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研究论文_高国举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研究论文_高国举

(甘肃省景泰县人民医院 甘肃白银 730400)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8年—2018年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及分析。结果: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胃气虚以及脾胃湿热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证候类型;辩证的证素主要分为病位及病性两大因素,病位以胃为主,病性以气滞为主。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以气滞、阳虚、阴虚为主要病机特点。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慢性浅表性胃炎;辩证用药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053-02

慢性浅表性胃炎即为胃慢黏膜呈性浅表性炎症的一种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属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部上方疼痛,并时常伴有恶心、呕吐、泛酸等症状[2-3]。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包括胆汁反流、过度酗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4-5]。本文主要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以及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于中医药疗法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辨证用药规律以及主要症候等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究。相关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中医药”、“慢性浅表性胃炎”、“辩证”、“用药规律”等为搜索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范围包括2008年—2018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重庆维普(VIP)、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所收入的全部文献。

1.2 文献标准

1.2.1纳入标准 所有纳入的文献均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辩证用药规律研究、证候研究等相关内容的临床相关研究文献。

1.2.2排除标准 (1)排除内容雷同的文献、(2)排除个案分析、个案报道、综述等文献。(3)排除无辩证及用药记录的文献。

1.3 统计内容

通过对中医药疗法以及中西医药结合疗法内容的相关文献中证型、证素以及用药进行统计并将药物进行分类。并通过频数分析的方法对药物的使用次数及种类进行计算[6-7]。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在检索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90篇。其中文献内容关于中医辨证分型的共84篇,文献内容关于中医专方及基本方论治的共106篇。

2.2 在中医证型中出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频次

在中医证型中出现的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频次最多的为肝胃气滞,频次为42次,频率为21.6%,其他证型分别为:胃阴不足,29次,14.8%;脾胃虚寒,23次,12.2%;脾胃气虚,22次,11.6%;脾胃湿热,21次,10.6%;胃热内蕴,5次,2.6%;肝郁脾虚,5次,2.6%;气滞血瘀,4次,2.1%。以上所有证型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最常见证型。

2.3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证素分布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证素可分为病位及病性两大因素。其中,病位因素共4个,分别为胃(152次,53.0%)、脾(82次,29.1%)、肝(49次,18.0%)、胆(3次,1.1%);病性因素共9个,分别为气滞,62次,21.2%;阳虚,53次,18.5%;阴虚,53次,18.5%;热,40次,14.0%;湿,30次,11.4%;寒,25次,9.5%;淤血,19次,6.8%;气虚,6次,2.2%;痰浊,2次,0.6%。由此可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病机特点以胃部为主要病位,气滞、阳虚、阴虚为主要病性。

2.4 常见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型中的临床症状

肝胃气滞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次与频率主要分为:胃脘胀痛26次,10.2%;嗳气频作22次,8.4%;舌苔过薄或过少及脉弦均为20次,7.5%;舌苔过白、胸胁窜痛、泛酸均为17次,6.3%;情绪易怒10次,4.0%;胸闷不适、缺乏食欲、口苦、呃逆均5次,2.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胃阴不足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次与频率主要分为:口干舌燥、胃脘胀痛均为20次,11.2%;舌苔过红、脉细均为19次,10.2%;舌苔过少或无舌苔17次,9.1%;缺乏食欲、大便干燥均有16次,8.6%;脉弦、心烦意乱、裂纹舌均有5次,2.3%。

脾胃虚寒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次与频率主要分为:喜按、喜温、胃脘胀痛均为18次,9.4%;脉细、舌质淡、大便溏薄均为17次,8.6%;舌苔过薄或过白、神疲乏力均为15次,7.4%;纳差、四肢不温、得食痛减均为10次,5.2%;泛吐清水、齿痕舌、胖大舌、畏食生冷均为6次,3.1%。

脾胃气虚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次与频率主要分为:胃脘胀痛、神疲乏力、舌苔过白、舌质淡、缺乏食欲均为10次,9.8%;脉沉细、食则胀满均为8次,7.4%;喜按6次,5.3%。

