸如企事业单位政工机构的建设,乡(镇)、街道,直到村、居委会的群众性组织的建设。同时,必须抓好五支基本队伍建设,即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文化工作队伍;一支立场坚定,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一支学识渊博、侮人不倦、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队伍;一支精明强干、公私分明、执法严格、善于开拓的管理工作队伍;一支各有专长、业务精湛、忠于事业的专门人材队伍。

(二)转换思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到实的转变

总结以往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我们感觉到,在工作思路上有点就虚论虚,没有很好地把有形与无形、主观与客观、虚与实结合起来,抓来抓去,总有些不着边际、不见实绩。这既影响了精神文明功能的发挥,也虚化了人们对精神文明地位作用的认识,挫伤了人们抓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转变思路,探寻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到实的转变途径,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从单纯强调遵循上级精神学习外地经验转到把贯彻上级精神借鉴外地经验与立足本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抓。深入领会上级会议、文件的精神实质这是工作的前提,学习外地经验也是重要条件,在这个前提之下,要注意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上级的精神变为本地的政策办法,把人家的经验融入自身优势之中。

2.从单纯强调依靠自身力量转到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抓。自己工作的要靠自己去做,要立足于自身的努力。但是,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又必须注重“借助外脑”、“延长手臂”,搞“统一战线”,形成大宣传、大政工、大文化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地开拓工作局面。

3.从单纯强调抓思想意识转到把思想意识与语言行为规范结合起来抓。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意识与看得见摸得着的语言行为结合起来,透过语言行为反观思想意识,通过规范语言行为达到影响思想意识的效果。这样就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无形与有形的结合。

4.从单纯强调政治的道德的教育转到把政治、道德教育与文化陶冶结合起来抓。在现代社会,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许可以不学习某种理论,也许没有接受某种政治教育,但是人们却不可以也不可能不接受文化的影响。换言之,文化的影响比单纯的政治的道德的教育要普遍得多,普及得多,其可接受性也强得多。充分利用文化的普遍性、普及性和可接受性,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陶冶结合起来,通过文化陶冶实现政治、道德的教化,则可以实现由少数到多数、由灌输到潜移默化的转化。

5.从单纯强调提高内在的文明素质转到把提高内在文明素质与提高外部环境的文明程度一起抓。内在的文明素质也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相反,外部环境的文明程度却可见可触。提高外部环境的文明程度,当然同时也是一个主体内在文明素质对象化的过程,是一个提高主体内在文明素质的过程;反过来,文明的外在环境又会影响和制约着主体的行为文明,进而影响和提高主体内在的文明素质。因此,不仅要注重内在素质对外在环境的影响,还必须注重外部环境对内在素质的影响。这些年来,我们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结合起来,注重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提高其文化含量和精神品位,很受广大群众欢迎。

6.从单纯强调软件建设转到软件硬件建设一起抓。硬件不仅是软件的栽体,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文明的标志和体现。因此一定要把硬件建设上升到文明建设、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来规划,以硬件建设来带动事业发展,实现虚实结合。

7.从单纯强调领导重视、上层重视转到把领导重视、上层重视与基层落实、基础夯实结合起来抓。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法规、制度、要求落实到基层,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开展到基层,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服务提供到基层,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建立到基层,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责任制落实到基层。

(三)明确主体,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如果说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着某种被动局面,我们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广大人民群众被动接受教育的局面。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人,既是物质文明的主人,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主人。只有始终让人民群众成为精神文明建设舞台上的主角,由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主动参与者,精神文明建设才会有声有色,才会变被动为主动。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坚持“以群众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组织一些大型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提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注意遵循这样四条原则:

1.重在自觉参与。这是改变精神文明工作“上热下冷”、“群众不来神”的最佳途径。群众是否自觉参与,关键在于所组织的活动是否与群众的实际相结合,与群众的觉悟程度相适应。譬如,为了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去年我们发动了一场持续8个多月的“长沙精神”大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是工人、农民、干部、教师,还是在校学生、待业青年、离退休老人,乃至工作和生活在外地的湘籍人士,都纷纷撰文,各抒已见。前后共吐到论文120多篇,召开各方面座谈会20多次。下发的8万张概括表述选票,共回吐7万多张,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家庭对这一活动的关心,反映了广大干部群众对讨论活动的积极参与。这一活动的最大吐获不仅在于归纳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而且在于这一活动本身的开展过程中,广大市民通过对长沙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光荣传统的自觉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长沙精神正成为长沙人民振兴长沙的巨大精神力量。

2.重在引起共鸣。实践证明: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单纯使用“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灌输”方式,已经很难在人民群众的心灵深处产生深刻的振动。只有运用他们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引起思想的共鸣。在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在全市城乡举行百万人向抗日英烈和死难同胞默哀宣誓特大型活动,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干部群众在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心灵得到了净化,灵魂受到了陶冶,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我们组织的《展望—2000年的长沙》大型展览,借助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尽量做到声、光、电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图文结合,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长沙的形象。每天前往参观者络绎不绝。广大干部群众参观后,无不欢欣鼓舞,信心百倍,决心奋发图强,顽强拼搏,争取将这一美好蓝图早日变成现实。

3.重在打动心弦。思想政治工作是着力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生搬硬套、囫囵吞枣的刻板说教,难以触及人的灵魂深处。只有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才能达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目的。譬如,在引导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开放意识、提高思维起点方面,我们以长沙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持续两年之久的系列研讨活动,在规划发展上,总结了过去眼界狭小、缺乏长远谋划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个高起点的建设标准,树立了一个下世纪的奋斗目标。由于这是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此引发一场群众性大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讨论、分析、比较、综合,广大干部群众扩大了眼界,活跃了思想,增强了开放意识,认为长沙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是可以达到的目标。“为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而努力”,不仅已成为长沙人在各种会议上的誓言,而且正在逐步付诸实践。

4.重在夯实基础。精神文明建设要治标,同时也要治本;治标是着眼于当前,治本才是着眼于长远。抓长远就必须打好基础,打好基础就必须从孩子抓起、从娃娃抓起。当代青少年学生再过十年、二十年将走向社会,成为二十一世纪国家的栋梁,从小培养他们讲礼貌、讲文明的良好习惯,对于提高一代人的素质,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无疑将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目前正在全市中小学校大力推广的礼仪教育就是这方面的一项举措。我们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编写各类礼仪教育读本,较全面地介绍了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方面的知识,使其行为符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普遍礼仪规定,并以此为基础,把道德品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市西区率先开展礼仪教育以来,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明显提高;健康人格逐步形成;校风校纪上了台阶;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促进了家庭文明建设,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这项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认同。

只有当精神文明建设由少数人的忙忙碌碌设计变成多数人的自觉行动,群众真正成为建设的主体、舞台的主角,我们才可以无愧地说,扭转了被动局面,从整体上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才有了希望,有了保证。这就是我们所理想的最佳状态、所盼望的最佳效果,也正是我们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

标签:;  ;  ;  ;  ;  ;  ;  

关于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