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家庭教育论文

青年社会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家庭教育论文

青少年社会化的挑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08)01-0070-03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p83)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是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必要环节,也是社会得以世代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从个人角度来说,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从社会角度来说,社会化是人类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青少年时期社会化的典型特征在于其过渡性。青少年时期,一方面是个体生理上的一个过渡期,个体生理上逐步趋于成熟,开始出现青春期性特征;另一方面,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过渡期、飞跃期,个体的自我意识得以发展,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向何处去”等重大的人生问题。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不仅是个体发育和发展最宝贵的时期,也是人生一个大的转折点,是人生的“暴风骤雨期”、“危险期”。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又有着基础性的地位,是其他社会化阶段的奠基石。良好的青少年社会化有助于青少年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形成;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助于青少年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挑战

(一)社会转型期的挑战。

转型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它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既不是完整的传统社会,也不是完全的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质的意义上的社会整体嬗变,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和传统权威的瓦解两个方面。

首先,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社会的运行发展过程中,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具有同一性,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变项,相对于原有的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这些新的变项是一种“反常”因素,无法纳入已有的诠释和整合体系中。当这种“反常”因素不断集聚、壮大,并从中孕育产生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时,传统的规范和价值体系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危机甚至瓦解之中。而这时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又没有形成,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格局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元化自然也就意味着模糊性、不确定性,这对尚未成熟、缺乏理性分析和选择能力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在依据社会规范指导自己行为时就容易陷入困境。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转型时期青少年的社会化不仅容易出现角色冲突,而且更难以实现自我认同。

其次,传统权威的瓦解。一种社会的发展都存在和需要社会权威,社会权威具有领导、示范、导引、规范、凝聚、激励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动员和配置社会资源以达到社会运行的目标和秩序的功能。而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产生了新的因素和新的发展要求,而传统的权威固守于传统的关系、规范和秩序,这必然与这种新的因素及其发展要求产生冲突。因此,对传统权威的怀疑、诘难、挑战、批判、反叛就成为转型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权威的瓦解直接导致了控制力量的弱化,父辈的权威瓦解的同时,法律的控制力也要削弱。由此,传统权威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和行为约束力大大降低,也使之很难转化为青少年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二)信息社会的挑战。

已有研究表明,网络的工具特性、媒体特性和虚拟世界特性改变了青少年社会化的传统外部环境的性质,加剧了社会化外因条件的复杂性,使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技能掌握、楷模学习、文化传承、价值观确立、社会互动、人格塑造、角色扮演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2](p117-122)

1.网络的工具特性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作为一种先进工具,具有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为青少年的学习提供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青少年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设置了障碍。首先,网络的容量大、速度快造成了信息过度泛滥,降低了青少年的学习效率。其次,网络所表征的工具理性抑制青少年价值理性的发展,削弱他们的人文精神,他们原有的关于传统的、艺术的、伦理的意识可能会被进一步的消解,造成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片面社会化。此外,网络的格式化思维模式还会阻碍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和现实生活中思考力的发展。

2.网络的媒体特性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具有公开性、不可控制性,它突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限制,使以往所强调的“正面宣传”“突出主旋律”的传播原则受到挑战。这样,一方面使得青少年过早地了解了成人社会的内容,从而在社会化过程中趋于早熟;另一方面,网络的公开性还导致了网络信息垃圾难以控制地泛滥,如暴力、色情信息等。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发展是不利的。

同时,父母师长作为社会化主要执行者的地位受到挑战。当网络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时,网络便成为他们获取外部信息和接受教化的重要场所。这加剧父母师长与青少年之间认识上的差异和价值标准的冲突,导致青少年接受父母师长教化的意愿下降,父母师长作为青少年社会化执行者的地位也将趋于下降。

3.网络的虚拟特性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首先,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圆了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无法企及的梦想,为人提供变换角色的机会,但这个虚拟世界很容易使意志薄弱者发生心理障碍。青少年心理发展不成熟,意志较弱,容易受网络的引诱而沉湎于其中,诱发“网络心理障碍症”。网络的虚拟性还容易造成青少年社会互动的障碍。其次,网络社会的无规范性和匿名性不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在现实社会中,社会规范(风俗、习惯、法律、规章等)对人们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这有助于青少年把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人格要素。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上网者凭个人的道德自律行事,现实社会的规范无法对网络互动进行约束,这容易削弱青少年上网者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影响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培养。再次,由于网络虚拟互动与现实社会互动在感知方式和情感要求上存在差异,当这两种互动方式同时作用于青少年身上时,就会使一个人产生双重人格。这两种人格很难在一个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身上统一起来,容易引发角色混淆,干扰青少年的角色学习。

(三)家庭变迁的挑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化环境。然而,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从来就不能与社会脱离关系。中国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巨大变革,剧烈地冲击着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使家庭结构出现异化与失衡、家庭关系承受压力与紧张、家庭教育面临失范与挑战。而家庭的这些变迁又势必会导致部分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失管、失误、失控与失常,给青少年社会化带来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1.家庭结构多样化。

