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努力提升水利工程管护水平论文_王帅

深入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努力提升水利工程管护水平论文_王帅

杭州市余杭区苕溪堤防河道管理所

近年来,随着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水利行业的防洪减灾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与此同时,长期积累的工程建后管理不到位问题也日益凸显。为彻底扭转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局面,余杭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标准化+”的重要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要求,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切实解决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补齐短板。

自2016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意见》(浙政办发〔2016〕4号)文件以来,全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开展业已3年。我区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共涉及8大类72处工程,截止到目前,除下陡门泵站、石门水库在建以外,已全部完成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

一、明确管理单位,落实管护人员。

一是以文件形式明确各水利工程的责任主体。早在区政府批复的《余杭区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2016年-2020年)》(余林水水字〔2016〕99号)内,就已经将各水利工程的责任主体明确为各镇街(水管单位除外),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原则,各镇街的镇长(主任)即为各水利工程的第一责任人。该文件精神在下发各镇街的同时,也上报省水利厅进行了备案。管理责任主体明确后,根据各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各镇街又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办)为各水利工程的具体管理单位。这样既从法理上厘清了水利工程的组织架构,又避免了镇街与村社的推诿,让各水利工程真正找到“主人”。

二是建立“两册一表”,将工程的岗位、人员及职责加以固化。所谓“两册一表”就是管理手册、操作手册和岗位-人员-事项对应表,该手册根据各类工程的运行规程,梳理出工程的管理事项,再由管理事项明确工程的管理岗位、操作流程及岗位职责。手册由各工程管理单位盖章后正式下发,今后,不论管理单位人员如何变动,只需要按照手册内固化岗位职责、操作事项“对号入座”,就能明白该做什么事项、什么时候做、怎么做,从而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流程,进一步提升了水利工程的管护效率和水平。

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管护人员履职情况进行考核。根据省厅制定的考核规则,主要分为动态数据完整率和数据准确性分析两部分。动态数据完整率包含一类数据(工程基础性数据、一年只更新一次的数据)和二类数据(经常变动的数据,如工程巡查、隐患及维养等数据),这些数据需要工程的管护人员利用运管平台或手机APP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系统会根据该工程的数据上报情况进行计算,判定是否合格,而数据准确性分析则是对该工程所有数据的正确与否进行判定。我局根据省监管平台的考核结果,在各镇街相应的考核中予以赋分,镇街对各工程的管护人员再进行考核。从而建立了自上而下、层层传导,进一步夯实责任的考核体系。

二、落实经费保障,建立奖惩体系。

一是因势利导,保障创标资金。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工作涉及范围广、资金缺口大、参与人员多,余杭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交办区林水局、区财政局进行专门研究,制定了《余杭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解决了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资金的保障问题,并明确了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的组织机构、实施步骤、任务分工。

《计划》明确,按照水利工程管护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由区级财政承担标准化创建共性任务(如平台管理运行)和专业性强的工作任务(如工程划界),总安排资金2398万元;属地镇街按照职责要求,承担各自管辖范围内其它标化创建费用。《计划》还对机构职责分工作出要求,组建“余杭区水利工程标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区创标办),指导督促全区标化创建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既明确了区、镇、村三级的职责分工,又明确了资金来源及筹措方法,为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夯实长效,保障运维资金。创标只是起点,关键在于长效。我区利用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的有利契机,从长期发挥工程效益的角度出发,科学建立运行机制,“千方百计”落实水利工程的长效管护资金。在充分借鉴余姚市、绍兴市等地方先进做法的基础上,余杭区于2017年8月出台了《余杭区水利工程运行维修养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根本上破解了长期以来水利工程运维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局,彻底解决了由于资金配套能力较弱,管护经费投入不足带来的管养难题。同时,足额配套落实人员及运行管理费用,也为建设完善水利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提供了资金保障。

运维经费按水利工程的类别及考核结果进行补助,补助基础标准为:小(一)型水库6万元/座/年;小(二)型水库4万元/年;山塘1万元/座/年;堤防(苕溪北塘)1.5万元/公里/年;大中型泵站6万元/座/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水利工程所需的大修费用,每年由各镇街上报大修或改造计划,区林水局、财政局根据项目防洪性、公益性进行分类,按轻重缓急原则安排项目与资金计划。

