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电影中的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_战争片论文

西方电影中的反法西斯战争——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法西斯战争论文,而作论文,周年论文,电影论文,为纪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电影技术趋于完善(即不仅有活动影象,还有声音、彩色甚至立体感)以来,尤其 是电影制作进入数码成像的高科技时代之后,战争题材便成为西方电影人之最爱。电影 的逼真再现能力是无与伦比的,所以被纳入战争情节的令人心悸、心碎的战争暴行场面 和战争破坏场面,其对公众意识的震撼和对人道主义思想的弘扬以及对爱国主义情绪的 激发是任何其他艺术作品无法望其项背的。一般来说,把重点放在人道主义上的战争片 大抵都是反战的战争片,既有强烈谴责非正义战争的反战争片,也有反对一切战争的和 平主义反战片。把重点放在激发爱国主义情绪之上的战争片,则大抵是以历史上的真实 战役为再现对象的表彰本国军队的战绩的影片。

从历史上看,西方最早的战争题材影片是法国人乔治·哈托于1897年拍摄的《最后的 子弹》和乔治·梅里爱于1898年拍摄的《希腊海战》和《战舰梅因号的爆炸》;然而名 声最大的则是美国维他格拉夫公司于1898年推出的以美西战争为题材的仅长90秒钟的、 有不少虚构情节的、宣传味很重的《扯下西班牙国旗》。美国电影史家H·劳逊在谈到 此片在美国上映时的情况时说:“1898年,在美国许多城市里的一些狭小而阴暗的镍币 影院里放映一部叫作《扯下西班牙国旗》的影片。它是由J·布莱克顿在一间长十尺、 宽十二尺的摄影棚中拍摄的。棚里面有一根旗杆和两面18寸宽的旗子。布莱克顿亲自把 西班牙国旗从杆上扯下来,升上了星条旗。他自己描写这次事件说:‘这是我们的第一 部剧情片,它所产生的戏剧化效果真大得惊人。人们简直发狂了。’这部影象模糊而且 抖动的影片所引起的热情,一定使它的发明者们也都大感意外,甚至会大吃一惊的。那 些埋头改进这个还很不像样的机器的科学家们还没有觉察到它的奇迹般的威力。他们还 不知道他们是在创造一种艺术。扯下旗子这一插曲有着亚里士多德称为‘倒转’的元素 。从古典意义上说,它就是一次‘命运的逆转’。这一简单的动作同时包含着压缩和外 延。对于当时受战争宣传所鼓动,经常留意从古巴和菲律宾发来的头条新闻的人们说来 ,这种象征的力量的冲突是兼有个人的和社会的意义的。”(见劳逊:《戏剧与电影的 剧作理论与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版,邵牧君译,385—386页)这个强烈挑动爱 国主义情绪的场面完全是虚构的,影片描写的是美军在哈瓦那攻占一处西班牙政府机构 的段落中的一个场景,全部内容都是虚构的、搬演的、然而其宣传效果竟是如此惊人。 这部“战争片”的巨大成功促使维他格拉夫公司于1915年又拍摄了美国电影史上的第二 部战争片,无声、黑白的《和平的战争叫嚣》,由诺马·塔尔马奇执导;同样是受《扯 下西班牙国旗》的成功的影响,英国人海普华斯于1899年拍摄了《英国兵夺得波尔人的 军旗》;同年,美国人阿梅特推出了《古巴的海战》,一时间战争片在西方各国不断涌 现,如1900年的《特兰士瓦的战争》的战争片。

然而,这股战争片热很快就退烧了。原因是拍摄战争片时再现大规模战争场面的置景 费用和大量临时演员的服装费用和酬劳、烟火费用等等为数太大。尽管《扯下西班牙国 旗》的巨大成功是出现在纽约,然而,好莱坞制片人对宣传战争功勋的或反战的影片的 票房价值,则要等到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上映成功之后才予以确认。 然而,就在《一个国家的诞生》获得巨大票房收入的次年,格利菲斯的和平主义影片《 党同伐异》在票房上遭到惨败,其主要原因是格里菲斯的创作思想基础——对“党同伐 异”的看法过于一般化和宽泛,而在表达这个基础观念时,手法又大大超前,超出了当 时的观众所能理解的水平。这次惨败使好莱坞对战争题材影片的热情大减,直到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后才缓过劲来。

