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有“数学味”的数学课堂论文_杨凤

谈有“数学味”的数学课堂论文_杨凤

杨凤 苍溪县龙山镇中心小学校 628425

【摘要】一堂好的数学课,首先得有“数学味儿”,所谓“数学味”,就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出数学学科的性质来,从而使数学课洋溢着一种数学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味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024-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模仿,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数学课堂不单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凸显“数学味”。

一、思考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一堂有“数学味”的课,首先要有“思考味”,没有思维含量的数学课,如同一杯白开水,让人感到索然无味,所谓“思考味”,即时时要引发学生思考,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被突破后的愉悦”的过程,从中品味思考的乐趣,发展思维的能力,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如在“面积的含义”一课中,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我设计了以下几层逐步展开教学。第一层:从直观的生活实物抽象出数学图形,问:“你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学生思考着,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说正方形面积大,此时学生的思维是任意的,是无序的,完全凭直觉猜测。第二层:学生操作,“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图形,用想到的方法试着操作一下”,学生边操作边思考,通过操作,对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第三层:交流方法,“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交流的方法有重叠,有度量,在交流中,学生通过语言表述,把所思所想进一步内化。

二、个性味

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有造诣的特级教师,他们“特”就“特”在既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抓住学生的特点。因此,每个教师该找出自己的个人特色,把自己的特色凸显在教学中。这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但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还要求每一位教师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在课堂上彰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如在“面积的含义”一课中,我引导学生体悟面――大小――面积这一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师:沈老师第一次和大家一起学习数学,心里特别高兴,想留下一个纪念。随即按下一个老师的手印。学生在惊奇之余观察,这个手印是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也留一个手印给沈老师作纪念,好吗?

师:比较老师手掌面的大小和同学手掌面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兴致盎然,不难发现老师的手掌面比较大,同学的手掌面比较小。在学生回答上肯定,师:手掌面有大小,老师手掌面的大小就是老师手掌面的面积,同学手掌面的大小就是同学手掌面的面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一环节中,留下一节课的纪念,师生互相留下手印,这一创意的设计,自然和谐的引入教学,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简单的游戏中,很具体形象的引出“面”。同时让学生“触景生思”,“谁的手掌面大呢?”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在趣味盎然的同时积极思索,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文化味

“数学文化是指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观点、信念、态度和方法,是比数学成果更有价值、更宝贵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对数学学习活动做出精心设计,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测、操作、调整、优化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让隐含于一切教学内容背后的数学思考、数学观念和数学内涵充分激活,为学生所触及、所分享,成为数学文化的现实力量,使数学文化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三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圆。首先是一个“摸图形”的游戏,通过让学生从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椭圆等不同平面图形中摸出圆形图片,使学生初步感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具有光滑、圆润、饱满、匀称等外部特征,并由此引出毕达哥拉斯的名言――“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接着围绕圆为什么“美”,引导学生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墨子的名言――“圆,一中同长也。”最后围绕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是否有“一中同长”,通过依次呈现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使学生感悟随着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得到的图形越来越接近圆,圆实际上可以看成一个正无穷边形,由此引出――“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这位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体现了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的习得、方法的理解、意义的建构、美感的体验相互交织,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着数学文化的力量,文化浸润了孩子的心灵,启迪了孩子的智慧。

四、生活味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而动手操作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在数学学习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在的智力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本身的含义。让学生好学、乐学,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如在教“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圆柱体的原型,有说笔筒的,有说易拉罐的,还有说铁水桶的,等等。紧接着让学生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易拉罐,问学生:易拉罐哪段是圆柱形的,它的侧面积是哪一部分?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七嘴八舌,有说看出来的,有说滚动时得到的,等等。笔者接着问:易拉罐滚动过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怎样才能算出它的侧面积?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有说,滚动一周后,长方形的长正好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侧面积就是底面的周长乘以高;有说,把易拉罐展开,就可以计算出它的侧面积。于是,笔者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剪刀,把易拉罐展开进行验证,得到的结果是: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正好是易拉罐的底面周长,宽正好是易拉罐的高,从而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公式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完成。

总之,一堂有“数学味”的数学课,要更多地关注数学的特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独特内涵,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应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充满魅力,在教育的星空中敞亮数学的意味。

参考文献:

[1]张秀云.生活化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演绎精彩[J].中国校外教育,20110(10).

[2]郑毓信.《数学文化学》.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3]庞丽霞.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小学),2014(04).

论文作者:杨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谈有“数学味”的数学课堂论文_杨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