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对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心脏的损害表现及分析论文_王娴,赖秋红,何兴端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 云南 普洱 665000)

【摘要】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对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心脏的损害。方法:13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分为无心脏危险因素组(甲组),有心脏危险因素组(乙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损害表现及心电图变化。结果:132例患者中9例出现心脏损害表现,占6.82%,其中1例出现猝死,1例为室性期前收缩,有7例患者出现心绞痛,并发生心电图ST-T改变。在发生心绞痛的7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状况,予以转往心内科治疗。2例患者经口服硝酸脂、钙离子拮抗剂,症状控制。2例为一过性,未做处理症状恢复。结论:氟尿嘧啶类药物的心脏毒性虽然发生率低但很严重,对有心脏危险因素者更明显,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其副作用,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心脏危险分类,合理用药,以降低发生心脏损害的发生率。

【关键词】 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恶性肿瘤晚期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1-0158-02

化疗药物存在很多不良反应,如可引起肝肾功、心脏、肺的不同程度的损害等,其中心脏损害可表现为胸痛、心悸、猝死等。化疗药物均对心脏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了探讨氟尿嘧啶类药物对心脏的损害,我们对132例以5-氟尿嘧啶(5-FU)为主化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根据患者化疗前的病史、临症状床表现、生化指标等将胃肠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分为无心脏危险因素组(甲组),96例,有心脏危险因素组(乙组),36例,其中甲组男性58例,女性38例,年龄47~74岁,平均年龄(58.34±11.35)岁;乙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58.53±11.62)岁,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5-FU+醛氢叶酸(CF)的化疗方案。心脏危险因素是指患者化疗前有冠心病心绞痛史、心电图有缺血改变,或是有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合并症,或者是有吸烟、肥胖等[1]。5-FU用法及用量400mg/m2持续静脉点滴5天,CF 200mg/m2,采取静脉注射,每周期为5天,每3周重复一次。观察患者化疗3周期后化疗中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和当时的心电图。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132例患者中有9例出现心脏损害表现,占6.82%,其中甲组出现3例为3.13%,乙组6例为16.67%;甲组中胸痛、心悸、猝死、ST-T改变及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乙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9例发生心脏损害的患者中,1例出现猝死,究其死因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因为患者有心绞痛的病史,1例为室性期前收缩,有7例患者出现心绞痛,并发生心电图ST-T改变。在发生心绞痛的7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状况,予以转往心内科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2例患者经口服硝酸脂、钙离子拮抗剂,症状控制。2例为一过性,未做处理症状恢复。具体见表。

3.讨论

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对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胸痛、心悸、猝死,患者的心电图会出现T波倒置、ST段抬高或者是ST段下移。当出现胸痛、心悸、猝死以及心电图异常时并非全部为氟尿嘧啶类药物毒性对心脏的损害,应排除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各种心肌炎、心内膜炎引起的与心脏损害相似的临床症状。心脏损害可能机制:(1)冠状动脉痉挛:在众多引起心脏损害的发生机制中,冠状动脉痉挛可以通过现代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来诊断。有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痉挛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的特点与可逆性缺血性心脏病相似[2]。有研究证实5-FU可在体外能够激活蛋白激酶C细胞,而引起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在患者使用该类药物治疗时,可以通过现代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能够发现冠状动脉及肱动脉血管痉挛[3]。内皮素也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痉挛的形成,在使用5-FU的肿瘤患者中,特别是发生心脏损害的肿瘤患者中,其体内的内皮素水平异常升高。(2)血栓形成:由于5-FU可引起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的聚集致使脑动脉血栓的形成,这不仅增加了患者脑梗塞的风险,而且还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破坏能力。有研究发现5-FU能够激活培养的牛内皮细胞并且释放出前列环素,而甲氨喋呤则不能[4]。(3)心肌缺氧:5-FU 可能对心肌细胞的代谢进行干扰,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缺氧,其特征与缺血性心脏病类似。

综上所述,氟尿嘧啶类药物的心脏毒性虽然发生率低但很严重,对有心脏危险因素者更明显,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其副作用,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心脏危险分类,合理用药,以降低发生心脏损害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陈剑琼,孙国平.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及研究进展[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4):477-480.

[2] 张越,杨吉利.肿瘤治疗药物的心脏毒性[A].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吉林省中医药学会:,2007:9.

[3] 廖峰,王琳,秦叔逵等.氟尿嘧啶引起的心脏毒性9例报道附文献复习[J].实用肿瘤杂志,2014,29(2):183-185.

[4] 陈国荣.5-氟尿嘧啶的心脏毒性及防治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6):781-783.

论文作者:王娴,赖秋红,何兴端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  ;  ;  ;  ;  ;  ;  ;  

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对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心脏的损害表现及分析论文_王娴,赖秋红,何兴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