另一件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是,这些最早的西方战争片,除了《扯下西班牙国旗》、《 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等不仅各种电影史著作都有介绍,有的还能看到影片 或影碟,但其余的影片别说能看到影片或影碟,甚至翻遍了各家电影史也找不到任何介 绍,以致除了片名能提供少许信息外,到底它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褒贬的是什么,得 失何在,都一概无从谈起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好莱坞提供了最丰富的战争片故事情节来源和票房收入。格 里菲斯的《世界的心》(Hearts of the World,1918)是一部率先问世的充满了宣传味的 、极度煽情的影片,大力鼓吹美国出兵参战,片中穿插有在英国国防部和法国政府协助 下于1917年战火初起时在实地拍摄的真枪实弹的战斗场面。格里菲斯的这部影片描写战 争对一个新兵的生活的影响,并通过由德国演员艾力克·斯特劳亨扮演的一个冷酷无情 、充满仇恨的德军军官(一头野兽般的德国猪)来渲染了德国人的邪恶。这部宣传味十足 的影片主要是为了动员人们参军和煽起公众对敌人的憎恨,同时还令人反感地暗示,如 果英勇的美国人投入战争,就会胜利在望。随后出现的美国片是反战的《启示录四骑士 》(Four Horsemen of the Acalypse 1924),由雷克斯·英格拉执导,主演鲁道尔夫· 凡伦铁诺也因此片而一跃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影片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背景来讲述 了一个不正当的爱情故事。3年后,于1924年,格里菲斯推出《美国史诗》(epic Ameri ea)。这是一部宣扬美国式民主和自由制度的影片,其中包括波士顿军事通讯员保罗· 里维尔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大功勋和在1778年严寒的冬季发生在富奇谷的未遂兵变等 许多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轶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停战协定的签署而宣告结束后,战争片便消失了。战争片的东山 再起,是大约5年之后的事。首开纪录的是美国人金·维多的《大检阅》(Big Parade,1 925)。这是一部新型的战争片,也是第一部如实地描绘了战场的恐怖和士兵们在战壕里 痛苦求生的经历的影片(代表士兵们的三个人分别是一个酒店服务员、一个铆工和一个 百万富翁的儿子)。影片还表现了一个美国步兵和一个法国农家姑娘的浪漫爱情。作为 对《大检阅》的“回答”或“批驳”,拉奥尔·沃尔什拍摄了《光荣的代价》(Price

Glory?1926)。这部绥靖主义的影片大力表彰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一战期间在法国战壕 里出生入死的英勇战绩,这些美国小伙子也是爱情的能手,他们三人同时爱上了一个名 叫夏敏的法国农家姑娘,为此展开了另一场“战斗”。1952年,约翰·福特重拍了此片 ,改由大明星詹姆斯·贾克奈和丹·戴利饰演主角。但不知道为什么萨杜尔在他的《电 影艺术史》里,只提到了《光荣的代价》,而根本不提福特的重拍片。

时隔不久,于1927年,被西方影评人士一致推崇为“描绘早期空战的最伟大影片”的 反战片《翼》(Wings)公映了。这部无声的黑白影片由名导演威廉·惠尔曼执筒,片中 有十分壮观的空中混战场面,由克拉拉·芭和加利·古柏任男女主演,演绎一个浪漫的 爱情故事:两个朋友——杰克和大卫——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又同时参军当上了飞行 员。杰克没有意识到跟他来到法国成为红十字会司机的他的邻居玛丽也爱着他。饰演玛 丽的克拉拉·芭具有光彩夺目的自然性感外观,是1920年代中期到1930年代初期轻佻女 郎的代表性形象。与《大检阅》一样,《翼》也成功地把浪漫元素与壮观的战争场面( 这次是空战,显然就更好看和更对观众有吸引力了)融合在一起。架设在飞机上的手提 电影摄影机捕捉到的空战情景,其所产生的真实感是其他摄影特效无法匹敌的。为此, 它获得了刚成立的奥斯卡影艺学会的第一届最佳影片奖。

