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高消费为哪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高消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11月22日的《茂名晚报》第三版刊登有这样一篇文章——《中学生高消费令人担忧》。某省的城市经济调查组对三市八所中学的学生作了抽样调查发现,每个中学生平均每年要花零用钱1500元,多的达2000元,从中我们看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消费者——中学生的高消费已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中学生高消费的原因有哪些?中学生高消费有哪些危害?中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念?家长、老师应怎样引导中学生朋友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记者带着这样一些问题走访了一些学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
学生
韩雷(高一):每年用一两千元的零用钱就算高消费了?我们班的同学谁一年没用过一千两千的?他们还真没见过什么叫高消费呢!就拿我班某些同学来说,他们身上穿的、手上戴的、背上背的加起来恐怕就超过了千元,还有些同学过个生日搞个聚会就是几千,那这不都成了“天价”消费了吗?
戴玉(高二):我们班就有互相攀比、热衷名牌的风气。我家的经济条件一般,我确实不想买名牌来包装自己,因为那实在是太昂贵了。但如果不买名牌产品,只是穿普通的衣服上学,别的同学虽然不说什么,但看着周围那些穿着名牌的“模特”,我总感觉自己比他们矮了一截,所以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我还是买了一些名牌产品。
小粟(初三):我真想不通,钱又不是自己赚的,有些同学就怎么那么舍得用钱?买件衣服,买双鞋子,买个书包就是几百块,吃的不是肯德基就是麦当劳,他们用的可都是爸妈的血汗钱呀!我都为他们的爸妈心疼。
周小晴(高一):我的一个同学,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他的父母特地为他在饭店举行了一个生日PARTY,共消费了近1000元。现在我们班上很流行请客吃饭,每逢节日、生日,或哪个同学取得了较好的考试成绩,当事者都要掏腰包请我们下馆子大吃一顿,花费从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有时想想这种行为确实很不好,非常浪费,但是我们也没办法,因为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了。
宏毅(高二):经济、科技发展这么迅速,新产品、新事物层出不穷,不花点钱去了解了解,怎么能跟得上时代跟得上潮流呢?况且我家里有钱,每月家里给我的零花钱就有上千元,有钱不消费,那不是傻子么?
李建成(高三):我是从农村考到长沙来读高中的,父母都是在家种田的,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我读书的钱都是父母从亲戚朋友那里借的,所以,我从读高中的第一天起,就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考上最好的大学来报答父母。虽然我一个星期还吃不上几次肉,但我的生活过得很充实。
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是长沙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都很优越,但有些同学就只顾着享受他那优越的物质生活去了,学习搞得一塌糊涂,父母说他们一两句,他们还恶言相向,他们实在太不懂得珍惜了!
朱静(高三):我认为对中学生高消费现象应区别对待,若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一味与人攀比,这种行为,我认为是不对的,它不仅会把我们引入消费误区,而且会影响我们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若我们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买一些高档的实用的产品,则可另当别论。
家长
王女士:我小时候吃过很多苦,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我就希望儿子能不再受我们那样的苦,所以儿子有什么物质上的要求,我们做父母的都尽量去满足他,这却在无形中滋长了他的高消费心理。孩子进入中学后,整天想着怎样用名牌服装打扮自己,如何玩网络游戏,全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我没有教育好儿子,很后悔,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刘女士:我和丈夫本来就是独生子女,现在家里也只有一个孩子,如果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就有一种对不住孩子的感觉,平时,我们宁可省吃俭用也绝不能委屈了孩子,他的爷爷姥姥平常也用礼品、奖金等刺激孩子努力学习,因此孩子就有了一种观念;做人就应该像这些大人们一样,有钱就是面子,花钱就是潇洒。孩子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光负担他都让我们有一种吃不消的感觉。
晁先生:我认为,中学生高消费现象怪不得学生。如果说存在着攀比思想,这种思想也不仅仅是中学生才有。现在社会上攀比之风盛行,荧屏、银幕上大肆宣传奢华,部分学生家长不但自己追求名牌消费,也怕孩子给自己“丢面子”,很自然地就把社会上的攀比之风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助长了孩子之间的攀比之风。所以,中学生高消费现象反映出的是一种社会问题。
李先生:爱羡慕、爱攀比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说,孩子爱羡慕还不足以引起重视的话,那么孩子由羡慕发展到攀比,就不能不引起家长的重视了。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呢?首先,家长应以身作则,勤俭持家,以培养孩子形成“金钱来之不易”的观念;其次,家长要控制孩子的零花钱,并让孩子建立自己的账本,让孩子学会理财。
教育工作者
王芳:造成中学生高消费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两类。一类是客观原因,现在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父母给子女的零用钱多了,学生的口袋鼓了起来,这为学生的高消费创造了物质条件。一类是主观原因,一些学生认为现在富了,勤俭节约显得寒酸,潇洒一下才显得有风度,较气派。于是,同学间互相请客,过生日送礼都花费不菲,而且互相攀比,行情一路看涨。
徐力:我们学校也普遍存在这种高消费的现象,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经常出入于学校严令禁止学生进入的网吧、酒吧、歌厅等娱乐场所。我们做老师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他们进行管教,一些学生当作耳旁风,出了校门就把老师的教诲抛在脑后。但现在多数中学生的品质还是好的,他们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心扑在学习上,不进行物质上的攀比,专心致志于提高学习成绩。而对于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我们提倡他们向品学兼优的同学看齐,在消费时应该理智,要能够抵御来自商家和铺天盖地的广告的诱惑,应充分考虑父母的收入状况。现在有许多学生的父母都在不景气的企业工作,面临着下岗和内退这样的两难抉择,作为中学生应该懂得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钱不能花的道理,在社会各界呼吁为你们减负的同时,你们有没有想过为父母的经济重担减负呢?
罗奇:中学生高消费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它容易造成孩子从小就养成崇尚金钱的观念,孩子们不仅会因为安逸舒适而变得不思进取,荒废了学业,而且极易养成虚荣骄奢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甚至造成人格心理上的缺陷和扭曲。高消费既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也滋长青少年不劳而获、追求享乐的风气,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解决中学生高消费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必须不断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不断探索教育方法,以引导为主,给学生提供可供模仿的榜样,教育学生懂得勤俭节约是高尚的品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家长更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孩子,让孩子们理解生活的艰辛和亲身感受到勤俭的好处。近年来孩子消费成人化,与一些商家的推波助澜也有直接关系,商家也要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不能只要有钱赚就什么都不顾。
标签:中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