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广东斜坡的实证分析D投入与产业结构_劳动生产率论文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广东Ramp;D投入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实证论文,广东论文,机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11)05-0191-09

一、引言

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都把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但要具体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却困难重重,不同国家,需要有不同的策略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突出的问题,包括产能过剩,经济增长转缓,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等,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下,这种传统高投入、高消耗,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已走到了尽头,我国急需以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原因是产业结构决定各生产要素比如劳动资源、资产设备和技术要素在产业部门的配置(陈明森,2003),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构决定资源的有效使用,有效的资源使用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历次出现的经济危机,结果都是产业结构的一次重大调整和重新“洗牌”,落后产业被淘汰,新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的“引擎”的原因。因此,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重要举措,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我国紧迫的战略选择。

目前国内外对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迈克尔(Michael Peneder,2003)通过实证发现,创新投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比如,图曼等(Tilman Altenburg et al.,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通过技术模仿和原始创新,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成为世界上主要的产品提供者。我国学者姜泽华等(2006)也认为产业结构升级与科技进步、社会需求、制度安排和资源禀赋等因素有关;谭黎阳(2002)等学者认为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因素和直接动力。

科技创新影响整个价值链,其变迁方向直接影响需求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是构成产业结构调整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不仅能更有效地使用资源,而且是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基础。对此,周叔莲等(2001)指出,创新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影响产业生产效率及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变革,其中技术供给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更具直接性,且能创造新需求。

国内外文献为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关系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对于作为创新源泉的R&D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比如,R&D投入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有多大,如何合理确定R&D投入方向,如何确定R&D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产业结构对R&D效率是否有影响,有多大的影响。在我国生产要素禀赋条件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历年经济均保持高速发展,名列前茅,其经验值得借鉴。本文基于广东省数据研究R&D投入对三大产业的影响、三大产业结构对R&D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R&D投入、资本、劳动力的最优配置,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决策与对策提供支持。

二、我国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产业结构与演变过程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又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变的重要时期。比如,早在40年代,克拉克(Clark,1940)就通过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比较,总结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结论是产业结构转移首先是劳动人口从农业向制造业、进而再从制造业向商业及服务产业的移动。库兹涅茨(1966)通过比较20多个国家的大量统计资料,提出了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规律: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随时间下降,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随时间上升。这个结果说明由于R&D的作用,技术进步在工业中的体现最为明显,对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钱纳里等人(1989)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模式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是以农业为主的模式,即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推进到中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同时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最终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转变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结构模式。这个演变过程说明,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结构;环境发生变化,产业结构需要做相应地改变。

我国的产业结构也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以广东省为例,从改革开放之初至上世纪90年代初,轻工业发展一直占据整个工业的主导地位,主要以食品工业、纺织业及家用电器制造业为主的轻工消费品工业主导着广东工业的发展。随后,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及能源原材料为代表的重化工业迅速崛起,轻重工业比重发生变化,至2000年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已达为47.6:52.4,相应的霍夫曼比例为0.91。根据霍夫曼定理①,当时广东省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在2001年,三次产业比重排序已从2000年前的“二三一”演变为“三二一”,符合钱纳里等(1989)工业化后期阶段的特征。但这个比重只维持了2年(2001-2002),从2003年开始,三次产业比重又回复到“二三一”的排序,并且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下降(见表1图1)。其原因在于广东省工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产业链延伸、衔接和配套,而第三产业受生产要素配置全球化的影响而发展滞后。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

从广东省1990年至2008年三大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数据来看,1990年至2000年三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符合库兹涅茨定律②,但从2000年开始,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与库兹涅茨定律发生偏差,即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只在2000年至2005年间呈上升趋势,接着又出现下降,见表2。

从上述现象看,在我国的不同经济环境下,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经典理论相悖。主要原因在于当今世界产业分工日益深化,而且还涌现了许多新兴行业,这些与库兹涅茨(1966)、钱纳里(Chenery,1960)等学者研究的经济背景有很大差别。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这些学者基于发达国家早期发展经历而提出的产业结构变化理论,已不能完全反映当今中国产业发展的实际,不能完全照搬用来指导当代产业发展(李善同,2009)。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需要从我国实际状况出发,研究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应用现代产业理论,更科学地确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任务和方向。

