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建设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论文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建设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论文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建设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

文 滨江区课题组

当前,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已进入实施阶段。杭州高新区(滨江)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引领区域新经济发展的主载体、主阵地,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问题和挑战,如数字经济生态体系亟待完善、数字经济创新要素成本偏高、多年来形成的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产业内生增长机制遭遇冲击、数据智能引擎效应亟待发挥、数据驱动能力不足等。

要实现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建设,应充分发挥优势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面向未来加快前沿产业布局,努力成为在全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产业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战略节点。

集聚一批数字经济产业人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好人才新政30条,全面集成“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生活服务”的一揽子人才政策,构建更优人才生态。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发挥好海创基地、国际人才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支持猎头机构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湖大学等重点高校以及在杭高校的战略合作,联合培养输出一流人才,实施博士后人才倍增计划。力争三年新引进人才10万人,新增硕博生数量超2万人。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好新一轮5050计划,支持海归人士、国内博士、外国专家等各类人才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来滨江区创业;鼓励企业引进院士以及诺贝尔奖、图灵奖等获得者参与企业技术创新;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带技术创办企业。力争拥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专家超500人,力争新引进5050计划项目超500个。优化人才精准服务。深化人才安居改革,面向符合条件的领军企业建设人才公寓,落实好人才房租赁和货币补贴工作。用好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便利政策,帮助解决人才子女就学、父母养老以及家庭就医等问题。

在独立学院设立商务英语专业是可行的,并且有非常美好的前景,但是,专业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必须做好长远规划。首先,必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鼓励教师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其次,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创建一套适合自己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和推动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最后,作为近几年刚刚诞生的新专业,还需要政府部门政策和财力的支持,各高校之间也应该增进交流,总结和推广成功的办学经验,不断提高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水平,为商务英语专业取得更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培育一批数字产业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产业发展高地,巩固壮大数字安防、信息软件、电子商务、通信设备、文化创意等五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命健康、区块链等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中心。进一步集聚数字安防领域世界级高科技企业,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为龙头,推动各类基于物联网的集成创新和应用服务,支持海康威视建设“AI Cloud”等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信息基础产业中心。巩固提升软件产业优势,加快推动网络通信设备产业发展,在5G、北斗、工业互联网、IPv6、NB-IoT等领域形成一批高端产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打造全国自主可控网络安全产业和数据安全服务产业中心。大力发展拟态防御、态势感知、数据加密、区块链等网络安全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动数据安全服务业发展集聚。到2021年,争创2个千亿级产业、3~5个五百亿级产业。

做强一批优势企业

以筹备亚运会为总牵引,主动融入全市城市大脑建设,坚持滨江设计、滨江制造、滨江建设、滨江运维“四个滨江”理念,加快城市数字化,建设新型城市标杆区。打造滨江社会治理综合协调指挥中心,在高新技术支撑下实现公安、交警、消防、城管、治水、民政、信访、社区管理等一体化运作。加快推进智慧健康、智慧医疗等与体育竞技相匹配的高端产业引育工程,将5G等前沿数字科技应用至滨江奥体亚运场馆,打造数字亚运示范区。谋划做好“未来社区”建设,切实抓好奥体社区、滨和社区试点工作。推动新一代网络技术与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在智慧医疗、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家庭、智慧文化、智慧出行等领域形成一批示范应用。积极拓展杭州市城市大脑综合版在滨江的应用场景,建设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力争到2021年,完善城市大脑产业生态,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智慧化水平。

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立足国产自主可控,聚焦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卡脖子技术”,持续推进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出数字经济“BASIC产业”矩阵(大数据及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安防及网络安全、IoT物联网及IC芯片设计、云计算等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成为专注于前沿科技创新的新型研究机构,充分发挥7名院士领衔的6个重点研究院作用;排定一批双一流大学骨干学科,主动上门对接构建战略合作,力争再联合建设3个创新载体;强化与国际技术产业联盟、知名中介机构合作,借力引进国家先进技术项目。重点培育申报建设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互联网双创平台、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优化科技和知识产权服务,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专利导航实验区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外知识产权布局。

