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御之自强 不善御之自伤——民族主义对世界的冲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主义论文,自强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还将承接民族主义这笔精神遗产,民族主义如同一柄威力无比的双刃剑——
国际动荡和冲突的公因式
世纪末的全球大动荡是有目共睹的。这场动荡以苏联东欧体系的解体为主要标志,同时伴随着海湾危机、巴尔干战火、中亚和高加索的纷争、索马里风波、爱尔兰问题等地区性热点的起伏涨落。导致这些动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共通之处:民族主义情绪和要求激化着每一个具体的矛盾,并促使它衍变为激烈的冲突。苏东演变后,前苏联、东欧地区成了当今民族主义冲突很剧烈的爆发地。西方许多国家都受到国内少数民族的民族分立挑战,如英国面临的北爱尔兰问题、法国的科西嘉、意大利的西西里和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区要求自治的问题。至于从近东的土耳其经中东、海湾地区,一直延伸到喜马拉雅山南麓这条漫长的欧亚大陆新月形边缘地带,更是长期经受着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在世纪末的大动荡中热点频出。因此,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深受民族主义势力的困扰。在各种各样的国际动荡和冲突中,民族问题俨然充当了一个“公因式”。
民族主义为何会如此普遍地作用于现实社会?它是怎样取得如此的世界性规模和地位的?它在世界历史上曾发挥过何种作用、今后又将如何影响世界?研究和关心国际问题的人们,都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
民族主义与世界体系
民族主义,就其本来的含义而言,是指一种思想感情,一种对于操有共同语言和具有共同历史传统的集团即民族的忠诚以及对它的命运的关注。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则是思想、学说和运动的统一。它起源于中世纪末期和近代早期的欧洲,首先是作为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想工具和现实运动而产生的,对建立资产阶级的民族国家和维护其阶级利益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政治作用。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民族观念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主权国家观念从欧洲传播到全世界。
帝国主义时期大民族主义的泛滥,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由于民族主义要求引起的冲突不能缓解,列强之间的关系问题只能靠战争才能解决。这便是本世纪上半期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厚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新的实力对比,欧洲霸权不复存在,出现美苏长期争霸的局面。正是在美苏冷战的缝隙中,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各民族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冲垮了几百年来的西方殖民体系,一个崭新的第三世界走上了国际舞台。因此,民族主义对20世纪的影响,首先在于它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和改造,使世界成为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这种状况。
民族主义与民族解放
当民族主义在西方同帝国主义“联姻”从而失去革命性,成为维护现有统治秩序的保守思潮和国际冲突的根源的同时,它却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开始于20世纪初期,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直到60年代才得以完成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殖民地半殖民地各民族高举的民族主义旗帜,无疑发挥了历史进步之功效,对亚非拉各民族建立和巩固民族国家,争取国家的政治经济独立,发展社会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独立运动使历经百年的西方殖民体系全盘瓦解。原殖民地国家独立之后,民族主义对这些国家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力图寻找一种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在国际关系方面,这些新独立的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利益,陆续建立了一系列民族主义联合组织,即地区的、宗教的、泛民族的或多民族的联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自1955年亚非会议起,主要由亚非拉国家发起成立的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非洲统一组织、伊斯兰会议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南方共同市场等联合形式就呈不断发展的态势。事实上,面对科技的发展、核武器的出现和实力雄厚的垄断跨国公司的不断渗透,力小势弱的民族国家若不彼此拧成一股绳,而靠各自的力量单独捍卫民族独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种联合既是民族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形态,也是它的迫切要求。
民族主义对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独立后的亚非拉民族国家,也多受到国内民族冲突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社会动荡的困扰,各国之间也因民族矛盾而引起各种冲突和战争。二战以来全球150 多起大大小小的战争绝大多数就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这些冲突和战争固然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插手和遗留问题造成的,但也与民族主义的驱动有关。
