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分析论文_刘昌禄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分析论文_刘昌禄

刘昌禄

贵州省纳雍县人民医院 贵州纳雍县 553300

【摘 要】目的:探讨CT检查手段应用于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临床诊断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入住本院接受治疗的52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给予其科学的CT检查,开展科学的临床诊断分析,分析患儿的CT 表现,讨论患儿的发病原因,观察患儿临床表现,并对其进行鉴别诊断。结果:所有患儿在具体CT表现上均存在很大差异,患儿发病1小时至3天内所取得的出血灶检出率处于80%至100%范围内。结论:针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采用CT检查方法能够发挥良好的临床诊断作用,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的临床诊断依据,制定完善的临床治疗方案,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CT检查;临床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新生儿颅内出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发病较急,病情恶化快,它是新生儿早死亡或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能及时治疗,将有助于降低死亡率或减少后遗症,临床上必须要高度重视对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往此病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腰穿脑脊液检查。近年来,CT检查手段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十分有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断,以便根据科学的诊断结果制定科学的临床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给予新生儿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本次研究通过选择近年来本院收治的52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给予其科学的CT检查,开展科学的临床诊断分析,现将详细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近年来本院收治的52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52例患儿中男性患儿32例,其余20例属于女性患儿,患儿出生时间均处于1小时至28天范围内,患儿接受检查时的平均年龄为3.8天,患儿接受检查的次数均在1次到3次范围内。52例新生儿中27例属于自然分娩出生,其余25例通过助产出生。52例新生儿中4例患儿不存在窒息现象,16例患儿存在轻度窒息,18例患儿属于中度窒息,其余14例新生儿则存在重度窒息问题。52例患儿在具体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溢乳、嗜睡、烦躁不安、惊厥、原始反射异常等临床症状。

1.2方法

针对52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全部给予其头部CT轴位平扫检查,以OML为基线,层厚5mm,扫描条件为120kv及150As,一般14-16层,扫描前给部分患儿适量镇静剂。

2.结果

所有患儿在具体CT表现上均存在很大差异,患儿发病1小时天至3天内所取得的出血灶检出率处于80%至100%范围内。52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依据出血部位的不同,CT检查发现积血最常见于小脑幕、矢状窦旁、后纵裂池等部位,本组共44例,其次见于外侧裂池、鞍上池、环池及脑沟等部位,本组共8例。

3.讨论23

本次研究中,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均选择软组织窗和骨窗开展临床检查,检查发现患儿血液凝聚在蛛网膜下腔区域,出现高密度影现象,高密度影主要存在于患儿小脑幕、矢状窦、后纵裂池等部位,部分患儿鞍上池、环池、外侧裂池及脑沟等也会出现该高密度影,由于每一个患儿在具体出血范围、出血部位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每个患儿的出血量不一样及检查时间不同,所以所有患儿在具体CT表现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表现为:首先,大量积血或凝血块沉积于颅底,部分凝集的红细胞还可赌塞蛛网膜绒毛间的小沟使脑脊液回吸收被阻,因而可发生急性交通性脑积水,表现为脑室系统对称及不对称性扩大。其次,颅内出血患儿及逆流入脑室患儿通常出现脑室内高密度出血灶,病灶还可能存在患儿硬膜下部位或者脑实质内部区域,患儿开始发病1小时至3天内所取得的出血灶检出率处于80%至100%范围内,之后的时间内密度慢慢减低,并且检查的阳性率日渐降低,一个星期后密度多数恢复正常;最后,存在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通常存在脑室周围白质内局限性斑片状低密度影,此外,患儿的脑灰白质界线模糊不清[3-4]。

3.1 病因分析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由蛛网膜下腔内血管破裂引起,后者由颅内其他部分出血流入所致。出血原因包括窒息、产伤、凝血机制障碍、血管畸形及外伤等因素,其中以窒息及产伤最常见。首先,针对处于围生期的新生儿,通常很容易出现窒息引起缺血缺氧性出血,主要原因有:窒息导致脑组织缺氧和酸中毒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自主调节功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脑组织血流增加,导致毛细血管破裂,相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而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出血。难产、机械损伤可导致骨折、骨缝分离以及蛛网膜及软脑膜撕裂血管破裂出血。有时两者同时存在。其次,早产儿,存在先天性室管膜下生发层毛细血管仅有一层内皮细胞,在缺氧、酸中毒及静脉压升高时极易破裂出血。再次,新生儿后期阶段,由于胎儿期维生素K储量低,主要以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因为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低,或因腹泻、肠炎等疾病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早产儿,黄疸时肝功能不良使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等均可诱发维生素K缺乏导致凝血障碍,均会造成头颅内部发生出血。

3.2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新生儿出生后一个星期,脑代谢旺盛,耗氧量为全身耗氧量的一半。当缺氧时脑组织能量来源不足,乳酸及CO2增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脑血流量调节功能降低,脑血流灌注减少,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电解质紊乱造成水分、钠离子、蛋白质漏出导致脑水肿、脑组织坏死,再因为新生儿本身在凝血功能方面比较缺失及新生儿大脑血管相对较为表浅,极易发生破裂而造成颅内出血,出血很容易积聚在患儿的蛛网膜下腔部位,或者出现与患儿大脑以及小脑凹面等部位,严重的出血现象伴随发生急性脑水肿,患儿脑沟回变浅或消失,造成患儿头颅重量增高。患儿头颅内部的出血问题大部分都是因为静脉系统出现破裂导致,患儿脑室部位的出血以及脑内实质内发生出血现象大部分会导致多发毛细血管渗血问题。患儿硬膜下区域存在血肿问题或者颅底部位出现血肿现象,很容易受到脑干移位的影响,在受压下引发死亡问题。

经CT检查可发现,血液聚集在蛛网膜下腔所致的高密度影,最常见于小脑幕、矢状窦旁、后纵裂池等部位,其次为基底池、外侧裂池、脑沟等部位。另外大量积血或凝血块沉积于颅底,部分凝集的红细胞还可赌塞蛛网膜绒毛间的小沟使脑脊液回吸收被阻,因而可发生急性交通性脑积水,表现为脑室系统对称及不对称性扩大。其次,颅内出血患儿及逆流入脑室患儿通常出现脑室内高密度出血灶,病灶还可能存在患儿硬膜下部位或者脑实质内部区域;最后,存在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通常存在脑室周围白质内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对称性及不对称性低密度区,此外,患儿的脑灰白质通常分界模糊不清。

总而言之,针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采用CT检查方法能够发挥良好的临床诊断作用,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的临床诊断依据,制定完善的临床治疗方案,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薇,刘祖雄,覃贝,祝媛媛.2008年国内纳洛酮临床应用概况[J].中国药业,2010,11(06):105-106.

[2]张素良.血凝酶治疗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20(12):215-216.

[3]马坚,马晓丹,朱丽明,杨玉萍,夏丽坤.磁敏感成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T1WI高信号机制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0,13(11):158-159.

[4]魏春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表现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0(20):69-72.

[5]邵秀敏,刘敏,梁道喜,曾碧美,陈琼.游离钙在血钙中的构成比与新生儿重度窒息预后的关系[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0,11(05):87-88.

论文作者:刘昌禄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8

标签:;  ;  ;  ;  ;  ;  ;  ;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分析论文_刘昌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