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黄兰英

(常熟市中医院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 目的:研究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外伤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各50例,为观察组患者提供危机管理模式,为常规组患者提供传统急诊护理模式,评价两组患者满意率评价、病情控制率、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率较高,(χ2=18.182,P<0.05);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χ2=6.818,P<0.05)。观察组患者病情控制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0例,低于常规组2例(4.00%),(χ2=4.082,P<0.05)。结论:在急诊科应用危机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率与病情控制率,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 危机管理;护理管理;急诊科;风险事件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250-02

急诊科是医院针对重症患者提供集中抢救、治疗、管理的科室,常见收治疾病对象为中毒、心衰、上消化道出血、车祸骨折、急性胰腺炎、其它心脑血管疾病等,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包括起病急、病情可能随时恶化、患者有潜在生命危险。急诊科就诊患者流动性较大,增加科室护理风险,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任务繁重,难度较大[1]。而影响急诊科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包括护理人员护理观念薄弱、缺乏护理相关法律意识、应急能力较弱、患者病情变化较快等。因此如何为急诊科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干预,排除潜在风险因素,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文章选择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患者,分析不同管理模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外伤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各50例,观察组包括男性患者3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在20~77岁,平均为(48.5±8.0)岁,疾病类型:四肢骨折28例、骨盆骨折5例、脊柱损伤6例、锁骨骨折4例、肋骨骨折5例、股骨骨折2例,发病至入院时间在1~6h,平均为(3.5±0.6)h。常规组包括男性患者31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在22~78岁,平均为(50.2±8.2)岁,上述疾病类型分别为26例、4例、7例、4例、6例、3例,发病至入院时间在1~6h,平均为(3.9±0.5)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1)急诊科护士长定期带领护士学习护理风险法律知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知识,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及风险意识,提高护士自我保护及慎独精神,规范临床护理操作及自身护理行为,强化法律意识。(2)科室重视对新进员工进行业务培训,科室实施分级管理制度,护士长定期督查科室护理工作执行情况,抽查护理人员急救技术与三基理论考核成绩,每日晨会及时反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了解科室现存的护理风险,积极预防。(3)查对:护士为患者提供治疗及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循三查八对制度,抢救患者时需重复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及时提醒医师补录,需保留使用过的安瓿瓶,护士应核对医嘱,及时提出疑问,避免机械执行。(4)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断增加危机意识,外伤骨折患者进入科室后,首先全面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病史、目前骨折情况,提出患者现存的潜在风险,为家属重点解释风险可能对疾病预后造成的不良后果,引起患者重视,共同提高危机管理意识。细节危机管理:因骨质后患肢失去知觉,治疗期间易发生烫伤、跌倒等,护士应制作危机警示牌放置在患者床头,及时提醒医护人员及家属;同时护士应增加巡视次数,要求家属24h陪伴患者,避免让其独处。对骨折后主诉局部疼痛感觉的患者,护士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带领患者行创伤被动运动,预防便秘、肺炎及褥疮发生[3]。(5)护士长合理安排科室人员值班制度,合理化分配科室人力资源,保证每个班次的护士能力均衡,根据实际工作量合理排班。护士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工作,确保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内容准确,加强科室护理防范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期间的危机意识,积极预防。(6)护士积极与家属保持沟通,尊重患者及家属知情权,如实告知病情治疗现状,取得家属理解与配合,积极满足患者合理需求。

常规组: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指标包括控制:生命体征平稳、症状大部分消失,病情得到控制,转对应科室进行后续治疗;显效:症状明显好转,无生命危险;有效:体征未出现大幅度波动;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评估两组患者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率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满意率 [n=50,n(%)]

 

3.讨论

随着现代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也逐步提高,急诊科收治对象较为特殊,患者病情随时可能恶化,疾病对急诊科护理人员抢救能力及科室护理质量均提出较高要求,如急诊科护理工作不到位,极可能增加患者住院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引发护患纠纷事件,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不良情绪。因此在急诊科早期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十分重要。

文章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率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发现,在急诊科实施危机管理模式,该模式遵循以人为本服务意识,在急诊科实施分级管理制度,重视为护理人员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培训,各个岗级的护理人员均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通过危机管理,在科室内实施分级护理责任者,明确规定每位护士的职责分工,为患者提供高效服务。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可帮助护士对科室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预见性判断,了解可能发生的后果,并针对性采取相关防范措施,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此外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护士积极与患者保持交流,提高护理措施安全性,改善疾病预后效果[4]。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应用危机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率与病情控制率,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饶泽珍,张军,李梅,等.护患危机预警干预体系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6):103-105.

[2]朱琴,崔秋霞,顾艳荭,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科护理人员锐器伤防范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5):101-103.

[3]周文世.急诊护理风险与危机管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1):2087-2088.

[4]丁玲芳,陈俊国,贾亚平,等.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探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8):1402-1404.

论文作者:黄兰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黄兰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