图1 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产业构成

三、理论分析框架与模型设定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来源和内生演化的动力。罗默(Romer,2000)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计算,认为短期经济增长是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所致,而长期经济增长是由创新推动。原因是创新投入不仅能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而且是创造新需求的动力(辜胜阻等,1998),直接推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产业间对劳动力、资金及创新资源需求的差异,从而促使这些要素在各产业间流动,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谭黎阳,2002)。因此,创新活动与投入也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化的最重要因素。R&D作为创新的源泉,通过研发活动创造和积累知识,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研究得出R&D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Minasian,1962,1969;Griliches,1964;Mansfield,1965)。此后更涌现出大量经验研究文献。许多研究都发现R&D投入对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盖格瑞奇斯(Griliches,1998)、密尔斯等(Mairesse,Sassenou;1991)研究发现,产业R&D产出弹性约在0-0.5之间,主要集中在0.1到0.2之间;在企业层面,R&D产出弹性则约在0.05—0.60之间。韦克林(Wakelin,2001)研究发现,1988-1996年间英国制造业R&D经费每增长1%促进产出增加0.27%,R&D对产出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古列克(Guellec,2004)分析了16个OECD成员国的固定样本后发现,企业、公共部门和国外的R&D经费每增长1%将分别带动生产率增长0.13%,0.17%和0.46%。

金碚(2004)、刘培林(2009)、林毅夫等(2006)认为: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要素禀赋条件下,R&D投入方向是使用资本替代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有稀缺资源条件对产业结构的制约,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但对于我国的R&D投入方向来说,是否必须遵循上述产业结构变动机制呢?我国与西方的经济环境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实际上,中国产业结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科技投入强度不够,而且投向不合理(高杰,2005)。相比之下,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和R&D却相对稀缺,因此在R&D投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在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需考虑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这一重要资源禀赋条件。这样,对于既定的R&D投入来说,不同产业所受的影响是不同的,引起要素的流动也有显著差异。

本文拟通过生产函数模型研究R&D、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对各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广东省产业增长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R&D投入之间的关系,关注R&D对各产业间要素流动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广东省三大产业结构与R&D生产率的关系。

1.R&D投入、资本投入及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是最为普遍使用的生产函数形式,本文将R&D存量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纳入传统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扩展后以测算出R&D产出弹性(吴延兵,2006;2008)。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示为:

2.产业结构与R&D 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要配置到产业结构中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刘伟等,2002)。但不同的产业结构,需要配置不同的技术支持,才能使产业结构中配置的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的使用,也才能取得产业的最有效产出。因此,一个产业的产出不仅与产业结构本身的资源配置有关,也与这个产业所能提供的技术支持相关,或者说产业产出是否有效是由产业本身的资源配置结构和技术能力共同决定的。令Xi=Yi/Y,i=1,2,……,n表示各产业的产出占总GDP的比例,用这个指标来代替第i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例,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00-2008年的《广东科技年鉴》、《广东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分析》、《广东统计报告》及《广东发展动态》等,通过多渠道收集和整理的数据。其中产业划分和产业数据取自于《广东统计年鉴》。通过对广东2000年至2008年各产业的统计发现,在这9年间第二产业平均有70%的增长是由主要工业产业的增长所贡献,由此可以推断广东省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由大中型工业企业推动。对此本文选取全产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及第三产业样本,通过模型(4)式分析广东省产业增长与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关系。具体方法是:首先用全部产业样本估算R&D投入对整个产业的产出弹性,然后再估算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第三产业R&D投入的产出弹性。

根据《广东统计年鉴》可得出全部产业、大中型工业及第三产业的产出Y、资本投入存量K及劳动投入L;根据《广东科技年鉴》计算出R&D投入存量R。对资本投入存量K的测算使用永续盘存法(张海洋,2005),其中折旧率参照张军等(2004)研究方法,假定为15%。对R&D投入存量测算也是使用永续盘存法,其中折旧率参照胡等(Hu et al.,2005)的研究方法,假定为15%,基期存量的确定采用荷尔等(Hall et al.,1995)的研究方法,是基期R&D支出的5倍。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及大中型工业企业2000-2008年的样本观测值,并运用Eviews 5.0的经济计量软件可得模型一的回归结果,见表3。

