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氨基-1H-1,2,4-叁唑的合成与生产

3-氨基-1H-1,2,4-叁唑的合成与生产

张远晴, 刘映雪[1]2003年在《踵武前贤 继往开来——访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院长郑晓华》文中研究指明郑晓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入选学者,全国青联委员,曾任中国首届“兰亭奖·教育奖”评委、北京市教委高校招生委员会艺术考试评委等职,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早年学画,后专攻书法,兼及中西艺术史论。主要着作有:《艺术概论》(欧阳中石教授主编)、《古典书学浅探》、《翰逸神飞

梁培先[2]2003年在《愧言传统》文中提出当代书坛越来越像是武侠小说中描写的武林了。无论是霍家拳、赵家枪、逍遥派、精武门,还是孔夫子的门徒,张天师的弟子,太白金星的后人,莫不自封为传统的嫡派子孙,拉祖宗以自重。先是大而化之、神而圣之,后是借此占山为王,招摇撞骗。更多的时候则互不服气,以至大打出手、党同伐异,闹得整个书坛人头狗脑四散横飞,好似一幅绝妙的江湖野战图。只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写书法的原不似追认武林嫡派一般,可以搞个华山论剑之类的武林大会,打打杀杀一决雌

一舟[3]2003年在《简讯》文中研究表明《仰望星光——崔勇波书画评论文集》出版军旅青年书家崔勇波的书画评论专着《仰望星光》近日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收录崔勇波近年来撰写发表的各类文本一百六十余篇,二十八万字。该书共分个案研究、人物专访、书评画论、砚池随笔、翰墨因缘五部分,沈鹏先生作序。其中既有对沈鹏、刘炳森、李铎、张道兴、刘大为、杨立舟、冯远等名家,又有对何家英、田黎明、唐勇力、李翔等中青年书画家

郝继文[4]2003年在《莫缘枝节弃大材——第八届国展应对书法作品中的错字有正确态度》文中研究表明书法作品的错字问题似乎成了新时期有书赛书展以来的古老问题,大展过后,每有人古道热肠,为大家讲解常识,辩明讹误,仿佛潮水过后冲涮出一些痕迹,有了惊喜的发现。《中国书法》今年第五期又刊登了黄舜生、许可久两先生为兰亭奖获奖作者纠错的文章。我看了一下,这两位所挑的毛病都站得住脚,不属于寻岔找事,尤其给管峻的那条小楷,作品集中那么小的字真亏他看得出,始信天下认真严肃的人实在很多,令人佩服。但是请注意,照理按照国展所宣称的惯例,错字问题属于硬伤,应该不客气地拿下的(哪

沈必晟[5]2003年在《关于隶书中波状笔画出现的猜想——对邱振中《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的补充》文中提出小引隶书的典型用笔当属波状笔画——横画。平时我们所说的“蚕头雁尾”、“隼尾”等都是对这一笔画的形容。隶书当然是一个通称,~①从秦小篆如《秦律十八种》、《秦语书》或六国诸篆如《效律》、《秦律杂抄》等起始到具有典型用笔及形态的东汉隶书出现,则所谓的隶书波状笔画并不是在在皆有。这里谈到的波状笔画主要是指东汉隶书成熟之后的典型用笔。这是一种较为规范的笔法,它在完善了起、收笔的各种技巧的同时,更为丰富和发展了早期隶书

仇宏斌[6]2003年在《谈苏轼《黄州寒食帖》临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生于北宋仁宗景佑叁年(一〇叁六),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享年六十六岁。苏轼一生多才多艺,工诗、词、书、画,才思敏捷,智力过人,雄视百代。《黄州寒食帖》是苏轼传世的佳作之一,明董其昌将此帖定为苏字第一,赞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叁十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帖》书诗二首,共十七行,计一百二十九字,是苏轼被贩黄州

刘小晴[7]2003年在《谈谈发笔、运笔和收笔》文中研究指明“积其点画,乃成其字”,其实所有的点画在运笔的过程中都包括了发笔、中间走笔和收笔这叁个部分,是我们研究用笔的重要关键所谓“用笔”实际上包括叁个方面:一是研究执笔和运腕的方法,心能御手,手能御笔,则法在其中矣;二是研究点画的形态及其变化的方法。其实书法艺术最大的特点是点画的形态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这些变化又必须受到理法的制约,必须控制在“度”的范围内,必须遵遁“对比统一”“寓多样于统一”等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必须在笔势的管束下进行组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变化应该是有节奏的,合乎情理的,不逾越规矩的,顺其自然的,笔调统一的变化即使是楷书中的永

萧高洪[8]2003年在《饮月斋砚赏(续二)》文中认为宋绿端石砚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端溪砚石的开采在宋代大大推进了一步,不仅坑口在增加,而且石品种类除了紫石之外,还新添了绿石,本篇所介绍的就是一块宋代的绿端砚。砚的造型为长方形平板式,长十五点六厘米、宽八厘米、高一点七厘米。砚堂宽广,由尾向前微倾,砚池深削,与砚堂相通,可承载由砚堂顺流而下的墨汁;砚缘用单刀勒边,可见行刀之走势。砚额着意留有较大块面进行图案装饰,正中刻有一椭圆形下凹水池,池中有水,水波依稀可见,水池中间浮雕有一尾游鱼,十

羊晓君[9]2003年在《来稿点评》文中认为作品:篆书对联作者:陶秋阳(河南)点评:此篆书行笔从容不迫,毫无懈怠之处。如笔画的起止再严谨一点,少数字和整体布局再讲究一些就好了,篆书也应关注线条的内部变化和质感,避免单调和刻板,两行落款的对称和款字略弱一点均影响了整幅作品的质量。建议在点画的精致上多下功夫,增加其生动活泼和险峻之感并使其相辅相成。作品:《汪道昆望九华诗》隶书作者:陈庆安(安徽)

张锡庚[10]2003年在《桂雍的“左桨”——桂雍的书法艺术》文中提出桂雍在书法上至少荡起了双桨,如果说把桂雍的理论研究理解成“右桨”的话,那么,他的书法创作则是其“左桨”。我们在欣赏桂雍的作品时,可以看出他的用笔技巧非常成熟,既深深地扎根在传统之中,更表现了一种创新的精神。初学者或者学过一段时间的人,往往会把握不住笔的最顶端,或者忽略笔端变化的作用,所以用笔的技巧就愈加显得重要了,当然我们也不能因

参考文献:

[1]. 踵武前贤 继往开来——访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院长郑晓华[J]. 张远晴, 刘映雪. 书法. 2003

[2]. 愧言传统[J]. 梁培先. 书法. 2003

[3]. 简讯[J]. 一舟. 书法. 2003

[4]. 莫缘枝节弃大材——第八届国展应对书法作品中的错字有正确态度[J]. 郝继文. 书法. 2003

[5]. 关于隶书中波状笔画出现的猜想——对邱振中《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的补充[J]. 沈必晟. 书法. 2003

[6]. 谈苏轼《黄州寒食帖》临习[J]. 仇宏斌. 书法. 2003

[7]. 谈谈发笔、运笔和收笔[J]. 刘小晴. 书法. 2003

[8]. 饮月斋砚赏(续二)[J]. 萧高洪. 书法. 2003

[9]. 来稿点评[J]. 羊晓君. 书法. 2003

[10]. 桂雍的“左桨”——桂雍的书法艺术[J]. 张锡庚. 书法. 2003

标签:;  ;  ;  ;  ;  ;  ;  ;  

3-氨基-1H-1,2,4-叁唑的合成与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