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色目文家赡思散文创作研究论文_孟静

元色目文家赡思散文创作研究论文_孟静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元代疆域辽阔、气势宏大,是一个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的时代,少数民族士人大量崛起,融入中华文士队伍之中,登上中国文化史的舞台,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色目文家赡思就出现在这一特殊时期,他的散文创作著述颇丰,虽存世之作不多,但对研习其作品的整体风貌,却颇有价值。

关键词:元代;色目人;赡思;散文

正文:

元代作为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出现了不少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文创作,特别是在散文创作方面名闻一时的色目文家赡思,著述颇丰,虽存世之作不多,但对研习其作品的整体风貌,颇有价值。

清官廉吏

赡思,字得之,色目人,公元1277年生于一个士绅家族。其祖父鲁坤,随蒙古军东迁,居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白塔镇),窝阔台汗时,官至真定、济南等路监榷课税使(即地方路府层级的财税官),又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遂为真定人;其父斡直,不爱仕途,拜儒生为师,专攻学问。

赡思继承了父亲优良的传统,从小就智慧过人,九岁就能每日记诵儒家经传至千言,后师从名儒王思廉门下,爱好经学、史学、天文、历算,特别擅长水利、地理之学。因此,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乡里所推崇的人物。赡思一开始淡于利禄,并没有把科举入仕当成人生目标,直到后来受到侍御史郭思贞等人上书推荐,他才受诏入仕。至顺元年,征为翰林应奉,后至元二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入仕后,赡思坚持不附权贵、洁身自持,虽然居官时间不长,但充分表现出了他恪尽职守、处事严明的风格和态度。朝堂之上,勇于揭露朝政弊端,积极建言献策;官治之中,铁面严惩贪官污吏,公平审判,平反冤狱;百姓面前,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想方设法减轻民间负担。公元1351年,赡思以七十四岁的高龄病故于真定,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追封为恒山郡侯,谥曰文孝。

赡思的所作所为表明,他不愧为元代色目回回人士中清官廉吏、硕学杰儒的代表人物之一,也充分证明了少数民族文士在元代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著述颇丰

赡思不仅治官有道,治学精神也值得嘉奖,一生的文学著述颇丰。《元史》本传称他“邃于经,而易学尤深,至于天文、地理、钟律、算数、水利,旁及外国之书,皆究极之。家贫,饘粥或不继,其考订经传,常自乐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使困于饮食不继的生活,仍乐于考订经传,博学多闻,因此著述范围广博。赡思的著述,属于经类者有《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属于易类者有《奇偶阴阳消息图》;属于史类者有《西域异人传》《金哀宗纪》《正大诸臣列传》;属于地理类者有《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重订河防通议》《西国图经》;属于子类者有《老庄精诣》;属于法家类有《审听要诀》;属于集类有文集三十卷。

赡思以深究经书义理为乐,其著述虽多,惜文多已不传。著述仅有《重订河防通议》二卷存世。综合《常山贞石志》及《全元文》收录,考证赡思今存文共7篇。清人沈涛《常山贞石志》中存赡思文五篇:《加号大成诏书碑阴记》《哈珊神道碑》《善众寺创建方丈记》《龙兴寺钞主通照大师碑》《龙兴寺住持佛光弘教大师碑》。其中《加号大成诏书碑阴记》仅有目无文。李修生主编的《全元文》收赡思文4篇,其中《大善众寺创建方丈记》与《善众寺创建方丈记》重复,其余3篇为《宝庆四明志重刻序》《元甘肃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荣禄大夫公神道碑》《河防通议序》。

赡思的文章虽然大多已经散佚,但是清初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时,上述诸书尚存,悉着于录,大体可以代表元朝文家之特色。到清人论元代西域名臣文士之时,已确将赡思置于元代西域文士的行列之中,并称赞赡思无论事功、节义或文章,均彬彬极盛,虽齐鲁吴越衣冠胄士也难超越。

散文风貌

如今,我们从这些存世的作品中,依稀可见赡思文章的整体风貌。细细总结起来,赡思散文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受儒学影响颇深。赡思从小接触儒家文化的熏陶,笃行儒道,所以为文往往以经明理,具有浓重的儒家情怀。体现在政治主张上,当是告诫当今圣上应施仁政以保天下。如赡思面对权臣弄权当道,朝政腐败,十分不满,为匡扶元室,振兴朝纲,于是便向顺帝进谏十条,要他“法祖宗,揽权纲,敦宗室,礼勋旧,惜名器,开言路,复科举,罢数(冗)军,一刑章,宽禁纲。”在抨击朝政的种种弊端之时,也体现了儒家的治国思想,给人以雄浑大气之感。

第二,兼收并蓄其它宗教思想。《常山贞石志》中存赡思文五篇,这些碑文都是他踏入仕途前在真定受请而撰写的,其中第一篇是儒家的,第二篇是属伊斯兰教的,后三篇是佛教的。这说明他对九流三教没有不精通的。赡思以儒为归,但不斥其它宗教之说,其文章表现了宗教融合、兼收并蓄的开放思想。元代与前、后朝代最大的不同点是并非以儒家文化为独尊,而是施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并奉行宗教自由。这种多元文化和谐并存的时代特征,在赡思的散文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而且,西域文家与当世的道教名流、大德高僧来往密切,赡思也不例外,文字往还颇多,特别是一些庙寺宫观、高士名僧的碑志墓铭、像赞哀诔屡见西域文人笔端。

第三,内容平实自然,不尚虚华,注重事实。西域人本性不尚虚华,西域文家作文也如此,因此他们的文章叙事议论多直陈无隐,不虚不华,挚朴可爱。综观赡思的七篇文,文风质朴,娓娓道来,没有虚诞妄言的态度,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姿态,让人读罢,清晰了然。

参考文献:

[1]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明)宋濂,等.元史:卷一九0[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4](元)熊梦祥.析津志[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55.

[5](元)赡思.河防通议[M].南京:中国水利工程学会,1936.43- 44.

作者简介:孟静,江苏连云港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16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论文作者:孟静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  ;  ;  ;  ;  ;  ;  ;  

元色目文家赡思散文创作研究论文_孟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