世纪末全球动荡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民族主义在20世纪对世界的最后一次冲击发生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它首先表现在原苏联东欧地区。苏联解体后,其边缘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民族冲突,前南斯拉夫地区则爆发了经年不息的内战。导致苏东剧变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民族独立要求在其中的巨大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演变后的原苏东地区,领土争端、经济摩擦、民族对立、宗教矛盾泛滥成灾。
东欧是一个十分奇特的区域,历史上长期隶属于一些松散的多民族大帝国,如神圣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等。各族人民为本民族独立而斗争的进程十分曲折。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绝大多数东欧民族才勉强赢得了自己的自决地位,产生了一批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但是,这些国家是如此之贫弱,以致于总是成为大国争夺瓜分的对象或相互之间的战略缓冲带。东欧的民族、语言、历史、宗教、文化极为复杂,民族自决的历史短暂、机制脆弱,各种矛盾和冲突潜滋暗长,再加上与欧洲大国盘根错节的联系,东欧民族问题往往成为欧洲冲突、甚至全球冲突的直接根源。在苏联东欧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后,一方面有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另一方面各国内部也有忽视和歪曲国内少数民族利益和特点的倾向和做法,这无疑伤害了国内少数民族的民族感情。于是,在苏联东欧剧变过程中及其后,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在内力的冲动和外力的怂恿下,席卷了苏东体系的每一个角落。演变后的俄罗斯、独联体和东欧诸国都在不同程度上以民族主义作为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思想武器,并将民族发展和民族独立放在首位。
其后,民族主义继续挥师扫荡,在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领域全面清除雅尔塔体系的残余。以民族发展为中心环节调整南北关系、南南关系和北北关系的趋势,已然取代了以意识形态划界的东西对峙。为满足两极对抗的需要而被长期压制或掩盖的国家间和民族间的种种矛盾冲突,现已失去超级大国构筑的意识形态屏障,呈自由发展之势。
在西欧地区,一种新型的“欧洲民族主义”已在战后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这种民族主义以欧共体、欧洲议会等跨国组织为表现形式,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欧洲各国人民希望欧洲独立、强大、和平的共同愿望。它是在抵制美国控制欧洲、与美国和日本争夺经济霸权以及英法力图维持政治大国地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它毕竟不同于过去敌视其他民族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在欧洲各民族自愿合作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带有国际性的新型民族主义思潮,把传统民族主义的排他性(反对美国控制)和现代国际主义的相容性(接纳西欧各民族)融二为一,促进了欧洲的和平与世界的稳定。随着冷战的结束,受这种民族主义激励的现代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已开始发生新的变化。继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主义对西方国家的冲击并没有停止,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着。
世界将分裂成3000多个碎片吗
遍观今日世界,民族主义浪潮汹涌膨湃。“把自己国家的事情做好”同“民族解放”一样,成为最普遍的口号。多种民族主义意识和运动的勃兴,使世界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宣告了“世界主宰”角色的死亡。现在已不可能有哪一个或两三个国家在一起就能够主宰全球的命运。从经济三霸到政治五强,从北美自由贸易区到欧洲共同体,从亚太经济区到伊斯兰文化圈,世界的多元化已显露风采。也许,这就是民族主义对世纪末世界的最大贡献。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民族主义在一定的场合仍将作为各种国际冲突和民族国家内部冲突的根源而发挥作用。民族主义是以民族特征、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和民族利益为基础的,因而很容易在各民族之间造成猜疑、仇恨、不信任之类的隔阂和对立,也容易激起民族的狂热情绪,从而造成国家之间或一国之内不同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从近代历史上看,一些鼓吹民族主义的势力往往从反对外来侵略和控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逐步演变为对相对弱小的民族和国家进行扩张、侵略和控制。在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变动中,不难看出民族主义功能的这种两重性和复杂性。
尽管如此,民族主义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作用的扩大, 以及在21世纪可望建立起一种以协调各国和各民族利益为主体的世界新秩序,恐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有人担心,民族主义的发展将导致世界分裂成“3000多个种族一致的微型国家”,从而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担心至少是过份夸大了的。因为,国际体系的演变不但受制于现实政治力量的对比,而且更受制于现实经济发展的方向与规模。生产的跨国化和全球经济的非中心化,一方面给区域性的民族发展提供了摆脱传统的外来控制和垄断的机会,另一方面又遏制着极端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未来的趋势,更可能是民族间的协调、整合和重新确立关系,以使各民族都能取得相对稳定和互利的地位,而不是无休止地对抗和分立。
总之,民族主义的发展势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将不会减弱,它的历史作用也不尽是消极的。随着国际关系中理想主义的淡化和现实主义的加强,以及各种国际协调机制的完善,民族主义将主要作为保证国家整合、促使民族自我图强和民族间平等竞争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发挥作用。可以说,民族主义是一柄威力无比的双刃剑,善御之则自强,不善御之则自伤。这是20世纪给21世纪留下的一种精神遗产。
标签:军事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