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转型的历史评价_民族资产阶级论文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商业论文,资本主义论文,评价论文,社会主义改造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党依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实现了用和平赎买的办法,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同时把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胜利。

我国对资本主义的改造道路,是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①私有制是剥削的根源,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用什么办法来改造资本主义所有制呢?马克思认为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用无的没收资本家财产的办法,另一种是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采用哪一种办法,这是由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定的。马克思曾考虑用和平“赎买”的办法,他指出:“假如我们能用赎买的办法,那对于我们是最便宜不过的事情了”。②因为用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改造,可以减少社会震动,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稳定社会秩序。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试图以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对俄国资本主义实行赎买,使资本主义的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列宁指出:“我们所说的‘国家’指的是我们,就是无产阶级,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③。他又指出:“行得通的和唯一合理的政策”,就是“不去试图禁止或封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努力把这一发展引上国家资本主义轨道”④。“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懂得,这就是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容许其存在,我们可以而且应当给予一定的限制的资本主义,因为这种资本主义为广大农民所需要,为必须作买卖来满足农民要求的私人资本主义所需要,必须让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周转能够照常进行,因为这是人民所需要的,少了它人民就不能生活”⑤。但是,列宁的这些设想在苏联没能够实现,其原因是当时俄国的资产阶级以为苏维埃政权是维持不下去的,他们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拒绝了无产阶级的“赎买”政策。不但如此,他们还勾结外国帝国主义的势力对苏维埃政权发动了武装暴乱,最后苏联的无产阶级不得不以剥夺的手段,没收了所有资本家的财产。因此,列宁的和平赎买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

在我国,能否对资产阶级实现和平赎买?党对中国的资产阶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把他们区分为垄断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同时也把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划分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根据这两种经济状况,党确定了对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没收,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行赎买的方法,并且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从而取得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是以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具有的两面性作为条件的。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它们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排挤,因此,他们同帝、官、封有矛盾,从而有要求革命的一面。但是,他们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他们又具有动摇和妥协的一面。然而,在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由于党制定和贯彻执行了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使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代表人物参加了统一战线,他们赞成革命或对革命保持中立,这对革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具有两面性。它们一方面有剥削工人,追求利润,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一面,但在强大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的情况下,他们又有接受共产党领导,拥护宪法,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他们和工人阶级的关系怎样呢?毛泽东同志指出:“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但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⑥根据这种情况,党提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斗争需要的方针和政策,顺利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妥善地解决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个对抗性的矛盾。

利用、限制和改造,是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为什么要利用资本主义的经济?在旧中国,经济是极端落后的,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不可能立即消灭这种经济。我们须利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因素,即利用他们所提供的一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利用他们培养的技术人员和熟练的工人。毛泽东同志指出:“占有大约三百八十万工人店员的私营工商业,是国家的一大财富,在国计民生中有很大的作用。私营工商业不仅对国家提供产品,而且也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可以为国家训练干部”⑦,从而使国家能够有条不紊地改造这些企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因而出现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企业内部资本家剥削工人,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对资本主义经济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

能不能够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特点和历史原因,完全能够迫使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首先,无产阶级建立政治上的绝对优势,是我们引导和迫使资产阶级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极为重要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说明了我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⑧;其次,在经济上,我们已经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其三,我们还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从1953年冬起,国家实行了粮食的统购统销和棉花的统购,使国营商业和合作商业进一步掌握了整个市场,从而割断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联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依靠农民的联盟,取得粮食和工业原料去限制资产阶级,资本家没有原料,国家有原料,他们要原料,就得把工业品拿出来卖给国家,就是搞国家资本主义”⑨。尤其是我国农业合体化以后,广大农村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民族资产阶级实际上已被孤立起来,这就迫使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非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可了。1955年10月毛泽东邀请了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召开座谈会,谈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希望他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前途同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由于党的团结和教育,因此出现了一部份资本家自愿接受改造,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喜局面。但是,也有的资本家是被迫接受改造的、有的是经过斗争才逐步接受的,是在动摇中前进的。正是如此,才出现了“白天敲锣打鼓,晚上抱头痛哭”的现象。有的资本家无可奈何地说,这场改造,就象走进了理发室,理发师用大围布一围,不理发也得理,动一动就要挨刀子。社会主义的改造是抵挡不住的。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使我们有可能对这个阶级的经济进行利用、限制和改造,同时对这个阶级的人进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工作。

怎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党创造性地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的办法,逐步地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

对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国家实行收购产品的办法,这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国家能够加以限制和规定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1949年刚解放时,国家商业部门已经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进行收购商品的工作,但是当时并没有明确地认识到这已经是初级形式的国 家资本主义。

加工订货,这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中级形式。加工,即资本家按一定的规格为国家生产产品,原料由国家供应,付给加工费。订货即国家按一定的价格收购产品。从1950年起已经广泛地实行了这种办法。实行加工订货资本家是高兴的。1950年在全国工商局等会议上,陈云代表中央宣布要扩大加工订货,资本家喜出望外,奔走相告,说产品不愁无销路了。实际上,此时他们已经是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改造,开始走上了社会主义轨道。

加工订货这种办法是从原料供应和商品销售两个方面来严格限制私营工业的。它的基本点,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与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企业外部进行联合。在这里,社会主义的经济成份基本上掌握了资本主义商业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并通过合同和工人的监督,把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从而不同程度地限制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并限制资本家的利润和对工人的剥削。通过加工订货,国营经济不断地扩大对于原料和成品的控制,逐步地切断了资本主义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联系,逐步地割裂了资本主义的体系,迫使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进一步依靠国营经济。

