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研究论文_郑琳娜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研究论文_郑琳娜

(郑州财经学院)

摘要: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全部,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应该承担起传播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本文主要对中国网络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同时,试图提出了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化;传承

自1998年以来,中国网络文学已走过20年历程。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到商业推动下的“急功近利”,再到如今“回归主流”,网络文学已日趋成熟。通过中国作协首次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2017)》显示,到2017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3.78亿人,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达3.44亿人;45家网站原创作品总量达1646.7万种;创作队伍非签约作者达1300万人,签约作者约68万人。网络文学已经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对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深入观察分析,可以发现,网络文学之中蕴涵着与传统文化的千丝万缕的牵连。在网络文学中,能看到浓重的“古典”气息,强烈的“古典”情结。还可以发现,网络文学与古典文学、传统文化有许多关联,无论在创作体裁还是语言上,无论成熟与否,都有很大一部分网络文学作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主亲近。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全部,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因此,对于中国网络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做一些梳理和研究,在提高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同时,使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更好地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

一、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1)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学创作的大众化,虚拟性,自由性等特点,使人们的文化心态在网络文学视野下也发生了转变:无视权威,一切文化都可以被亵渎与颠覆。一些作家为了迎合大众的“快餐式”消费需求,创作出一系列低级趣味的作品,将精神空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包含腐朽价值观念的信息以及黄赌毒等大量植入。有的将宣扬种族主义、民族歧视、侮辱性言论等文化垃圾信息的倾销,使那些长期沉湎于网络、不具有是非判断力的青少年人群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民族认同感被不自觉扭曲和侵蚀。

另外,网络的虚拟性使作家的主体性缺位,作家本该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被强调娱乐与游戏替代,文学的本质及传统文化的正统价值也成了被遗忘的理念、被抛弃的信念或不合时宜的观念,这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

(2)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主要吸收了古今中外通俗文学及影视、游戏、动漫等大众文化的经验。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需要以传统文学为参照系,有效对接文学传统,与传统文学融合是中国网络文学提升内在品质、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出路。网络文学永远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离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就不可能得到很深入的阐释,网络文学是在本土文化的涵养下生成的,同时作为文学载体的汉语同传统文化又是一对血脉相连的兄弟,因此汉语不废,中国人永远也超越不了传统文化的缠绕。所以好的网络文学作品是真正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利用好传统古典文化,素材的,所以网络文学可以作为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

(一)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原则

网络文学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时,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

首先,开放包容,坚持反对狭隘的传统主义狭隘的传统主义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的反省,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必须坚决反对。

其次,我们也要坚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原则,坚持反对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整个文化模式,走“全盘西化”的道路,它不仅违背了历史事实,而且形而上学地把自身文化的缺陷绝对化和无限化了。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

(1)在故事叙述层面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合理承袭与革新

网络文学展现新作为、勇攀文学高峰,重在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讲出有韵味、读者爱看故事是很重要的传播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国网络文学脱胎自早期的幻想、演义等通俗类型文学作品,形成了当代自成体系的故事创作方式,不难发现,网络文学中男频的仙侠、玄幻等类型,女频的古言、穿越等类型,都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近年来出现的从传递正统儒家价值观的《琅琊榜》、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创作源头的《诛仙》、汲取《封神演义》价值体系而成的《佛本是道》等一大批优秀网络文学作品,从初期的独立作品的呈现,到以“望古神话”世界观为代表的体系化内容运营、集群式创作的复合性作品的亮相,无不是在古代神话、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全新的网络文学形态做了演绎和创新。网络文学到现在已经承担起了传播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网络文学的作者者应该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核进行创作,用网络文学作为生动载体,以全新的口吻和形式讲述着代代相传的故事,将曾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化、传说、神话讲给当代人听,也讲给全世界听。

另外,在传承与革新中应该保留传统古典文化故事的合理内核,不能恶搞,污化,亵渎传统故事,要合理承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才能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合理对接。

(2)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素材融入网络文学当中

传统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它蕴含极为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古文、诗、词、曲、赋等博大精深的传统古典文学的内容,有中国刺绣、龙凤纹样、中国结等传统民间工艺,有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眉昆仑等中华武术,有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正能量价值观,有爱敬、诚信、知耻等价值理念。这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传统文化精髓,不仅适用于过往五千多年的历史,更应在当前予以普及。通俗易懂、快速传播的网络文学作品是重要的传播载体,而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足以为网文作者提供充足的文化源泉。中国网络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可以通过在语言层面对经典的中国古诗词的合理应用,也在于网络作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合理改造、杂糅上。网络文学作为最直观、最贴近读者的通俗类文艺作品,更应把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灿烂文化继承起来,把具有永恒魅力和人文价值的文化弘扬起来,在现有文化基因上不断创新,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做到“内核有文化,笔下有乾坤”。

(3)创新传承方式,实现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与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

网络文学属于大众文学的范畴,其特点是表达比较自由、题材更加丰富,同时具有全民性、便利性、开放性,受众更广泛,阅读更方便。因而从其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尤其是一批网络爆款小说,用全新的网络文学形态将传统文化做了演绎和创新,而网络文学的影视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其高度,拓宽了文学的受众对象,把文学作品中艰涩、难懂的言语及内涵,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动态的多方位地展现在受众面前,使普通的民众也能够理解和接受。

实现了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观众在追剧的同时也能阅读原著小说,使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地传播与传承。 所以这种形式不失为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精神的有效途径。2018年热播的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延禧攻略》引来了收视狂潮,该剧在剧情中融入昆曲、刺绣、打铁花、缂丝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这些不仅成为观众观看此剧的重要看点,也引起了海外广泛传播的重要元素。

(4)加强对网络文学传统文化的引导与管理

网络文学的内容展现形式正在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创意的产出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作为网络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引导与管理,对各种颠覆,恶搞,亵渎传统文化的东西进行坚决打击,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对传承传统文化的网络文化进行扶持。这样在各项政策支持下,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化的结合创新、同更多产业的跨界交叉、更多形态的内容开发等,必将进一步激发网络文学的整体发展。当下,网络文学如何运用广博的民族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是对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思考与重构的过程,也是使中国文化的独

特性得以彰显、获得尊重的方式之一。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要在文化领域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主流文化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发展网络文学时,要加强对网络文学的引导与管理,努力地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我们以健康、文明、科学的内容去争取和引导网络文学创作者和广大网民,才能使网络文学的正面影响得以扩大,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孙佳山. 网络文学为中国传统文化插翅“出海”[N]. 中国文化报,2018-06-08(003).

[2]覃皓珺,陈帅.追索与迷失:中国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刍议[J].创作与评论,2017(04):30-39.

[3]袁松茂. 从网络文学看古典文化的主动回归[D].云南大学,2011.

[4]吕德强.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精神之关系[J].衡水学院学报,2008,10(06):33-37.

[5]文军,周茂丽.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2):155-158.

论文作者:郑琳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研究论文_郑琳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