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关系_邓小平文选论文

论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关系_邓小平文选论文

论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特征论文,本质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是目前人们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时普遍存在的一个疑点和难点。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者从未停止过。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讨,是从描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入手的。他们认为,未来的新社会要彻底取代资本主义,必然具备一些在质上同资本主义有根本区别的基本特征,这就是:生产资料全社会共同占有;按劳分配;有计划调节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逐渐消亡;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用“基本特征”一词来概括的,而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这些基本特征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并且在几个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不能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设想去剪裁现实,更不能把它当作固定不变的模式硬套到现实中来。

列宁时代,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新思考。他认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列宁除了肯定“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62 页)之外,他说:“我们不能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将来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的形式——这些我们不知道,也不能说。”(注:《列宁全集》第27卷,第134页)在这里, 列宁虽然也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但显然,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比马克思恩格斯更加切合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实际,这表明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比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了一步。但列宁去世过早,他的这些可贵的思想未能充分展开。

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又根据苏联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新见解:社会主义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还需要保留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还存在阶级,还需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等等。这些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有很大突破,也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不难看出,斯大林这些新见解仍然停留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层面上。而且斯大林把僵化的“苏联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基本制度”加以推广,扼杀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探讨,并引起严重的后果。

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成败得失,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搞清楚”。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他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论的前提下,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他指出,社会主义有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他说:“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4页)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他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第二次科技革命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势头也咄咄逼人,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以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同时,他又强调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1992年,他在多年来反复思考、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论断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多年来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行深刻反思,以及对当前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所作出的新的回答。这一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又站在时代高度赋予什么是社会主义以新的内容,所以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列宁指出:“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无穷。”(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8页)所谓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揭示的是社会主义的初级本质, 而社会主义本质则是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首先,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最高层次、最核心的内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和体现。

社会主义本质通过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本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本质。只有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解放和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才能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反过来又将极大地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有机地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充分展现它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高度统一, 这就揭示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内在要求。 因此,它是在最高层次上对社会主义作出的抽象概括,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内容。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反映了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表现在经济上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政治上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在思想文化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以看出,这些特征的具体内容都是围绕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来展开的。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为了消灭一部分人通过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而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的剥削行为,消除人们对社会财富的占有和使用的不平等现象,从根本上铲除剥削制度、两极分化产生的经济根源,把政权牢牢掌握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手中;是为了从根本上铲除资产阶级政权对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政治障碍,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为着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而提供的强大精神动力。可见,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保障,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和体现。

其次,社会主义本质具有稳定性、根本性,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具有变动性、相对性。

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因而在社会主义发展每一历史阶段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发展生产力,我们鼓励部分地区、部分企业、部分人先富起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由此也会出现剥削和贫富悬殊现象。虽然社会主义制度不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但是这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它必须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进程来逐步实现,否则就超越了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然作为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始终的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根本目标而存在。社会主义本质有机地把存在于社会主义整个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过程、发展途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稳定性、根本性。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因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发展阶段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首先生产力获得了很大发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但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发展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生产力结构;其次,已经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建立了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还必须实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制度;再次,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但民主法制还很不完善,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还存在。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性质,但它又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将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还会发生变化,以后会有中级、高级阶段的特征。这些阶段的基本特征的具体内容我们现在不能加以规定,我们只有等待将来的实践来解决。以上不同国情、不同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说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具有变动性、相对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两者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而社会主义本质是在最高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理论的升华。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关系,对于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了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把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混为一谈,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时候,总是习惯停留在基本特征的层面上,而忽视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往往脱离生产力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就会越搞越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使我们在更高层次上认识了社会主义,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所以我们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时候,还应当把社会主义本质结合起来,才能抓住社会主义最深刻、最核心的内容。我们只有坚持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本质两方面来回答,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其次,它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这是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得以顺利进行的政治保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关系,使我们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规定着公有制、按劳分配,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面,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实质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这是我党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标准和根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识别并及时排除各种干扰,从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毫不动摇,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再次,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行动指南。

我们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第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第二,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必须首先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能使我们变革多年来所形成的僵化的旧体制,带来我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社会制度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第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反映在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上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走什么道路、由谁领导以及以什么为指导思想等方向路线的大问题,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我们必须坚持,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在这个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关头,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取得新的更加辉煌的胜利而努力奋斗。

收稿日期:1999—01—12

标签:;  ;  

论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关系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