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核心素养的课程内涵与价值取向探析论文_胡纯纯 马姜明

台湾核心素养的课程内涵与价值取向探析论文_胡纯纯 马姜明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本文梳理了台湾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及过程,具体阐述了台湾核心素养提出的自主行动、沟通互动和社会参与等课程内涵,并进一步阐述分析解释了台湾核心素养的四大价值取向。

关键词:台湾;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终身学习

一、台湾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及过程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等急剧加速,全球各大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公民。为适应21世纪的新变化,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7年启动了名为《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的研究项目,开启了新世纪以来从关注能力到关注素养的世界教育改革理念潮流。2003年以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目标。

进入21新世纪以来,台湾社会经济政治局势面临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方面,家庭日趋少子化、人口结构趋老龄化,人口红利萎缩。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新兴产业对台湾地区的人力资本提出新的要求。政治民主参与蓬勃发展,公民意识进一步增强。上述重大变化都改写了传统对于能力内涵的定义。如何缓解升学压力和落实五育发展的同时,顺应社会需要和时代潮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适性发展、促进教学活化、做好课程连贯与学校本位课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台湾在世界范围内较早研究并实施了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课程体系。2005年至2007年,台湾进行“界定与选择国民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的重大教育计划(简称台湾DeSeCo)。“2010年8月台湾教育部召开‘第八次全国教育会议’,第一个谈论主题即为‘现代公民素养培育’,之后汇整各方意见订定《中华民国教育报告书》:强调培养‘以人为主体’的统整思维能力,兼备在地关怀与全球视野的现代公民素养。”[1]同时,2010年“第八次全国会议”指出,应积极启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以期符合世界教育发展潮流。2011行政院核定《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实施计划》,指出于2014年8月全面实施。

二、台湾核心素养的课程内涵

爱因斯坦曾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教育目的是为了通过学习提高人的素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提高人的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人为适应社会、面向未来所需要的基础的关键的素养,既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态度,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课程纲要总纲》中指出,“‘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为适应现在生活及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核心素养”强调学习不宜以学科知识及技能为限,而应关注学习与生活的结合,透过实践力行而彰显学习者的全人发展。”[2]

因此,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课程纲要总纲》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强调培养以人为本的“终身学习者”,分为三大面向:“自主行动”、“沟通互动”、 “社会参与”。三大面向再细分为九大项目,其中“自主行动”对应“身心素质与自我精进”、“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沟通互动”对应“符号运用与沟通表达”、“科技信息与媒体素养”、“艺术涵养与美感素养”;“社会参与”对应“道德实践与公民意识”、“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核心素养的内涵,具体含义如下文所述:

(一)自主行动:强调个人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应能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进行系统思考及解决问题,并具备创造力与行动力。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能自我管理,并采取适切行动,提升身心素质,自我精进。

(二)沟通互动:强调学习者应能广泛运用各种工具,有效与他人及环境互动。这些工具包括物质工具和社会文化工具,前者如人造物(教具、学习工具、文具、玩具、载具等)、科技(含辅助科技)与信息等,后者如语言(口语、手语)、文字、艺术及数字符号等。工具不是被动的媒介,而是人与环境间正向互动的通道。

(三)社会参与:强调学习者在彼此紧密联系的地球村中,需要学习处理社会的多元性,以参与行动与他人建立适切的合作模式与人际关系。每个人都需要以参与方式培养与他人或群体互动的素养,以提升人类整体生活质量。社会参与既是一种社会素养,也是一种公民意识。

三、台湾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探析

基于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课程纲要总纲》中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分析其中蕴含的四大价值取向:

(一)前瞻性。当今世界正在急剧变化,2008年台湾生育率1.05,全球倒数第一,尽管国际学生评估PISA、TIMSS排名不错,但台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却低落。核心素养为了培养能够迎接未来挑战的全人,落实适性扬才、终身教育的理念,其目标具有一定的理想化,是一个全民前进的方向。“面对二十一世纪加速时代的来临……身处此剧烈变革的全球社会,台湾在此波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课程改革上,也展现出了较为前瞻性的理念与做法,期冀所欲成就的每一个孩子,能够因应未来社会发展之所需。”[3]

(二)整合性。核心素养不是单独、隔离的。它既不是单一的能力,也不是仅仅存在于某一学科的特有素养,而是贯穿在各学科的能力整合。其素养的“整体观主张任何素养与其他素养都息息相关,孤立发展特定素养是不可能的,所有的核心素养形成一个系统,个体得以系统性地培养这些素养。”[4]“培养基本知能,在生活中能融合各领域所学。”[2]

(三)生活化。台湾的核心素养理念强调沟通互动和社会参与,体现其生活化。“注重情境化、脉络化的学习:能将学习内容和过程与经验、事件、情境、脉络进行适切结合。兼重学习历程、策略及方法:课程规划及教学设计能结合学习内容与探究历程,以陶冶学生拥有自学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强调实践力行的表现: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整合所学迁移应用到其他事例,或实际活用于生活中,更可对其所知所行进行后设思考,而有持续精进的可能。”[4]

(四)全人性。全面教育指向形成一个人,而不是形成一个学科、一个能力。教师的职责不是教学科,而是教学生。“素养在彰显学习者的全人发展,并使其成为终身学习者。就此而言,之前的教育改革多提高‘竞争力’为目的,此次课改是以学习者的主体陶冶为宗旨。”[5]具体而言,是促进学生养成“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权理念、道德勇气、小区、部落意识、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并学会自我负责。进而尊重多元文化与族群差异,追求社会正义;并深化地球公民爱护自然、珍爱生命、惜取资源的关怀心与行动力,积极致力于生态永续、文化发展等生生不息的共好理念。”[2]

参考文献

[1]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十二年国教课程改革的DNA[M].台湾:高教出版,2014.

[2]教育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M].台湾:教育部,2014.

[3]教育部.自然科学领域课程手册[M]. 台湾: 教育部,2017.

[4]教育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普通高中课程规划及行政准备手册[M].台湾:教育部,2017.

[5]范信贤.核心素养与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导读《国民核心素养:十二年国教课程改革的DNA》[J].教育脉动,2016,(5):1-7.

作者简介:胡纯纯(1994—),女,广东汕头人,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硕士,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科教学(生物),课程与教学。

论文作者:胡纯纯 马姜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台湾核心素养的课程内涵与价值取向探析论文_胡纯纯 马姜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