三是落实奖惩体系,能进能出。为了化解资金补助一刀切的问题,按照工程类别和该类别的考核排名进行补助。通过工程分类制定考核细则,对工程管护实现指标化、分值化考核。同一类别的水利工程,考核排名前20%的镇街补助资金在基数上相应提高20%,排名后20%的补助资金下浮20%,以促进水管单位进一步提高管护水平,形成良性竞争。同时,被补助的水利工程,也只有通过年度标化复核方能补助,否则不仅取消补助,还要通报批评。

为进一步加强对运维资金的管控,《办法》对运维资金的使用办法进行了明确。由各镇街建立水利工程管理养护专项资金专帐,严格资金的使用计划与支出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并接受纪监、财政、审计、水利等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明确管护界限,设立标识标牌。

一是工程划界,为水利工程带上“护身符”。根据《浙江省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完成全区71座水利工程(下陡门泵站在建)管理范围、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并由区政府发文明确。一直以来,工程的管理范围、保护范围都是存在法律法规等纸面上,此次工程划界就是通过区政府发文,同时利用界桩、公告牌等工程措施为水利工程搭建一个“围墙”,将划界的范围、面积、禁止性行为等进行公告。为工程管理范围、保护范围内从事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的审批打下基础,也为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带上了“护身符”。

二是标识标牌,各具特色。如今的山塘水库、堤防泵站边上,曾经蓝底白字的贴牌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有设计感的崭新标识牌。我区积极探索,在2016年创标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色,设计出五种风格的标识牌。分别是:余杭中泰的‘现代乡村’风格、瓶窑良渚的‘良渚文化’风格、径山鸬鸟的‘大径山’风格、黄湖百丈的‘竹文化’风格、闲林临平的‘现代简约’风格。各类标示标牌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也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截止目前,我区已完成71座水利工程标识牌的设置工作,包括简介牌、公告牌、警示牌、界桩、公里桩、百米桩等标识牌,完成投资458余万元。

四、多措并举,提升工程管护水平。

一是做好样板,示范引领。西险大塘作为全省堤防类标准化样板工程,从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景观化等四个方面率先完成了标准化创建。进一步夯实了管理基础,提升了管理水平,提高了运行效率,提升了工程面貌。从而为我区其他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示范模板。

二是信息化建设,大手笔投入。为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水平,截止目前,我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1200余万元,涉及水库堤防视频监控建设、8座重要水库大坝表面变形自动化观测和运管平台开发。

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我区已投入830余万元。目前,全区小型水库溢洪道及大坝等关键部位监控已覆盖,西险大塘每一公里一个监控,其他堤防重要堤段实现监控全覆盖。监控系统不仅能够做到全天候运行,还具有实时喊话功能,对重要部位采用现场检查与视频监控检查相结合的管护模式,对工程相关管护项目进行实时监管,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投资250余万元的余杭区水库大坝表面变形观测项目,实现了对水库大坝沉降及平面位移的全天候监测,对今后水库的安全鉴定、除险加固提供可靠的基础性数据。同时,对水库的日常运作状态也做到了心中有数。

五、创标只是起点,关键在于长效。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实施3年以来,基本实现了“有钱办事、有人管事”,特别是对一直以来游走在放任边缘的小型水利工程,但要实现真正的“标准化”管理,让管理人员将标准养成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还任重而道远。

一是对已创标水利工程进行督查检查,按照管理细则进行严格考评,利用考核杠杆、经济杠杆、通报杠杆等方式,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二是推动未创标工程积极创标,特别是数目众多的小山塘,引导推动水管单位进行创标。

三是水利工程美化。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提高水利工程的外观化和景观化,在全区范围内打造一批有亮点、有特色的水利工程。

四是推动水利工程物业化市场的建立。通过市场培育、政策扶植等方式,积极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物业化管理队伍。

论文作者:王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  ;  ;  ;  ;  ;  ;  ;  

深入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努力提升水利工程管护水平论文_王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