建设一批平台载体

“2016年的成果‘电力作业安全预警装置’从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出发,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团队组荣获全国第二名,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可以看出,云南电网公司在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云南省科技厅龙云峰副处长认为,云南电网公司建立了成果筛选、评估、转化的内部机制,依托子公司和公有平台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多途径对接科技成果供给需求,初步打通电网企业内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路径和模式,构建制度支撑和服务转化的良好环境。

推进一批智慧应用

加大引进、培育、扶持力度,加快形成领军企业、骨干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等优质企业集群,培育发展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企业。加强“领军企业”培育。紧盯千亿企业、百亿企业发展目标,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全力支持海康威视、网易、新华三、大华股份、吉利、阿里巴巴、宇视、恒生电子、浙江中控等企业提升领军及龙头企业地位。到2021年,培育千亿级企业2家,百亿级企业超10家。加强“凤凰企业”培育。紧盯“百家上市公司”目标,打造一流上市服务体系,形成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切实利用好科创板机遇期。三年内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0家,累计超60家。紧盯“瞪羚企业”成长目标,培育一批行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每年认定瞪羚企业超200家,累计拥有隐形冠军、单打冠军超50家。紧盯雏鹰企业培育目标,建立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机制。到2021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0家。

《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强调:着力培养又博又专、底蕴深厚的复合型干部,使之做到既懂经济又懂政治、既懂业务又懂党务、既懂专业又懂管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党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不遗余力、积极作为,为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不懈努力。

不断优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特色小镇”孵化体系,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做强产业平台,继续建好物联网、互联网、创意小镇,高质量打造智造供给小镇、金融科技小镇和智慧医健小镇,实现“小镇三年发展目标”。围绕区内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需求,引进用好公安部一所检测中心、中澳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园及创新中心、北航重点实验室等相关技术平台,针对生物医药终试等关键环节,支持企业、高校及研发机构共建公共技术平台。做优孵化体系,依托大企业、投资机构、国际中介机构、高校等多种专业主体做孵化,建好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人工智能产业园、智慧双创物联网示范基地和5G滨江联合创新中心。到2021年,累计拥有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90个,在孵企业超2500家,其中国际孵化器、众创空间10个。

输出一批智造供给方案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工厂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商集聚中心,形成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智能制造供给产业基地。培育六大智能制造供给方案提供商,即产品与装备智能化技术集成开发商、“数字化制造”技改工程承包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多种智能产品联网使用工程承包商、多个应用系统集成工程承包商与平台服务商、工业物联网安全在线服务商。每年认定1~2批重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问题供应商,给予精准培育。建设滨江智造供给特色小镇,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三年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以上。加快培育集聚系统解决问题供应商30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系统解决问题供应商5家以上,智能智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到500亿元左右,构建协同整合度较高的智能制造产业链体系。

创新一批制度政策供给

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持续提升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提升智慧大厅,加大“移动办”和基层网点建设,实现更多事项“就近办”“一次不用跑”,建设企业开办“网上办”“零见面”国家试点区,实现企业所有商事登记事项“一网通办”。全面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有效落实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图联合图审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全面打造项目审批“高速公路”。探索建立国家级创业投资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投融资体系,支持跨境支付、网上支付、金融证券服务等技术创新、模式创新,鼓励和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支持企业发债,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不断完善“1+X”政策体系,形成针对不同阶段企业、不同类型产业、不同功能平台的精准支持。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会议会展品牌

抢抓省市共建国际软件名城机遇,发挥我区软件产业优势,谋划办好国际软件名城峰会,力争打造强势品牌;继续支持网易、海康、安恒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办好“云创大会”、“智涌钱塘”国际峰会、“西湖论剑·网络安全大会”等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峰会;办好中国(杭州)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不断提高杭州安博会的知名度、影响力;整合动漫节、滨江“人才节”、钱江论坛、硅谷精英论坛以及各级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形成贯穿全年的打造数字经济最强区系列活动,通过各类媒体加大对系列活动及我区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应用示范案例等的宣传报道,提升数字经济最强区品牌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本文节选自2018年度杭州市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获奖文章《抢抓机遇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加快建设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对策研究》(杭州市滨江区选送),有删减

标签:;  ;  ;  ;  ;  ;  ;  ;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建设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