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发展趋势看高中历史教学_高考论文

从高考发展趋势看高中历史教学_高考论文

从高考发展趋势谈高中历史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历史教学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后,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对历史高考命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历史高考发展随之呈现出新的趋势。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由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两个“有利”原则,逐渐向一个“有利”转化,终于形成只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考试发展趋势。二是题目题型的智能化趋势加强:历史高考试卷中考查思维能力的分数比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95年达70%左右),对历史基本理论的考察加强,1993~1995年的高考试卷中,涉及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阶级与阶级斗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试题均占试卷总分的1/3左右;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不再局限于对中学教材的直接表述,而是根据考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设计出新的答案和提供新的信息,以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论述问题的能力。

历史高考的发展趋势为高中历史教学明确了走向,这就是: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重视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和表达能力。

一、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进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就是在归纳和整理章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而归纳和整理专题的历史知识结构,并进行专题间的纵横联系和比较,使整个历史知识形成纵横相连、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主体知识体系。为此,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抓纲采点,章节过关,夯实基础。

抓纲采点,章节过关,就是依据《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纲》),紧扣教材,按章节顺序梳理,掌握历史知识。在高三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严格地按照《考纲》的要求,以课本为依据,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逐册逐章逐节地全面复习。弄清编章纲目结构,掌握基本线索,加深对章节具体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要仔细,从目录到大事年表,从插图到注释都不能忽略。在学生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考纲》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按章节顺序编出复习提纲,然后以这个提纲为纲,指导学生逐一落实知识点,形成编章知识结构,夯实基础。只有具备充实的基础,才能具有高考的应变能力。

2.清点理线,专题归纳,提纲挈领。

在综合复习阶段主要是抓历史专题知识结构的教学,提高学生从宏观上驾驭知识的水平。经过第一轮复习后,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但对课本的掌握还远远没有达到全面巩固、系统消化、综合运用的程度。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全部知识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必须进行专题复习。即:指导学生在归纳章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梳理,使相关的知识系列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从宏观上去把握几千年历史发展的脉络。

如何归类呢?应依据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相对独立性,按照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方面合理设计专题。例如:中古史可采用垂直串线法进行归纳综合,把它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外交、农战、科技文化六大专题来归纳。对中近史,可抓住它的三条主线——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来复习,眉目就清楚了。对中现史,可分为“中共的革命活动”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两大块来复习。对世界史部份可采用国别史与专题相结合的办法来理线。国别史主要是纵向归纳美英法俄德日意七强的历史;专题则包括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共运史、国际民运史等。

在归纳专题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应注意探究专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纵横联系对比,增加知识的深广度。

3.纵横联系,融汇贯通,培养能力。

运用纵横联系法进行复习,不仅是为了适应高考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从高考的角度来看: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问答题,无论是“大跨度、深层次、高要求”的试题,或是“小切口、多层次、深分析”的试题,都非常重视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综合归类。例如:1994年老高考“苏联和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一题,时间纵跨70多年,空间横跨欧美亚洲的众多国家和地区。题目要求考生把不同时间发生的相似历史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又如:1994年新高考“恩格斯的两次革命论”一题,就要求考生截取19世纪中期欧洲历史的一个横断面,将众多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综合思考,总结出该时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进而论证恩格斯的观点的正确性和远见性。

从历史学科的性质来看: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历史现象的纵向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用发展的观点去学习历史、分析历史。历史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和同一时代发生的其它历史事件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决定复习历史时必须重视历史现象的横向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重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注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历史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同时也存在着众多的特殊性。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必须进行横连纵比,找出共性,区别个性,从而了解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历史学科还与其它学科知识互相交叉,相互渗透。因此,在复习历史时,还要重视相关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对比。

只有通过纵横联系比较,学生才能对所学过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加强历史理论教学,培养科学的历史理性思维定势

近几年历史高考理论性试题得分率普遍低下,说明考生的理论水平与高考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历史高考理论思维考察力度的加强,注重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也就日显重要。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一定要有意识地灌输和补充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从比较科学的角度,对历史人物、现象、观点进行分析、概括、比较和评价。但必须注意历史课不是理论课,历史理论必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是历史发展的深层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好反映了这一点。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使英国首先跨入资本主义社会。英国社会形态的更替,集中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与辨证关系。

只有加强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让学生懂得以理论来统帅史实,从史实的分析中发现理论,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也才能培养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科学的历史理性思维定势,历史教学才有灵魂。

三、进行应用性强化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考的是题目题型,任何知识能力都要在此转化成题目,考生必须通过答题来显示自己的水平,从而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而知识水平能否等同于试卷分数,除了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具备相应的能力以外,还取决于考生的答题技巧合格与否和临场心理是否良好。要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最佳效果,除了加强课堂教学外,还必须进行应用性的强化训练。通过训练来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增强高考的竞争实力。在进行强化训练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训练的题目要有一定的难度和针对性,切忌无的放矢,打题海战。许多学生尽管没日没夜地做题答卷,弄得精疲力竭,高考时仍然得分可怜。究其原因,乃是训练不得法所致。因此,我们主张:在采用各种复习资料时,应把着眼点放在中学教改与高考命题的趋势上,积极吸收教学研究的新成果。所选用的题目,一定要有思维深度和代表性。题目还应多样化,让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学习教材,理解教材。要坚决摒弃高消耗、低效力、事倍功半的题海训练。

第二,强化训练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切忌一曝十寒,切忌长期拖欠,后期算总账。强化训练应与复习同步进行,层层深入。在归纳编章结构时,应以单元过关训练为主,综合过关训练为辅,使学生将已经复习过的知识进行一次全面性的综合和总结。在进行专题复习时,应进行综合归类专题训练和题型专题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答题技巧。临近高考时,教师应广泛收集信息,仔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编出贴近教材、时代感强的信息试卷,进行模拟训练,为学生适应高考埋下伏笔。

第三,进行“三限”训练,培养应试技能。历史高考时间紧、份量重、文字表达能力要求高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在短时间内完成定量任务的快速作战能力,和准确精炼地概述问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临场心理素质。因此,平时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训练,而“限时、限地、限字数”的“三限”训练,效果甚佳。“限时”即规定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份量较重、难度相当的试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解题的快速性。“限地”即规定学生在课堂内完成指定任务,有意识地营造一种高考气氛,增强学生对高考的心理适应能力。“限字数”即要求学生平时答题必须做到“言简意赅”,不得超过规定的字数,否则扣分。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应试技能。

总之,历史高考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转换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强化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提高历史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标签:;  ;  ;  

从高考发展趋势看高中历史教学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