精彩的战争片竞相登场的1927年是电影即将获得声音的前夜。1928年,第一部有声片 《爵士歌王》登场,使美国的电影观众一下子从每周六千万人次猛增到一亿一千万。声 音的武器使战争片有可能还原战场的真实声音:陆上和空中的巨大爆炸声,飞机、坦克 、军车的轰鸣声等等。拥有百万美元资产的导演兼制片人霍华德·休斯适时推出了耗资 巨大的《地狱天使》(Hell's Angels,1930),展现了给人以更深刻印象的一战期间的空 战场面。在片中被两个英国飞行员爱上的女孩又是由克拉拉·芭饰演。票房成绩之佳, 可以想见。

1930年登场的另一部被誉为“最伟大的和最坚决”的反战影片——《西线无战事》是 根据德国作家雷马克改编的,它从德国人的视角来观察一战的悲剧:德国的全体青年人 志愿奔赴前线,为的是为祖国服务,结果却落得个幻想全部破灭,最后沦为战乱的牺牲 品。该片导演却是美国人刘易斯·迈尔斯东。同样在1930年,德国导演G·W·派布斯特 拍出了可与《西线无战事》媲美的《1918年的西线》(Westfront 1918)。这是派布斯特 的第一部有声片,它也把士兵写成被战争撕成了碎片的人;和霍华德·霍克斯的有热闹 的故事情节的反战影片《走向光荣之路》(The Road to Glory,1930)一样,两部影片都 指出,在一战中被大肆颂扬的马其顿防线,对于法国和德国来说都无非是埋葬士兵们的尸体的坟场而已,没有任何伟大意义可言。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西方世界是一个有巨大争议的话题,电影观众对表现这场大战的影片的期望更多是观看令人振奋的战斗动作场面,而不是对这场战争的否定和谴责。《黎明巡逻队》(Dawn Patrol,1930)(影片由小范朋克主演,描写英国皇家空军在一战期间远征法国的悲惨经历,该片于8年后又被重拍,由E·戈尔丁执导,由埃洛·弗林主演),描写由弗林扮演的英国皇家空军司令员被迫让毫无空战经验的飞行员去迎战德国的王牌飞行员。弗林接着又主演了寇蒂芝执导的反战影片《轻骑兵冲锋》(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1936)——一部以19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为背景的反战片,其中也插进了一个爱情故事,由年方18岁的新星奥丽维亚·德哈芙兰担任女主角。影片有许多违背史实的地方,不久就黯然停映。在此之前,还出现了由鲍沙其导演的根据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反战片成了最时髦的、然而并不是最受欢迎的影片。

当纳粹德国使乌黑的战云开始笼罩住30年代中期的欧洲上空时,西方战争影片的反战 倾向开始发生突变。绝大多数电影人以惊人的速度把和平的熙风换成了进军的号角。19 35年出现的瓦尔特·福德的《永恒的英格兰》(Eternal England,1935),是在英国海军 部全力支持下拍成的,但影片的思想主题模糊不清,让人感到不知所云。影片的背景是 一战,主角是一名年轻水兵,他在海战中由于自己所在的战舰被德军击沉,他被德国人 救了上来。他对救命恩人的报答是一枪击毙了对方,致使对方不能及时修船,而与他同 归于尽。影片向人们提出的警告是,“你不淹死你的敌人,他就会淹死你。”这个警告 显然并不受到影片的故事情节的支持,让人感到牛头不对马嘴,莫名其妙。1953年时, 这部影片又被重拍,按二战的需要作了大幅修改。

面对战争狂人希特勒的严重威胁,欧美的战争片主调大变。当反法西斯的战争于1939 年开始在欧洲打响时,英国的电影导演们试图向美国人敲起警钟,要求他们提高对法西 斯主义威胁的警惕。A·希区柯克的第二部美国片《外国记者》(Foreign

