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教学研究_教学过程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化学基础知识教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研究论文,新课程论文,基础知识论文,高一化学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课程教学特点和要求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及评价等方面均有重大变革,其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实施应以教学研究为先导,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以教法改革及学习方式转变为突破口,优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模式。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在实施中要求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再走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老路,并且把新的教学理念及时转化为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化为常规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地融入新的课程改革中去。

二、高一化学知识特点和要求

高一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氧化还原、元素周期律、物质的量等理论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无须多谈,但和初中相比较,其难度和广度值得一提。高一出现了远比初中庞大、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可以说,高一阶段的化学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甚至是以后的深造。因此,作为高中的起始年段,高一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探讨与解决的问题。如在新课程前提下,怎样实现初高中知识的顺利过渡,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上如何衔接,怎样处理好高一化学分化点,以及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高一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与学习兴趣培养,等等。所以,对新课程的研究放在高一阶段更显得十分重要。

三、目前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里,通过成都市高2011级第一学期末全市调研考试情况为例来分析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考试试题设计是以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整套试卷的题量较大,知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试题的难度比例较好,布局合理,具有较高的评价测试效度,突出了期末考试中的检查学生双基落实情况的功能。从考后情况统计来看,学生在A卷上的得分不尽如人意,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例如: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重要基本概念印象不深;溶液导电性的实质和影响因素理解不到位;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熟练程度不够;元素化合物相关重要反应方程式的掌握未落到实处;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相关实验不清楚;等等。为什么考试基础知识学生会出现那么多问题,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四、高一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建议

1.加强教材研究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它提供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但同时也可能造成教学的强制性。教师应加强教材研究,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加强教材研究摆在第一位的是对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研究。高中教材深广度明显加深,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由描述向推理发展日趋明显,研究问题常涉及本质,在能力要求上出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飞跃,如“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是造成学生两极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就教材本身而言,学生已经应接不暇,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定位一定要准确,不要再随意拔高深度和广度,否则,学生很有可能因畏难情绪的加重而厌恶化学。教师必须尊重教材,研究教材,放弃那些一味拔高的错误做法,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做恰当处理。比如高一化学教材中对计算能力的要求是比较低的,“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章节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尽皆如此,这些题目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有的教师将计算作为重中之重,各种题型层出不穷,各种难度全都包罗。化学计算题中包含的逻辑思维、化学推理固然重要,但在新课程背景下,循序渐进更为重要。过于复杂的差量法、守恒法、关系式法让学生穷于应付,痛苦无比,应弱化处理。计算题应精心安排,在适当的课时中逐渐深入,少量多次讲解即可。

2.加强对学情的研究

高一学生的年龄在15~16岁,处于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起始阶段,情绪体验较初中强烈。由于高一学习密度大,开设门类多,能力要求高,普通中学的高一学生焦虑情绪和不适应性表现得很明显,这就是学生的学情。所以高一开始时要注意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要在初中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高中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加强二次备课,备班级备学生,坚持面向全体,恰当地控制进度和深度,努力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作业也可分层布置。基础较好的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主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这都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初始阶段,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为重要。另外,每一单元结束时还要认真进行复习和单元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如果一味地赶进度就容易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坚持以学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策略

高中新课程的方案明确提出“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本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观点。在我们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过程与方法,与作业、考试等传统元素并不矛盾。那么,这些目标如何实现三位一体呢?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知识的垄断者,容易忽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教师只注重自身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没有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思维活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必须互动,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反馈。就高一化学的教材特点而言,学案的使用是很好的解决策略。学案实际上是将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将结论形式的材料转化为探究问题的形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问题的设计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和学习欲望。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将学习的内容设计成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系列学生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由于这些行为在课堂上完成,教学就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学案将重要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难点设计成思考题,课上先用5到10分钟看书填空,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和思考,然后教师再带着学生一起梳理主干知识,精讲重点和难点,经过自学、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训练反馈等环节,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效果将大为提高。这样的学习模式还能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探索和发现,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思维上的“过手”,可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新课程对学生评价要求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并重,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信心、兴趣等方面。传统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规范性考试方式,用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评价学生,间隔时间长,评价要求高,很容易抹杀学生的创造力。学案促使教学评价日常化,多元化,主体化。自主看书后能否完成学案上的思考题,学生对自己就会产生评价;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时学生之间也会产生评价;老师提问,答案反馈又是评价。学案在评价方式上能很好体现新课程理念,保证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学案的结构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来设置,设置得越合理,评价越全面。尤其在重要概念、理论的学习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往往在于通过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和练习中的正确率来实现。“我的做题速度快”,“我的化学基础知识扎实”,“我对某概念掌握准确”……学生的自我评价应时而生,通过这样的自我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马上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重视实验教学