(1)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带来家庭规模缩小,加上现代家庭功能趋向简化,关系趋向平权,家庭氛围的民主、亲情、和谐、满足度增加,为子女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与此同时,核心家庭的封闭性、分散性、缺乏互动性等,不利于青少年情感的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易形成自私、任性、放肆、好夸口的品性。

(2)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增多。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到2005年,我国已累计出生9000万独生子女,[3](p5-10)这说明独生子女家庭正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流。随着家庭的核心化、小型化,独生子女的比重还将上升,由此带来的独生子女的教育、家庭及社会负担和婚姻问题也正越来越引起家长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3)离异家庭和变异家庭增多。目前我国正经历着解放以来的第三次离婚高潮,同时,由于经商热、出国热、民工潮以及离婚率增高等原因,核心家庭中的“空巢家庭”比例上升,为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利因素。

(4)双职工家庭增多。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和妇女地位的提高,使得双职工家庭成为家庭的主流。在双职工家庭中,家长与子女的接触相对减少,许多家长与子女关系出现松散状态,从而又使家庭教育产生了新问题,如迁就和溺爱孩子,硬性干涉较多,或对子女放任自流。

2.家庭关系疏离化。

从夫妻关系看,夫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的教育方式及效果。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职业竞争激烈、工作节奏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显著增大,投入家庭生活的时间和精力日渐减少。同时,职业流动的递增、终身教育的普及和资源的重新配置,使一些夫妻的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发生明显的分化,双方的价值目标、兴趣爱好、婚姻需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一致甚至难以协调适应,夫妻关系出现紧张或破裂。这不仅使子女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而且容易使他们的社会化产生偏离。

从亲子关系看,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亲子互动成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与他人交往的唯一方式。而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很多父母没时间照料孩子,亲子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更缺少相互的理解,这对孩子的情感培育是非常不利的。此外,由于离婚率的升高,大多数离异夫妻最后都要选择再婚和重组家庭,而重组家庭中继父或继母与子女的关系往往比较敏感、难以处理和协调。

3.家庭教育责任转移。

家庭教育的责任转移,指的是家长把本应由家庭承担的教育子女的责任转移到学校和教师身上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针对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家庭而言。家庭教育的责任转移引发了教师社会责任的功能性扩展、发生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各类问题增多、家庭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过于依赖进而造成教育责任严重失衡等方面的问题。因“问题”而带来的负面效应不仅有碍教育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危及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及民族的兴衰与命运,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与思考。[4](p31-33)

二、青少年社会化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青少年社会化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诸多挑战。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是父母的责任,也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家庭、学校与社会要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应对各个方面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挑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有利于青少年社会化的社会文化环境。

青少年的社会化绝不仅仅是青少年自己的事,社会必须给予青少年足够的重视和帮助,政府必须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要加大力度,提倡健康向上的精神和道德,对可能有损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传播方式和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形成有利于青少年社会化的社会文化环境。要帮助青少年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感、使命感,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要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活动,用高格调的精神产品提高青少年的境界,陶冶青少年的情操。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积极性、创造性,广泛开展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技活动。要利用各种文化设施,传播文化知识,普及现代文明,用高格调、高品位的精神食粮滋养青少年的心灵。

(二)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它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作用和功能是其他社会化机构无法替代的。家庭中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因此要重视家庭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作用,采取各种措施协助父母提升自己的能力,增进亲子的交流,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

要充分发挥家庭特别是父母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作用,首先要加强父母教育,提高父母的素质。所谓父母教育,是指社会或学校对父母、准父母等成人所实施的教育。[5](p53)也就是说,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前,父母自身要先学习,先提高。父母教育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通过父母教育,提高父母素质,可以改善父母的教育观念和具体的教育方法与技巧,改变父母的具体教育手段落后于青少年成长的现状,使父母能够有能力提前预防青少年成长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其次要以平等的方式教育青少年。青少年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自我观念开始形成,他们强烈要求他人尊重自己,要求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如果父母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命令的口吻同青少年打交道,势必会引起青少年的反感,造成逆反心理,反而达不到教育青少年的目的。因此,父母要尊重他们,要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

(三)强化家校合作,构筑家校联合防线。

有人称学校与家庭在青少年的教育和发展中的作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力量,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对青少年的学业和身心发展不利。

家校合作是融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确保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肩负着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应该在家校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学校应该对家校合作进行专门的组织和管理,对家长和学生参与家校合作进行很好的引导。这不仅有利于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社会化,也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

家校合作需要家长与教师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和评估工作。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在家校合作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家校合作互动中的一员。

4.实施综合教育,提高青少年自我发展的能力。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要确立自身的主导作用,发展自己的选择能力和自律精神;要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和自律精神;要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青少年的成长,既取决于社会环境,也取决于青少年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取决于青少年自我教育的能力。无论思想教育还是知识传授,都需要青少年接受并内化,任何强制性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我们的教育者要从每个青少年的个性差异出发,充分认识到青少年的潜能,通过多种途径,让他们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最终实现青少年的自我发展,达到提高认识、丰富思想、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完善品格、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同时,要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教育。素质教育不仅要青少年学生“学会知识”“学会生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

标签:;  ;  ;  ;  ;  

青年社会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