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疗效分析论文_屠苏,毛佳,朱春莉

屠苏 毛佳 朱春莉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 要】目的:本文通过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患者采取内科综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并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实施内科综合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接受内镜协作内科综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以及病变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住院时间以及病变检出率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经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内镜检查,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住院时间大大缩短,同时可以有效的查出患者出血原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533-02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由于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发生病变,如:胆管、胰管以及胃空肠合口周围,最终导致出血现象[1]。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呕血和柏油样便。该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严重的患者会发展为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迅速止血,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在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中,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与能否抢救成功存在相关性[2]。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5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分别予以患者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和内镜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5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调查对象,并利用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43.6±6.4)岁。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年龄为(42.5±5.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和性别,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为了确保本次研究活动具有真实性和安全性,因服用药物出现假性黑便的患者予以排除;患有静脉曲张性疾病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予以排除;在孕期以及经期的女性患者予以排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予以排除;对心脏以及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予以排除。

1.3 方法

1.3.1 基础治疗

在患者入院后,给予患者采取基础治疗,并告知患者采取左侧卧位进行卧床休息,此外,对患者的心率变化、血压情况以及血样饱和度进行监测。

1.3.2 止血治疗

将本组6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采用内镜进行检查,并根据对患者检查的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急诊手术、药物治疗和内镜辅助下进行治疗等。然而在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使用的药物包括:PPI制剂、H2受体拮抗剂、云南白药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等。针对急性肺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说,先明确出血的病因,再将胃管插于患者的胃部,并将去甲肾上腺素8mg溶解到冰生理盐水100ml,经胃管注入到患者的胃内,停留时间约为30分钟,其后将注入的液体洗出,并进行重复操作,直到将患者胃内的血管和胃液全部吸出,直到止血为止。

1.4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经内镜治疗后,患者的呕血、便血以及黑便等症状恢复正常或是完全消失,同时血压稳定,达到止血目的为显效。患者经内镜治疗后,患者的呕血、便血以及黑便等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其止血效果相对明显为有效;患者经内镜治疗后,患者的呕血、便血以及黑便等症状无任何变化,同时血压和止血效果也无任何变化和改善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实验数据选择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观察组40例患者采取胃镜协作内科综合治疗后,显效例数为25例,所占比例为62.5%,有效例数为14例,所占比例为35%,无效例数为1例,所占比例为2.5%;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后,显效例数为16例,所占比例为40%,有效例数为13例,所占比例为32.5%,无效例数11例,所占比例为27.5%,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2.5%,组间经比较,存在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急症中较为常见,其主要是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发生病变,导致出血现象发生。由于该疾病的病因较多,起病速度较快,危险系数也相对较高[3-5]。如果不能及时的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近年来,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使内镜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然而,在临床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说,应用内镜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提高了止血成功率,进而使病死率大大降低。

在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过程中,应用内镜治疗,对出血患者的胃底、胃体以及幽门可以清晰的观察,进而能及时的做出诊断,并明确出血病因[6-7]。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入院后,应予以患者立即采用急诊胃镜检查,特别是急性胃粘膜发生病变有浅表出血现象,在胃镜检查下可发现出血性红斑,针对这样的患者来说,治疗3天左右就能快速的修复以及愈合,如果在择期选择内镜治疗,患者的出血部位很难被发现。然而,在目前临床治疗中,多数医师认为,患者在出血活动期不应采取胃镜检查,但是在这个时期进行止血,其效果能达到最佳[8]。因此,针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说,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同时诊断不及时,会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增加,进而导致患者死亡。

结合本次研究活动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内镜协作内科综合治疗,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内科综合治疗,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2.5%,经统计学检验,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X2=9.8039,P〈0.05)。由图中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检查后,其检出率相对较高,这样一来,可以明确患者的病因,同时迅速做出诊断,进行对症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避免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导致死亡现象。此外,由图中表3可知,观察组患者经内镜协作内科综合治疗后,止血成功率为47.5%,住院天数为(12.5±3.1),有2例患者无效转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后,止血成功率为38.75%,住院天数为(15.6±4.6),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协作内科综合治疗,其效果显著,使检出率和止血成功率大大提高,同时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任连峰.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科综合诊治特点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4):243-244.

[2]袁建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9(8):123-124.

[3]田戬,李伟,张靖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科综合诊治189例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2,02(16):114-115.

[4]李刚.急诊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14-1115.

[5]杨欣艳,李恕军,刘飞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21(8):727-729.

[6]唐成.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疗效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22):146-147.

[7]刘小松,龚玲.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140-141.

[8]延喜悦.急诊内科综合诊治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2014(20):61-61,62.

论文作者:屠苏,毛佳,朱春莉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  ;  ;  ;  ;  ;  ;  ;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疗效分析论文_屠苏,毛佳,朱春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