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的盛大仪式--中国昆剧新剧目概述_艺术论文

昆曲艺术的盛大仪式--中国昆剧新剧目概述_艺术论文

昆曲艺术的盛典——’96全国昆曲新剧目观摩演出纵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昆曲论文,剧目论文,盛典论文,演出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6全国昆曲新剧目观摩演出日前落幕。全国六个昆曲院团高水平、高品位的演出,给首都戏曲界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次观摩演出,大体上涵盖了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昆曲表演人才,其中既有蔡瑶铣、石小梅、岳美缇等40岁到50多岁的昆曲名家,又有杨凤一、史红梅、罗艳、倪泓等中青年尖子演员。三个年龄段演员的培养和成长,反映了建国后昆曲艺术教学的巨大成就和复兴昆曲艺术的战略考虑。这种阶梯式演员的成长,既保证了昆曲事业后继有人,也为昆曲艺坛各行当艺术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提供了雄厚的实力。总之,演员阵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这是昆曲艺术事业兴旺发展的重要标志。

争取和扩大青年观众层,是关系到昆曲的命运和未来的关键。由此次演出看,六个院团在继承传统戏曲美学的基础上,突破旧的艺术观念,吸收新的创作思维,注重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并在走向青年心灵这方面取得了共识。《桃花扇》、《西厢记》和一些优秀折子戏的演出,为观众提供了优美的艺术享受。《绣襦记》、《雾失楼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白蛇传》的演出最火,剧场效果最为热烈。《司马相如》、《少年游》和《偶人记》,除了艺术的完整性和风格的独特性外,在更新观念、艺术革新方面,也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它们的成功演出,集中显示了戏曲之母——昆曲仍然保持强大、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其他戏曲剧种难以替代的艺术魅力。

这次观摩演出的成就是巨大的,反应是热烈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但在评论方面也出现一些非议,甚至否定的意见。

有些人认为,司马相如同卓文君的结合,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这已成为千古佳话。剧本写司马相如“纳小妾、失大节”,是对他人格的糟踏。另有人认为,周邦彦是北宋末年著名词人,但在他同宋徽宗、李师师的三角恋爱“争夺战”中,竟屈服于徽宗的淫威,看着很不舒服。总之,两个剧本的主题思想是模糊的,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我认为,剧作家可以只写司马相如、周邦彦一生中最有光辉的生活,就像《雾失楼台》中的秦少游,以其匡扶社稷的“九死不悔”的精神,获得了观众的敬重与同情。但在戏剧创作上这不是唯一的反映方式。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一般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与追求。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们的政治生涯,常随政权的变迁而沉浮,甚至影响到家庭生活、爱情生活乃至个人心灵;残酷的政治斗争和艰难的人生磨砺,常造成他们在思想性格上的双重性。这在外国也是如此,恩格斯既肯定了歌德的伟大成就,也指出他的市民意识的卑微。席勒、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也都有双重性。过去的历史剧创作,主要强调了对人物的道德评价。不少剧作家塑造了许多为国为民、具有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的人物形象,用以教育和激励观众。这种长期的审美体验、欣赏习惯,养成观众在审美心理上乐于接受“高台教化”,并形成了审美定势。但艺术创作除了思想教育、陶冶情操外,还有认识历史、认识社会的巨大功能。新时期以来历史剧的审美趋势,已逐渐向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并重的方向转移,甚至还出现了人文意识对历史人物的审美观照。

剧作家郭启宏和齐致翔、张之雄,正是运用这种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思维,分别创作了《司马相如》和《少年游》,对主人公作出较全面的历史评价,期望同观众一起寻觅主人公形成双重性格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因素。《司马相如》的导演卢昂在解释他的导演构思时说,他要在展露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灵魂的过程中给予观众以某种有益的具有哲理意义的启示。同样,《少年游》的导演杨小青通过舞台实践,探索了主人公周邦彦实现人生价值的曲折性和局限性。

作为一个寓言剧,《偶人记》有着在戏曲舞台上不常见的奇异、独特的艺术风格。剧中没有观众熟悉的或令人景仰的历史人物。剧作家陈健秋抛弃了过去人们常用的那种对观众进行耳提面命的创作思维方式,他只想描写一个离奇、荒诞的故事,通过仙姑紫霞和被她用法术点活的木偶人的爱情纠葛,给予观众一点人生哲理的启示。导演曹其敬在二度创作构思中,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剧作家的创作意图。

人们认为,这是新时期以来昆曲艺术队伍的一次检阅,是昆曲艺术继承与发展的一次展览。我曾观摩了1963年在苏州举行的南昆六个剧团的交流演出,两相比较,更能感受到昆曲艺术的惊人发展。这次观摩演出,除了一出现代戏之外,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经整理改编的古典名著、传统剧目与新编历史剧、寓言剧相映生辉。前者是昆曲之所长,也是继承、发展昆曲艺术的基础,后者则为开拓昆曲的表现领域,提供了宽广的道路和有益的经验。

标签:;  ;  ;  ;  ;  

昆曲艺术的盛大仪式--中国昆剧新剧目概述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