Correspondent,1940)以正面呼吁美国公众参战作结(影片主人公大声疾呼:“看来黑暗 已笼罩了一切,只有美国是例外。让光明之火不要熄灭!用钢铁、用武器来保卫光明之 火吧!用战舰和轰炸机来保卫它!啊,美国,保住你们的光明之火吧!这是世界上唯一仍 在燃烧的光明之火。”)紧接着出现了卓别林的《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194 0),它把讽刺之剑直接指向希特勒(在片中是虚构的独裁者阿德诺德·兴克尔)和第三帝 国。这是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片,也是他的最后一部以流浪汉查利为主角的影片。被激 怒的希特勒禁止该片进入德国,但在美国当时反法西斯气氛日渐高涨的大环境中,《大 独裁者》促成了一批反法西斯影片的问世,其中包括A·李特瓦克的《一个纳粹间谍的 自白》(Confessions of a Nazi Spy,1939)。继这部辛辣揭露纳粹在美国的间谍活动的 影片出现的是令人落泪的影片《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1940),它讲述了二战的 爆发击碎了一位芭蕾舞女演员(费雯丽饰)和一位英国军官(罗伯特·泰勒饰)的浪漫爱情 。然后是根据海明威的小说改编的《战地钟声》(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3),它 讲述了美国爆破专家罗伯特·乔顿(G·古柏饰)在1930年代成为把西班牙人民从法西斯 政权下解放出来的反法西斯自由战士的英勇事迹。

值得大提特提的另一部反法西斯影片是F·津纳曼的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项奥 斯卡影片《走向永恒》(又译《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53)。影片上映 时,美国已经出兵参战,日军偷袭珍珠港的事件已经发生,美国人民已经对德、日、意 法西斯同盟满怀怒火,同仇敌忾。好莱坞通过大量制作反法西斯主义的战争片来支持美 国的反法西斯斗争,这些影片中的绝大多数都把美国参与二战作为一项崇高事业来歌颂 ,其中尤其受到观众欢迎的经典之作——《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又译《北非谍影 》,1945)也早已为我国观众所熟知,无需多作介绍。另一部杰作(既受影评人好评,又 票房成绩极佳)是好莱坞歌舞片大师文生特·明乃利的《钟》(Clock,1945),这部也把 二战和一个爱情故事融合在一起的美丽影片描写了一位纽约城的女公务员(由明乃利的 妻子裘蒂·迦伦饰演)爱上了从二战战场回到纽约度假(只有两天)的兵士罗伯特·沃尔 克的凄美故事。

此外以二战在美国本土引发的故事为内容的影片有《人间喜剧》(The Human Comedy,1 943),描写一个小镇上的电报投递员(米盖·罗尼饰)在二战中的遭际;黑白片《自君别 后》(Since You Went Away,1946)描写一位有两个女儿的母亲(C·考尔白饰)在丈夫去 欧洲投入反法西斯战争后的孤独生活,影片的心理刻划细腻,感人至深,曾在1940年代 在上海公映;《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1946),描写美国军人在反 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复员回家后的困难遭际;以及同样题材的《男人们》(The Men,1950 ,由马龙·布兰杜主演,F·津纳曼导演)等等一大批二战影片。

另一类以鼓舞美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士气的影片也不能忘记。其中最烩炙人口的是 《胜利之歌》(Yanky Doodle Dandy,1942)。影片由詹姆斯·贾克奈主演,扮演一位通 俗歌舞剧演员,演出节目中有烩炙人口的爱国主义节目“你是一面伟大的老旗帜”、“ 在那边厢”和主题歌“胜利之歌”等。此外还有多部摇动着美国国旗以鼓舞前方战士士 气的彩色歌舞片:如金·凯利主演的三部米高梅出品的豪华歌舞片:1.《封面女郎》(

Cover Girl,1944)、2.《起锚》(Anchors Aweigh,1945)、3.《5号飞行员》(Pilot No.5,1943)。

美国参战后,二战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好莱坞导演最热门的战争题材,主要是因为这个 题材最能明白无误地表明美国在反对纳粹政权的政治斗争中的立场。美国在参战后的初 期和中期,曾处境艰难,多次战败。有不少影片如实地描绘了这些战役和二战对人性的 影响。当时绝大多数好莱坞影片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太平洋战域上。约翰·法国导演的《 威克岛之战》(Wake Island,1942),就是一部极其真实、完全符合史实的战争片。影片 表彰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们抗击日军的英勇战绩,他们在珍珠港事变发生后不久在敌强 我弱的不利条件下死守住了在一个遥远的南太平洋小岛上的小据点。刘易斯·塞勒尔的 令人振奋的纪录风格的沙文主义影片《瓜达尔运河日记》(Guadalcanal Diary,1943)起 用了安东尼·昆、威廉·本迪克斯和普雷斯顿·福斯特尔等大明星,出色地描绘了美国 海军陆战队在南太平洋战局初开时为争夺所罗门群岛而展开的英勇殊死的血战,影片对 后方军工企业的生产热情起了巨大的鼓动作用。

