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善于抓住文本语用点练笔论文_蔡丽华

阅读教学要善于抓住文本语用点练笔论文_蔡丽华

摘要: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果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善于抓住文本的语用点练笔,就可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说写相结合,定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文本的语用训练点,设计练笔,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善抓语用点;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从阅读中学到表达方式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通过编者精心挑选的,课文中蕴含着许多可以对学生语用和写话训练的“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度挖掘教材,充分利用这些“点”,培养学生的说和写得能力。笔者的做法是:

一、抓住与生活的链接点

小学课文中与生活链接文本是很多的,这是练笔的好材料。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写的是多么常见的家庭小事,捕捉的又是多么新颖的写作素材;《钓鱼的启示》表明生活中也有大道理,小事不可小视。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点拨:“你经历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育方式吗?”“你也遇到过类似‘钓鱼的启示’这样的事情吗?”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这样,学生有有话可说,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无米之炊”了。

二、抓住与写作方法的链接点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凭“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我们应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常常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能通过文本的学习掌握一种写作方法。五年级下册《刷子李》这篇课文,为了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作者不仅写了刷子李刷墙的动作,而且也写了他的徒弟曹小三的心理活动。这正是运用了正面侧面交错的人物描写手法。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运用好这一写作方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挑选班里一位你最熟悉的同学,抓住他的某一特点,如外貌、性格……运用正面侧面交错的人物描写手法,写一个片段。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翻开她的作业本,映入眼帘的是她工整美观的字迹,她把每一个字都写得那么匀称,那么美观,真是让人羡慕啊!可看着看着,我不禁怀疑起来:这是她写的字吗?我怎么越看越觉得像老师写的字呢?我赶紧把本子翻到封面,一看,还真是她的本子。”这样的练笔因为找准了落点,因此学生的语言也较为鲜活。

三、抓住与奇特情境的链接点

语文课要让学生有强烈的言语需要,充满期盼和好奇、梦幻和想象,要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一颗灵动的心,就要在文本中挖掘新奇点,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桂花雨》一文第五自然段,在描写摇桂花时是这样写的:“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笔者发现在这里还有文章可作,于是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他们对这段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①把摇桂花的情景写具体;②花飘落的情景;③想象并刻画母亲和孩子们的神情、动作。然后再写下来。

有位同学在片段中这样写道:我们紧紧抱住健壮的树干,拼命地摇啊摇。桂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远远地看去,就像一只只黄色的小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小女孩们随着飘落的桂花,在大树底下蹦来蹦去,她们的笑脸像美丽的花朵灿烂地绽放着;而男孩子们,则把空中飘荡的桂花当作一只只四处飞舞的蝴蝶来追逐,追得满头大汗,比以前更有活力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情此景,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样的片段练习,形式小、活、巧。它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唤醒了他们沉睡的创造潜能。长此以往,必须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抓住与能启发创新的链接点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无论识字、阅读、听说、写作,都离不开创造,因为要表达,就离不开阅历、情感,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创造。语文的学习以大量的阅读为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离不开固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学生对于课文的信息,只有旧的相类似的信息的重新组合,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一过程也是创新。小学课本中有部分词句不那么浅白易懂,必须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揭示其中的内涵,使学生领悟这些词句的语中之义,言外之音。如《鱼游到了纸上》中那个青年跟游鱼融为一体,周围的一切他都不在意了……我让学生想像当时青年画鱼的情境,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学生竟说到:“我觉得青年画鱼跟游鱼融为一体,就像《全神贯注》中罗丹‘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跟女塑像融为一体了一样,周围的一切他忘记了,心中只有鱼……”由于学生理解了“融为一体”,再加上想象和联想,于是创造性地领悟了句子的内涵。理解文字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查字典,查资料,揣测图意、文意,联想、想象等方法。在阅读中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语言文字,从中发展想象力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五、抓住与有深刻内涵材料的链接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中,我抓住“坎坷”一词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师:阿炳通过凄美的琴声来表达对师傅的怀念,表达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让我们似乎也听到了他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地去想,这些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哪,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因为他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来把你看到的画面形象写成几句话。

生1: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当他不小心撞到小摊时,即使他说“对不起”,摊主也不肯放过他,把他一天辛苦赚来的钱全部都拿走了。

生2: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虽然说了“对不起”,还是被人毒打了一顿。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帮助他,只是在一旁讥笑他。

生3:我还看到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别人吃着团圆饭时,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拉着二胡,穿着破烂的单衣,吃着别人剩下的饭菜,睡在牛棚里,没有被子,没有床,没有枕头。

……

还原词语意象的练笔,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库存、感情等因素进行再创造,使本来相对静态的“坎坷”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中被激活了,赋予了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

六、抓住与情感共鸣的链接点

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精美的文学作品,里面充盈着作者丰富激荡的个人情感。如果能积极营造诱发情感产生的情境,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生成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心灵的震颤,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就会使学生在写中净化情感,升华思想。阅读教学中,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如果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一知半解,而通过巧妙地练习,往往迎刃而解。如《白杨》一课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是全文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学生经过朗读体会,对这句话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我安排这样的课堂练笔: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会怎样想,怎么说呢?请同学们以爸爸的口吻写一段话,写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们有的借白杨树抒发了“自己(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情怀;有的由小树的成长联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并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通过交流,评议,学生对“爸爸”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对“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对全文的中心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在自然轻松的过程中进行了课堂练笔,扩展了思维的空间。

总之,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语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善于在阅读教学中挖掘读写结合训练点,活用教材,落实语用,巧设练笔,让学生从读中学写,从说中悟写,使读说写有效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写起作文来便能得心应手,文采飞扬。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九洲小学 519000)

论文作者:蔡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4

标签:;  ;  ;  ;  ;  ;  ;  ;  

阅读教学要善于抓住文本语用点练笔论文_蔡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