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劳动关系的法国学者_劳资关系论文

西方企业劳动关系的法国学者_劳资关系论文

法国学者谈西方企业中的劳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国论文,劳资论文,学者论文,关系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论文集第3卷《资本主义秩序》(法国大学出版社1996年巴黎版)刊载了法国埃弗里大学教授约翰·彼尔迪罗题为《当前企业中的阶级斗争》的文章,文中对资本全球化条件下西方企业内部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作了分析,现摘要介绍如下。

马克思当年在其著作中提出的阶级斗争在当今西方企业中仍然存在。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与阶级矛盾并未消失,因此阶级斗争也不会消失。但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则在不断变化。当今西方企业中阶级斗争的最主要特点是资本的力量占据了优势,掌握了阶级斗争的主动权,而工人阶级则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而且工人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和活动范围均受到限制。

阶级斗争复杂化及其原因

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企业中的阶级斗争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西方企业中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不仅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而且产生了人数众多难以界定的中间阶层。在这种情况下,雇佣劳动者群体的阶级意识便难于形成。工人群体的分层增多,职员人数扩张,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之间也失去了明确的界限。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也就变得复杂化。不同集团之间的联合与冲突,有时可以看作资本和劳动之间阶级斗争的折射,有时又可以看作与劳资关系几乎无关的行业集团利益之间的分歧与冲突。

为了理解当今西方企业中的现实阶级斗争状况,应该先从西方的社会经济形势谈起;而谈及当今的西方社会经济形势,又必须从1975年发生的西方资本积累危机开始。本世纪70年代发生的西方资本积累危机,在许多方面都与1929年的世界性大危机相类似,但其影响与后果并不相同。人们在1975年时已学会驾驭货币与金融机制。为了应付这场战后资本主义经过了将近30年的繁荣后突然来临的深刻危机,西方企业主们大致采取了四方面措施。

1.尽力开辟新市场,这就形成了今天人们经常提到的经济全球化。

2.打破西方各国多年来形成的企业竞争规则,实行非规范化操作,其中就业的非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并且首先是在公共部门中推行。

3.为了降低企业经营管理费用,企业尽可能采取“按需生产”的方式。而为了做到“按需生产”,企业就必然大量裁员,对在职人员则采用“灵活就业”的方式。

4.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必须提高投资效益,改善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在资金和劳力的使用上实现合理化;这意味着必须尽量延长工人每天用于生产产品附加值的那部分生产时间,从而减少工人们的无效消耗;这也就是说,必须加强劳动强度和加快劳动节奏。

以上4个措施,除第一个措施外,后3个措施主要都是针对操作工人的。所以实际上,企业主把解决资本积累危机的部分负担转移到了工人阶级身上。

为了贯彻实施以上各项措施,西方国家的企业主们集中力量推出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被称为“满负荷流水制”。

“满负荷流水制”这一现代资本主义新生产模式是从日本企业开始形成的。二次大战后,日本企业丰田公司首先提出了企业如何设法从小批量生产中获利的问题。因为大批量生产要花费极大的库存费用,占有大量的生产用面积,并且造成资本流转的停滞。而小批量生产,尤其是市场上真正急需的产品的生产,可立即出售,省却存放空间与费用。所谓“下游导航”的概念,就是这样产生的。这种新生产模式,从资本的观点出发,就是要求生产资料始终处于运动状态,相应地,从事生产产品的人力也就同样必须随着生产资料的运转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从某种角度讲,实际上就是把以前福特“流水生产线”扩大运用到全部生产过程。而当初福特“流水生产线”则只是在汽车的组装车间实行。

为了配合“满负荷流水制”的实施,企业主还推出了“全面质量管理”、“产量持久稳定保证”、“全社会技术改良体制”等一整套的系列化管理办法,80年代还兴起了吸引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尝试。

这一系列管理措施的实施,其目的就是迫使工人在生产中付出更大的精力,持久地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要求工人发挥“自觉主动性”,与企业融为一体。企业主诱使工人,为应付企业所面临的共同竞争,为了共同的生存而组成企业利益共同体,加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所以有人认为,“满负荷流水制”与泰罗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过去的泰罗制强调工人放弃“自主意识”,而今天的“满负荷流水制”则注重发挥工人的“自觉主动性”。

工会的处境

当今西方世界中,作为工人利益维护者的工会处境艰难。首先是因为工会的组织率普遍下降,其次是二次大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施多年的工资统一集体谈判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工资谈判制,甚至是个人工资谈判方式。

当今西方企业中处于生产关键部位的是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这批人员受到企业资方的特殊待遇。他们的工资稳定,工资收入高于平均水平,这些人员参加工会的会员率普遍很低。而在企业中占大多数的一般周边人员则素质都比较低,由于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企业内部劳动组织结构经常变动。一般人员的流动性和换岗的情况经常发生,他们一般都是有一定期限的合同工,或者是临时性的替代工。这些人员中的工会组织率同样也不高。

由于工会组织率不高,工资集体谈判制度又遭破坏,西方国家的工会地位就大大降低。80年代以来,西方工会发动的大规模群众性社会运动日趋低落。但是,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萌生着一种现象,标志着西方企业中的劳资关系的特点,这一现象是,在那些处于企业生产关键部位的高素质人员(包括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层干部以及经理人员)中,已经有不少人感到他们的自身利益在现今生产结构的频繁改组过程中日益受到损害。这些人员的就业安全、工作条件、身份地位等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种现象从60年代就已出现,从60年代开始,这一社会职业阶层的人数就开始不断扩张,而资本的本能则是设法限制工资的增长。这样,这批人员就日益成为劳资关系中最脆弱的一环。如今,这一现象的发展已不容忽视。

标签:;  ;  

西方企业劳动关系的法国学者_劳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