但是,在加工订货的情况下,企业的所有权、支配权和管理权仍然掌握在资本主义手中,其生产经营仍然按照资本主义的方法去进行。因此,公私矛盾,劳资矛盾和其他矛盾仍然得不到解决,严重地阻碍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把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由加工订货推向更高级的形式。

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这种形式在解放初期已经出现,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这种形式得到了逐步的发展并日益显示出了它的积极作用。在公私合营中,首先出现的是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然后再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在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中,产生了新的矛盾,即加工订货的任务,主要交给公私合营的企业,未合营的企业得不到生产任务,因而机器不能开动,工资发不出去,有的地方出现了工人带着资本家到当地政府去请愿,要求分给加工任务。这样,合营企业与未合营企业之间的矛盾相当紧张。党和国家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采取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方式。

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有利于贯彻国家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方针,对整个行业的生产进行直接的计划,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就是说,合营后由国家的专业公司加以通盘筹划、改组和安排,而资本家则交出企业的所有权,他们仅在一定期间内领取定息。1956年初,全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年底,全国合营的私营工业达99%,私营商业达82%,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在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中,资本家除领取按国家规定的定息之外,他们已失去了对企业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全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企业的领导权和经营权都掌握在国家手中。由此可见,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

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因而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就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场改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和平赎买。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赎买的办法允许资本家取得一定的利润,它占企业利润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余部分用以交纳所得税和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以及职工的福利费,故称“四马分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赎买则采取定息制度,即按企业公私合营时核定的私股股额,从1956年起的10年中,每年给予资本家以固定息率的息金,由此可见,“赎买”不是国家拿出一笔钱给资本家作赎金,而是允许资本家从他所经营的企业中获得一部分利润。对于资本家本人,则是量才使用,继续安排他们的工作,并且还保留了他们原有较高的薪金,对退休的资本家在生活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

第二,保持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我们并没有剥夺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他们仍然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经过长期的改造,他们已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已转变了世界观。现在,有许多人已经成为国家的工作人员,担当着一定的领导职务。

第三,逐步过渡。在赎买过程中,创造了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逐步过渡形式,即由国家商业部门收购私营工业品,对私营工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实行经销代销,实行公私合营。在改造中,我们不是突然地而是逐步地改变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使被改造者能够逐步适应新的经济制度。所以,在这场改造中,没有出现社会动荡和生产遭到破坏的现象。

第四,两个改造同时进行。就是说,把改造企业和改造人结合起来。消灭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⑩毛泽东同志也指出:“资产阶级要消灭掉,不是讲把人灭掉,而是把这个阶级灭掉,人在改造”。(11)怎样改造呢?对于被改造者来说:“他们应当在企业内同职工一起劳动,把企业作为自我改造的基地”(12)。对于改造者来说,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开展讲演会,座谈会,开办学习班,组织资产阶级和他们的家属进行学习”(13)。我们改造资产阶级分子的目的,是为了最后消灭这个阶级。但这种消灭,不是进行肉体上的消灭,而是对这个阶级的人们进行团结,教育,改造他们的世界观,把他们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一句话,就是改造个人、消灭阶级。经过几十年的改造,资产阶级分子已经完成了由剥削者向劳动者的转变。

由于党的政策正确,因此,在这场大规模的极其深刻的社会主义变革中,我们不仅避免了生产力的下降,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力量,1949年至1956年的七年中,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增加了将近一倍,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增加了2.3倍、1956年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上升为67.5%,公私合营工业占32.5%。实践证明,党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其做法也是完全成功的,因而在很少社会震动的情况下,成功地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胜利地完成了和平改革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使命,这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胜利。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共成绩是伟大的,经验是成功的。但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这是值得总结的历史教训。

第一,对完成改造的速度过急过快。原定的改造时间为10-15年,而事实上大大提前完成改造的历史任务。步子太快、工作太仓促,特别是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来势甚猛。这样,许多部门和地方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很不足,组织指导工作没有跟上,如能分期分批逐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具体政策上就可能避免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从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过分强调集中统一。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在经济改组时盲目合并的过多。小厂并大厂虽然在管理上有利于集中管理,但过于集中,形成了产品单调,失去了名牌产品的特色。在商业方面,由于合并过多,造成了门市部和零售点太少,不方便消费者。

第三,党和国家改造手工业和小商小贩的原则是逐步引导他们走合作化道路。但在合营高潮中,把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及其他劳动者进行盲目合并到公私合营企业中,把他们一律称为私方人员,按资本主义工商者对待,挫伤了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第四,对相当大部分资本家的使用和处理不当。对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一些有益经验和技术方面的人员,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使他们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此外,还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首先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党产生了急于求成的思想,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着宁快勿慢的错误思想。其次,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因此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的思想倾向。

但是,这些问题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绩相比较,它毕竟是第二位的。现在,有些人由于当前私营经济的存在而否认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极端错误的。没有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没有中国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

注释:

①《马恩选集》第1卷265页。

②《马恩选集》第4卷314-315页。

③⑤《列宁全集》第33卷244、245页。

④《列宁全集》第32卷335页。

⑥⑦⑨《毛泽东选集》第5卷365、99、197-198、487、383页。

⑧《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66页。《列宁选集》第4卷11页。《党的八大文献》第23-24页。

标签:;  ;  ;  ;  ;  ;  ;  ;  ;  ;  ;  ;  ;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转型的历史评价_民族资产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