1.R&D投入对整个产业增长有显著正影响。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全产业资本产出弹性系数为0.63,劳动产出弹性系数为0.19,R&D产出弹性系数为0.22。根据(2)式,这些结果表明资本投入增加1%会导致广东省国内总产值增加0.63%;人力资本投入增加1%会导致广东省国内总产值增加0.19%;R&D投入增加1%会导致广东省国内总产值增加0.22%。可见,对于整个产业来说,由于是全样本,特别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相比第二产业,技术含量没有那么高,因而增加资本投入仍能显著地拉动国内生产产值。尽管如此,R&D投入的生产效率明显高于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广东2000-2008年间,整个产业经济向着良性方向发展,除资本投入外,R&D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大中型工业企业样本分析中,R&D投入生产弹性系数为0.57,劳动投入生产弹性系数为0.56,而资本投入对产值增长影响不显著,可知在广东省经济中最有效拉动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值增长的是创新因素,其次是劳动因素。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划分,按照经济增长动力不同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主要阶段和两个过渡阶段。其中效率驱动阶段主要特征为依靠高级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而创新驱动的主要特征为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李善同等,2009)。按照该标准,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赵建斌等,2009),主要工业行业正处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阶段。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继续增加R&D投入,加强研发、设计与创新,不断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

3.为进一步分析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技术创新对各产业产值增长的具体影响,本文对主要工业产业2000-2008年劳动生产率及产值增长值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劳动生产率定义为每个工人每年创造的工业增加值。

在对35个产业的比较分析结果(表4)中,给出了2000-2008年间主要工业产业增长所占比例(各产业产值增加值/主要工业产值增加值)、各产业增长所占比例增长、各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固定资产增长及从业人员增长。

在表4中,主要工业行业中增长值比例最高的前5位分别是电子设备制造、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及化学制造业,其中高新技术产业③占了3个。

7个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值占总产业增长值的46%,并且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值所占比例还在高速增长中。上述事实表明技术创新是主要工业产业产值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这个结果也从本质上解释了为什么主要工业产业R&D投入弹性系数高达0.57的现象。

不同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差异很明显,其具体分布是:主要工业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为3%,有8个产业增长率在20%以上,11个产业增长率在10%—20%之间,10个产业增长率在5%—10%之间,6个产业增长率在0—5%之间。烟草制品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最高,这主要是由于烟草业的垄断性因素所致(刘富华等,2005)。剔除烟草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前5个产业分别是石油加工业、电力、化学制造业、饮料制品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这5个产业中有3个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率在10%以上。与高新技术行业相比较,其他产业比如传统行业,主要依靠的是传统的产品品牌和传统技术,R&D创新投入相对较少,由此表现出较低的经济增长率。

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在本世纪初,广东省实施通过信息技术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战略,使得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电子制造业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除电子工业外,以广州本田、丰田等企业为代表的交通运输制造业的发展也是增长的重要要素,而且该产业带动下的产业链逐步延伸,已成为广东省支柱产业,这个过程也反映了广东产业结构从工业化正在转向知识化的方向发展。广东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不断积累的原因,才使得资产使用效率及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导致投资和从业人员迅速向主要工业产业聚集。2000-2008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增长率为14%,从业人员增长率4.5%,而主要工业产业固定资产增长率为19%,从业人员增长率为21%。特别是电子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及化学制造业这3个占主要工业产业中增加值前5位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固定资产增长率更是高达29%,主要工业产业的固定资产增长率及从业人员增长率都远远高于第三产业。这个产业结构带来许多结果,比如,第二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在促进产值增长的同时,也快速吸附劳动力资源,从而导致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不升反降。由此可见,技术进步与创新是形成广东省现有产业结构的重要原因,也是出现与西方产业结构演变悖论的主要因素。

4.根据表3,第三产业的资本产出弹性系数为0.87,劳动产出弹性系数为0.24,R&D投入对第三产业增长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主要依靠投资的增加和从业人员的增加。