脾胃湿热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次与频率主要分为:胃脘胀痛、舌质红、舌苔黄腻均为14次,9.7%;缺乏食欲、渴不欲饮均为8次,5.6%;大便黏滞及便秘均为7次,4.9%;口臭、口苦、食后加重、痞闷、恶心、呕吐均为6次,4.2%;小便量少且深黄5次,3.6%。

2.5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治疗肝胃气滞药物的使用频次及频率:柴胡25次,8.5%;白芍24次,8.9%;枳壳21次,7.0%;甘草21次,6.9%;香附17次,6.2%;陈皮16次,5.5%;川芎、延胡索、佛手同为13次,4.6%;川楝子12次,4.0%;郁金11次,3.8%;厚朴5次,1.5%。

治疗胃阴不足药物的使用频次及频率:沙参、麦冬均为18次,9.4%;石斛15次,7.8%;生地、甘草、玉竹同为12次,6.2%;白芍11次,5.5%;乌梅7次,3.8%;天花粉、太子参、山楂均4次,2.1%。

治疗脾胃虚寒药物的使用频次及频率:党参、白术、甘草均8次,7.5%;黄芪、茯苓、陈皮均7次,6.5%;砂仁6次,5.6%;干姜5次,4.7%;半夏、桂枝、白芍均4次,3.7%;山药、木香均3次,2.8%。

治疗脾胃气虚药物的使用频次及频率:白术12次,7.1%;黄芪、干姜均10次,5.9%;甘草9次,5.3%;陈皮、木香、茯苓、白芍均8次,4.7%;半夏7次,3.9%;党参、砂仁、人参均6次,3.5%。

治疗脾胃湿热药物使用频次及频率:黄连11次,7.0%;半夏10次,6.3%;黄芩9次,5.7%;陈皮7次,4.4%;甘草6次,3.8%;蒲公英、茯苓、茵陈、栀子均5次,3.1%;竹茹4次,2.5%。

3.讨论

在观察所有纳入的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相关文献内容中可以发现,即使不同文献中的方药组成不同,但仍然可以从所有文献总结出相关的辨证规律[8]。在本文上述的观察总结中可知,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胃气虚、脾胃湿热等是属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的证候类型,其中,又以肝胃气滞最为常见,在治疗中通常以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证候类型作为根据来进行针对性治疗。在治疗肝胃气滞的方法中,通常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达到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效果;在治疗胃阴不足的方法中,通过使用益胃汤加减以养阴清热、益胃生津;在治疗脾胃虚寒的方法中,以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温中健脾、益气和胃的效果;在治疗脾胃气虚的方法中,以指导患者服用香砂六君子汤进行治疗,益气健脾,和胃助运;在治疗脾胃湿热的方法中,以清利湿热、理气和胃为治疗法则,主要以服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

从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证素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病机特点以胃部为主要病位,气滞、阳虚、阴虚为主要病性。由于中医证候具有较高的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在对其进行探究分析中需使用到多种数理统计的方法[9],因此如何有效的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并使用是分析中医症状之间以及症状与证候之间复杂联系的关键[10]。因此只有科学性较强的研究结论才能更符合临床上的实际情况,从而为理论提供更具有说服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孟红艳,马宏博,张光波,等.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84-86.

[2]刘艳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6):653-653.

[3]张兴桥,封丽华,宋立明,等.因时制宜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J].环球中医药,2017,11):1272-1274.

[4]刘启泉,李博林,王天家,等.基于浊毒类证分型论治慢性胃炎[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3):104-106.

[5]罗琰.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采用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的临床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1):4434-4435.

[6]武剑,张立仁.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6):26-27.

[7]刘海涛,施家希,罗丹,等.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用药规律文献研究[J].中医杂志,2016,57,16):1421-1425.

[8]徐双,张艳.186例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回顾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7-8.

[9]孙熙爱.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145-146.

[10]贺梅娟,陈宇征,杨晋翔,等.基于关联规则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用药规律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7,10,4):406-410.

论文作者:高国举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9

标签:;  ;  ;  ;  ;  ;  ;  ;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研究论文_高国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