在新课程高一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高一化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物质的性质、制法等是通过实验展示出来的,因此实验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不能为了节约时间或怕麻烦,随意减少课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现场观察装置、实验现象,对知识的掌握远比死记硬背好得多。通过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操作,更能增强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案例:在课堂演示与NaOH反应生成沉淀后,我动情地说:“我最喜欢看氢氧化铜沉淀了,用语言很难描述,只是觉得絮状沉淀松软地躺在试管里那种姿态特别美,另外,氢氧化铜蓝是最经典、最纯正的蓝,我很喜欢。”分组实验时,我发现许多学生歪着脑袋专注地、久久凝视试管中的氢氧化铜沉淀。学生有了这种体验,还怕他记不住氢氧化铜沉淀的颜色吗?新课程强调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实验基本上都是再现型实验,探究性并不强,氢氧化铜这个实验本身也不需要创造性,那么,实验靠什么来吸引学生?我想,实验之中的美是最有吸引力的。即使是像氢氧化铜沉淀这种最简单的实验,也存在真实的美,在化学实验中发现了美,学生才可能对化学充满永恒的动力。

5.加强学生解题规范性、条理性的培养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更加规范,与国际接轨,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解题规范性、条理性的培养。学生在解题中所暴露出来的文字表达不规范、化学式表达不到位、审题不清、题意理解时逻辑混乱等问题主要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部分教师只在考试后批评学生,从来不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是否进行过专项训练。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训练途径,比如对学生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都提出明确的任务并督促检查,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体指导。只要在“严”字上下工夫,落实到位,就能很好解决学生解题规范性、条理性方面的问题,使学生终身受益。

6.培养学生自省的习惯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自我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自省的习惯,对提高学生在基础知识过手方面效果尤为明显。比如,在每次单元测试前指导学生整理归纳作业中的错题,考试后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着重分析这种错误的思路在以前的作业和考试中是否出现过、在之前的复习中为什么没有解决。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自省的习惯,就会大大降低常规题目的错误率,学生就容易得到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是促进学生持续保持学习动力的源泉。

7.高度重视教材中安排的家庭小实验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把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通过内化与外化的过程,把所学知识通过操作语言呈现出来。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条件,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是编者精心安排的,应高度重视。这些动手项目的成功会真正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愉快。

案例:在讲晶体结构知识部分,教材设计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晶体结构模型环节。我校备课组对学生提出了制作晶体结构模型的要求,并告诉学生拟将优秀的模型在全年级展示。几天以后,学生的作品堆满了办公室,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学生的创造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有的作品我们完全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构思之巧、动手能力之强令人咂舌。尤其突出的是一件NaCl晶体模型,采用了喷漆、焊接等工艺,结实美观,至今仍作为经典收藏品存放在化学实验室。在年级巡展的那些天,学生情绪高涨,兴奋无比。在介绍完碳六十分子后,我乘兴提了个要求:同学们能不能做一个碳六十分子模型啊?在我看来,这项任务学生很难完成,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在我将此事快淡忘了的时候,学生捧出了一系列碳六十分子模型。学生告诉我:“查到资料了,做起来很简单……”于是,实验室又多了几件精美的收藏品。学生亲手做了模型,教师还用担心他们记不住碳六十分子和晶体结构的特点吗?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化学基础知识教学一定要务实,强调的是过手。我们应采取措施保证高一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齐头并进,不能课堂上所谓的新课程理念“满天飞”,而学生一到考试就凄凄惨惨。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化学应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只有拥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形成一定的能力;只有拥有了一定的能力,才能形成科学的方法;只有拥有了科学的方法,才会形成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做到一手抓过程与方法的落实和训练,一手抓基础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才符合教育科学的规律和原理,这才是真正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和内涵,这才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期望的实践和探索。

标签:;  ;  ;  ;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教学研究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