派拉蒙制片公司和马克·桑德里什的《我们自豪地欢呼》(So Proudly We Hail!,1943 )以及里查德·托尔普和米高梅公司的《预告灾难》(Cry Havov,1943)试图真实反映妇 女在战时的作用,托尔普的影片描绘了脱尽脂粉气的红十字战地护士们(由C·考尔白、 宝莲·高黛和维隆尼卡·莱克扮演)在太平洋二战战区的功绩,米高梅的影片则由玛格丽特·苏拉凡、安·索透恩和琼·布隆德尔等明星来扮演在菲律宾群岛的战域内出生入死的女护士和女志愿人员的功绩。

泰·加纳特的纪录式影片《巴打岛》(Bataan,1943)是以约翰·福德较早的一部名为《 迷失的巡逻兵》(The Lost Patrol,1934)为底本拍摄的,它纪录了由罗伯特·泰勒率领 的一支美国陆军小分队于1942年留守在菲律宾的丛林里担任后卫任务,与日军艰苦周旋 并炸毁了一座有战略意义的桥梁的艰难卓绝的经历。雷·恩瑞特的洋溢着爱国主义情调 的《好汉!》(Gung Ho!1943)表现了由罗伯特·米钦和伦道夫·斯谷特扮演的海军陆战 队卡尔孙突击队的队员们于1942年8月在太平洋上的岛屿丛林中执行夺回马金岛的殊 死任务。威廉·A·惠尔曼的具有辛辣的讽刺味但格调健康的《大兵乔的故事》(The

Story of G.I.Joe,1945)是在德国刚投降后发行的,是所有关于二战的影片中的最佳者 之一,影片形象化地表现了美国著名战地记者恩尼·派尔(由布盖斯·梅雷迪斯扮演)深 入采访美军第三师第18步兵团的经过。米钦为此此获得了他平生的第一个奥斯卡奖提名 。埃洛尔·弗林在拉乌尔·沃尔什的战争片《目标,缅甸》(Objective Burma,1945)中 扮演一个出色的伞兵队长,他率领部下去伐占日军建立在缅甸丛林里的一座雷达站。他 们在胜利班师时要徒步穿过丛林中一条长达150英里的阻隔难行的道路。影片描写了他 们的牺牲精神、痛苦和英雄主义壮举。

华纳公司的动作片《北大西洋战役》(Action in the North Atlantic,1943)由亨弗莱 ·鲍嘉饰演一向默默无闻的茂钦特海军陆战队的一位指挥员,上级给他指派的任务是保 护一支给苏联同盟军运送一批贵重物品的船队免受德国潜艇的袭击。刘易斯·迈尔斯东 的规模不大的影片《辉煌的生活》(A Walk in the Sun,1946)跟踪拍摄了一个美国步兵 分队在意大利攻打德国人据守的一个仓库时的殊死搏斗(达纳·安德鲁斯在片中扮演该 陆战分队的一名中士)。卓尔丹·科达的戏剧性很强的动作片《萨哈拉》(Sahara,1943) 聚焦在一支英美联军小分队(由亨弗莱·鲍嘉扮演队长)在北非的利比亚沙漠里与德军展 开的一次战役。另一部以北非为背景的战争片是约翰·斯泰尔的《不朽的中士》(The

Immortal Sergeant,1943),片中由亨利·方达扮演的一位缺乏战斗经验的加拿大陆军 班长在所在分队的队长阵亡后被迫承担起指挥英国第八军在沙漠中与德国作战的重任。