原因是第三产业的核心业务是服务,扮演着产业的“中介”角色,即主要是为第一和第二产业扩大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服务。比如,交通、邮电通信、运输仓储、金融、教育科研等第三产业的部门,是第一和第二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条件——只有有了这个良好的服务平台,才可能大幅度地降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运行成本。这就是为什么R&D投入对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没有直接的显著影响,但作为产业的“中介”,会对整个经济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

这说明不同产业R&D的投入,可能通过多个途径来影响经济增长。比如,第三产业通过增加所服务行业的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第二产业通过通用技术溢出来促进经济增长;也可能通过三大产业的相互协同作用来影响经济的增长。为分析三大产业结构和R&D投入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用全行业样本代入模型(5),回归后得:

投入(logR)的作用下都能对经济产出的生产弹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在R&D投入与技术进步的作用下,第三产业通过影响第一和第二产业来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充分反映了第三产业为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提供的“中介”服务,起到了提高第一和第二产业生产率的平台作用。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1.研究结论

本文以广东省2000-2008年的产业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广东省经济增长与R&D投入生产弹性、产业结构的关系。得到的结论如下:(1)R&D投入对整个产业增长有显著正影响。这个结果表明R&D创新投入促成了整个产业经济向着良性方向发展,R&D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R&D投入生产弹性系数达到0.57,资本投入不显著,这说明主要工业行业正处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阶段,而要实现这一转变与转型,必须继续增加R&D投入,加强研发,这是实现第二产业转型的关键。(3)主要工业产业增加值最高的前5个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占了3个,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是大中型企业转型的核心。原因是这些高新技术企业是产业核心技术的开拓者,是R&D投入的核心,结果既是先进企业的凝聚力,是国家整个产业核心技术和创新的扩散中心,也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来源和基础。(4)与高新技术行业相比较,即使传统行业有好的传统产品和品牌,由于R&D的投入较低,也难以带动不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5)尽管R&D不直接对第三产业产生重要影响,但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互配合和协同将对R&D投入的生产弹性系数产生正影响。这说明第三产业通过影响第一和第二产业来提升生产率,在创新研发投入上应以第二产业为核心,通过第二产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来促进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

2.政策启示

第一,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引进和购买技术提供和保证了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需求,才导致了第二产业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进步使得第二产业的资产使用效率及劳动生产率得到快速提高,导致投资和从业人员迅速向第二产业聚集。这一方面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第二产业吸附劳动力过快,使得就业结构出现了严重偏离(《广东省统计分析》,2006年第81期),导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阻碍了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第二产业吸附了过量的第一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这说明我国第二产业要继续大幅度地吸纳就业人员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第二,研究发现资本投入最能拉动第三产业增长,资本投入仍然是第三产业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引导社会投资投入到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其规模,以吸纳第一产业转移的劳动力(郭克莎,2000)。表2的结果表明,在研究的19年中,只有4年是第二产业的生产率高于第三产业,其余15年都是第三产业的生产率高于第二产业。广东省统计局统计数据(《广东省统计报告》,2009年第26期)表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附能力已经逐渐减弱,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解决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的重要途径。

第三,创新使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从而出现第二产业比例超过第三产业现象,这说明创新已成为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是能否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关键。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必须继续加快第二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定引导政策,尤其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继续增大R&D投入,才能实现产业的均衡发展。

第四,第二产业规模已经较大,是产业调整与转型的核心,因而进一步发展方向是通过R&D投入促进技术进步,以提高第二产业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实现从效率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这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根本。否则就可能出现“形式化的转型,政治性的结果”。

第五,尽管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该是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充分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但其中教育、科研、金融、物流等是第一二产业的平台,因此对第三产业的研发投入,比如政府对教育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应强调直接或间接地支持第二产业的研发项目,避免“为研究而研究,脱离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应通过第二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拉动整个价值链,包括第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整个国家的产业转型和调整。

注释:

①1931年霍夫曼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首次使用霍夫曼比例概念,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资本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特征是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

②库兹涅茨定律基本内容是:(1)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是上升的。

③高新技术产业的划分是根据国统字[2002]33号文件中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在表4中用星号标注。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广东斜坡的实证分析D投入与产业结构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