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对策专题论文_王玉红

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对策专题论文_王玉红

(河南省安阳市中心血站 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机采血小板由于浓度和纯度高,输注后不良反应少,能快速起到止血作用等优点,在临床得到了推广使用,满足了患者需求,但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较长,环境噪音、献血者自身因素等会对机采献血员造成不同程度心理影响,机采过程中献血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因此做好整体心理护理以及预防显得很重要。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323-02

1.资料

本血站2014—2016年机采血小板13850人次,2014年出现轻度不良反应有19例;2015年发生轻度不良反应12例;2016年出现轻度反应7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呈逐年下降趋势,轻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头晕、口周麻木、恶心、心慌、出汗等症状;循环体外血容量越高,发生低血容量反应、枸橼酸中毒概率越高[1]。

2.实施具体方法

2.1 前期准备工作和接待

2.1.1对机采献血者的热情接待

对机采献血者的态度直接影响到献血者是否愿意机采或再次机采,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本次机采能否顺利完成,因此机采工作人员要以热情、诚恳的态度接待每位捐献者,取得他(她)们的信任,由于机采血小板时间长,一般需要1~2h,相对采血过程复杂,所以接待人员需主动与他(她)们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消除其紧张、陌生、恐惧感、耐心解答献血者提出的问题,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平缓。

2.1.2稳定其紧张情绪,消除顾虑

2.1.2.1机采工作人员要主动向献血员宣讲献血知识和捐献成分血知识,提高对其捐献成分血的认识,并告知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了解其献血史,并给与鼓励,使献血者乐意配合,友好、愉快的气氛可以减少献血者的顾虑,拉近献血者与工作人员的关系,有利于机采血小板过程的顺利进行。

2.1.2.2机采工作人员要耐心做好安慰、解释和疏导工作,对首次机采献血者要着重介绍机采血小板程序,使其清楚认识捐献血小板是不会传染疾病的,所用机采耗材是一次性的。同时告知凡符合献血者标准,血小板计数≥150×109/L,单采血小板间隔≥1个月均是安全的。

2.1.2.3由于血小板新陈代谢快,定期捐献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我站使用的血小板单采机器,采取有效的人机对话,整个采集过程自动监测,且有专职医师护士始终陪伴,从而增强其安全性。

2.1.3熟练掌握采血技能,提供优质服务

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专业技术是建立采血者与献血者良好关系的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采集时间较长,一次成功率很重要,因此熟练的穿刺技术至关重要。静脉穿刺前嘱献血者适量饮水,保持静脉的充盈,对怕疼肌肉紧张的献血者做适当的解释,确保献血者的信任和配合,对献血者通过平和简介的言谈来转移献血者的注意力,抓紧时机进行操作,将有意识的技能操作寓于献血者无意识的良好情绪中。机采过程中要细心观察献血者反应,主动询问冷暖,有无不适,增强关爱,给献血者一种到家的感觉。

2.1.4创造清洁舒适的机采环境

机采血小板体外循环血量在2500~5000ml左右,采集时间大多在40分钟~1.5h,清洁、安静、舒适的机采环境,可使献血者心情平静,为机采顺利进行提供保证。机采室室温最好保持在22~26℃,湿度保持在50%左右,严格遵守清洁消毒规程,室内空气定时做细菌培养,并符合质量标准。为解除献血者枯燥等待,保持愉快心情,可播放轻松音乐,配备舒适的采血床椅,市献血者感到舒服、安全、愉快。

2.2 实施个体化心理辅导工作

献血不良反应主要与献血者的应激反应及心理紧张因素有关。因此在基础操作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个体实施个体化的心理辅导,对机采献血反应的预防尤为重要。

2.2.1心理辅导做到因人施教

工作人员讲解机采过程的同时,对其细微动作,讲话语气、表情、眼神进行心理分析,初步进行性格分类,对首次、内向性格的机采献血者做为重点护理对象,以诚相待,尊重对方,密切观察其变化,以轻松语气与其交谈,排解其压力,多给以鼓励,以适当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减少对刺激的感觉,对初次捐献的女性,可预防性口服葡萄糖酸钙1~5g,以预防由于回输抗凝剂造成的枸橼酸盐中毒反应。

2.2.2心理辅导适应献血者不同文化层次的需要

2.2.2.1对不同文化层次采取不同宣传教育,例如: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知识较匮乏,与其沟通指导就需要多花些时间,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避免使用专业术语,造成惊慌和不知所措。

2.2.2.2对知识分子,由于其对医学科普知识有初步了解,可使用科学性,专业性的语言进行讲解。而对固定无偿献血者,因为已尝试过,接受能力强,沟通教育可省些时间,对血管细,确定不适宜机采的献血者,本着奉献爱心和保护健康同等重要的原则,不安排其机采,做好解释工作。

3.讨论

献血反应的产生是由于献血者的大脑接受外界刺激因素,使之产生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心理、生理社会反应,心理学上称为应激反应[2],即个体察知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和不平衡时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一般表现为恐惧、害怕、担心、焦虑、忧思等,这种刺激超过个人的忍受限度就会出现生理反应,献血者就会产生献血反应,公民献血的动机认知、态度个性、职业和文化程度等自身因素,以及献血法律法规传播方式,献血服务过程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献血反应。根据罗伊的适应模式护理,采血护理是利用我们的热情细致工作对作用于献血者的各种刺激加以控制,以促进献血者的献血适应性反应,扩大适应反应,提高献血者献血耐受性,从而减少或杜绝献血反应[3]。我站机采工作实践证明,献血反应发生率的降低与工作人员深入细致的心理疏导和支持献血者有很重要的关系。心理护理知识与技巧是每位采血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是献血者献血过程中减少献血反应的必备护理策略。利用心理学关于系统疗法和认知疗法、精神支持疗法的知识,采用规范性语言、态度、行为有意识的影响献血者的感受和认识,焕发献血热情,控制和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减轻心理压力,最大可能保证顺利献血。

综上所述,以往整体措施,在临床病人实施较多,在血站谈及很少,笔者经验:对要求机采工作人员通过对献血者实施整体护理、心理辅导到位,可以大大减少了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了机采血小板的顺利进行,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对固定机采献血队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玲.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13(4):355.

[2]刘纪志.心理应激·医学心理学[M].广东科技出版社.医药1999.6.

[3]李晓松.压力与适应理论[J].护理概论,2001.6.

论文作者:王玉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  ;  ;  ;  ;  ;  ;  ;  

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对策专题论文_王玉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