劳埃德·贝康的《沙利文家的人》(The Sulivans),发行时改名为《沙利文家的战士 们》(The Fighting Sullivans,1944)。影片记述了5位爱尔兰裔美国兄弟在二战中因他 们所乘的船在南太平洋被击沉而全部死亡的经过。许多年后,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受该 片的启发,对故事进行了加工,拍出了他的名噪一时的《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98)。

在美国出现的第一部二战后记述二战故事的重要影片是米高梅公司的《战场》(

Battleground,1949)。影片追述了一批美国新兵在凸地战役中的经历。后来,罗伯特· 阿特里奇于1956年又把1944年的凸地战役拍成了影片《攻击!》(Attack! 1956),由杰 克·派伦斯饰演一名身陷绝境的战士。好莱坞在1949年拍摄的《勇士之家》(Home of

the Brave)则是第一部对军队中的种族歧视现象表示抗议的二战题材战争片。影片描绘 一名黑人士兵应征前往南太平洋一个岛屿参加战斗时面对白人士兵的歧视行为进行反抗 的故事。

在尼古莱斯库的非故事片《三人归家》(Three Came Home,1950)中,记述了由C·考尔 白饰演的美国女作家阿格尼丝·纽顿·凯斯和她的儿子被一起关进了婆罗州的一个日军 战俘营的故事。在1955年问世的由获得荣誉勋章的战斗英雄奥迪·墨菲自任主角的自传 性影片《死里逃生》(To Heill and back)描述了他在第三步兵旅服役时进军法国南部 和意大利的战时经历。此外,菲力普·邓恩的《在爱情和战争中》(In Love and War,1 958)则讲述了来自加州的三个海军陆战队员在南太平洋服役的故事。

二战题材影片的拍摄从1940年代中期到末期达到了高潮。从1943至1955年,值得一提 的重要作品有:维克多·弗莱明的《一个名叫乔的小伙子》(A Guy named Joe,1943)这 部带有幻想色彩的有趣影片的内容是:一名二战时期的飞行员(斯宾塞·屈塞饰)死后被 天使送回了人间,充当一群正在受训、即将上战场的新飞行员的保护神。该片后来由斯 蒂文·斯皮尔伯格重拍成一部浪漫幻想片《永远》(Always,1989),由理查德·德莱孚 斯主演。H·霍克斯在1943年为华纳公司拍摄的《空军》(Air Force)也十分抢眼,影片 由摄影大师黄宗沾摄影,全片宣传味极浓,大肆表彰B17空中保垒轰炸机在二战中的卓 越性能和战绩。此外还有茂文·李洛埃导演的《东京上空30秒》,追叙二战期间美国空 军对东京的第一次空袭。亨利·哈塔威执导的《机翼和祈祷者》(A Wing and a Prayer ,1944)讲述了由一名英勇善战的飞行员率领的一群勇敢的飞行员在二战中与日本法西斯 空军的战斗故事。山姆·伍德执导的《司令官决定》(Commander Decision,1948)起用 克拉克·盖博饰演一位英国空军基地的司令官因需要派遣一个空军中队去德国执行十分 危险的轰炸任务而苦恼不已。亨利·金导演的《12点正》(Twelve O'Clock High,1949) 则起用格·派克扮演一位冷酷无情的英国空军指挥官,他为了领导好一个驻扎在英国的 美国轰炸机中队(第八中队)而费尽心机,全片没有女主角,以刻划战争给男人们在心理 上和精神上造成的巨大压力为内容。

较晚出现在西方电影银幕上的二战题材影片是德国导演沃尔夫冈·彼得孙的《潜艇》( Das Boot,1981)。影片取材自二战期间德国著名潜艇艇长洛塔尔—君特尔·布赫海姆 的自传,他驾驶的潜艇长期游弋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水域,继这部反战色彩明显的影片之 后,德国人于1993年又拍出了另一部反战片《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该片选择在 纳粹军队被打败50周年的纪念日公映,可能含有悔罪之意吧。

反法西斯战争已过去60年,但被纪录在胶片上的纳粹罪行将永久流传,它们将不断警 醒善良的人们,永远不能让罪恶的战火重新燃起!

标签:;  ;  ;  ;  

西方电影中的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_战争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