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前期中原地区与龟兹国文化交流探析论文_陈秋沛

唐代前期中原地区与龟兹国文化交流探析论文_陈秋沛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唐代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同交融发展的重要时期,西域龟兹国的发展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本文拟通过对唐代龟兹国文化的考察,从佛教、音乐舞蹈、传统节日三方面入手,进而了解龟兹文化经过了吸收其他优秀文化,与唐代中原王朝文化形成了相互交融的局面,促进了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希望对龟兹文化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唐代;龟兹国;龟兹文化

龟兹国作为西域中的一个重要国家,早在汉朝时就已有相关的资料叙述,根据史料《汉书》记载“龟兹国王治延城,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扜国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壤”。龟兹国国内涵盖铅矿丰富,促进了它们铸治业的发展,铸治业也成为了龟兹国的主要产业。直到唐代初年,龟兹国虽与唐朝还继续保持来往,但仍依附于突厥之下,后唐朝派遣阿史那社尔率大军攻破了龟兹城,之后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把龟兹划入到唐朝的管辖范围之内。

一、唐代龟兹国的地理人文环境

唐代龟兹已经发展成为西域与中原地带交往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龟兹距离中原唐王朝都城七千五百里,唐代把安西都护府的治所设立在龟兹,龟兹地理位置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区,唐武则天时期曾经有人提出放弃龟兹,武则天不允许,尤其可知龟兹的重要性和关键的政治地位。龟兹国从地图上看位于唐代丝绸之路的一个必经之地,此地因地理环境和交通方便,逐渐成为了西域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材料中记载龟兹物产“其土宜麻、麦、粳、稻、葡萄出黄金”,[2]因地理环境处于大陆内部,周围没有海洋,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温差大,年降水量比较明显,这就导致龟兹国的土地会出现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另外以耕田畜牧为主决定了龟兹地区适合种植葡萄、麦、麻等农产品,畜牧业主要依靠马、骆驼等适宜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动物。

在龟兹国人文环境方面,龟兹国最高统治阶级为白姓,史书上记载龟兹国王“以锦蒙顶,著锦袍金宝带,坐金狮子床”。龟兹国“男女皆剪发,垂于项齐,唯王不剪发”这应该是为了区分统治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出社会阶级的分层。龟兹国的行政体系与中原唐王朝体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国家设置左右力辅军各一人辅助最高统治者处理政事,另封其它尉以保卫国防安全。从官僚机构设置来看,国家行政体系处于西域众多国家中比较完善的一个。

二、龟兹国文化

佛教最早产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佛教在印度逐渐流行开后出现了向外传播的趋势,目前学术界大家比较公认的佛教传播时间是在公元前后,阿育王作为统治者在孔雀王朝时期,在进行了二次佛教集结之后,开始派遣拥有佛教信仰的高僧前往邻国传播佛教,这些出往邻国进行传教的僧人都有阿育王统治的孔雀王朝在背后提供了大量的财力支持。佛教传播途径最早进入我国境内是在于阗国,随后才传播到龟兹,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到隋唐之际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佛教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在龟兹中得到发展,原因主要有以下那么几点,第一主要是于阗国距离龟兹路程距离较近,而且经考证得实,于阗与龟兹人种都属于吐火罗人,讲的语言同为吐火罗语言,吐火罗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中的一种。1908年,德国学者西格和西格林对吐火罗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虽同为吐火罗语言,但其中只有一些细微的不同,只是这种细微的不同只是把它们划分成了两种方言而不是两种语言,所以当时于阗国的人与龟兹人的交往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其次是龟兹处于当时“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地区,来往人口流量较多,也加快了佛教在龟兹的传播。

龟兹的佛教主流主要为小乘佛教,最早传入龟兹的佛教被称为“说一切有部”,这个是当时一个非常兴盛的佛教派别,属于小乘佛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直到唐代,龟兹小乘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屈支国(即龟兹国)…珈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又现代考古发掘过的克孜尔石窟的涅槃佛绘画风格都是“右肋而卧,足足相累”,这些绘画取材大多都是从当时小乘佛教比较著名的佛经中选取的,可见唐代龟兹国小乘佛教的流行程度。龟兹也有大乘佛教,有些相关资料显示龟兹的大乘佛教在当时已被小乘佛教所涵盖,大乘佛教没有继续得到一个良性的发展,被小乘佛教所打压,直到唐代武则天称帝后,中原王朝大乘佛教在统治者的扶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原地区兴建了许多佛教寺庙,因为龟兹地理位置原因,有许多汉朝佛教僧人从中原进入龟兹,龟兹才出现大小乘佛教两派并行的局面。这种观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梳理,依据《续高僧传》卷二《隋东都各往滨上林园翻经馆南贤豆沙门达摩笈多传》所记,达摩笈多在公元584年前后到过龟兹,为龟兹王讲释前论,“其王笃好大乘,多所开悟,留引之心,旦夕相造”。达摩笈多属于大乘佛教教派,另外根据达摩笈多生平考证,达摩笈多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卒于上林国,从达摩笈多到龟兹直到后来圆寂的这段时间内,龟兹国内处于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大乘佛教在龟兹的发展在龟兹是拥有它一席之地的,而不是被小乘佛教所打压或者说涵盖在小乘佛教之下,所以应该说龟兹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兼大乘佛教。

唐代龟兹国的佛教已经深入到整个国家阶级之中,上层社会到下层阶级都处于一种趋于统一信仰的状态。唐代玄奘对龟兹佛教斋戒活动有过深刻的描述:“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损废俗务,奉持斋戒…动以千数,云集会所”。由此可见龟兹的佛教在各阶级中的深入程度。

龟兹国人善于舞蹈,龟兹舞蹈的基本形体动作特征主要为抃,《通典》中对龟兹舞蹈特征有具体描述:“皆出声颇复闲缓,度曲转急躁-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这说明龟兹舞蹈动作多样,形体优美。龟兹舞蹈在手动作的姿势上多出现佛手姿势,这与当时佛教传播到龟兹的影响密不可分。

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龟兹的文化与宗教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宗教影响也已经深入到了龟兹国人民生活的许多层面,另一方面因龟兹国地理位置的原因,与当时唐代中原文化难免要发生接触,这就造成双方文化出现了共同学习、相互吸收的局面,龟兹音乐能够入选唐代的《十部乐》,也证明其音乐造诣远超了西域其他国家的音乐水平。总之,龟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龟兹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O].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

[2](清)嵇璜,刘墉.续通典•边防三[O].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34.

[3](后晋)赵莹.旧唐书卷•列传一百八十四•西戎[O].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

[4]王建林,朱英荣.龟兹文化词典[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中共库车县委.龟兹史料辑录[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6]激川.龟兹乐舞初探[J].舞蹈论丛,1983(1).

[7]张国领、翡孝曾.龟兹文化研究(四)[M]. 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陈秋沛(1994-),海南海口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社会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19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X2019SP154)成果。

论文作者:陈秋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唐代前期中原地区与龟兹国文化交流探析论文_陈秋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