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的遗产:超越现代思维定势的后现代思维_卢汉论文

麦克卢汉的遗产:超越现代思维定势的后现代思维_卢汉论文

麦克卢汉的遗产——超越现代思维定势的后现代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麦克论文,思维论文,定势论文,后现代论文,遗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 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0X(1999)04—0074—06

1964年,美国麦格罗—希尔书局(McGraw-Hill Book Company)出了一本名字非常平实的书,这就是马歇尔·麦克卢汉(M. Mcluhan,1911 ~1980 )的《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Media ——TheExtensions of Man)。可是, 就是这本貌似平实的书却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出版界、学术界、评论界好评如潮。《纽约先驱论坛报》宣告麦克卢汉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

接下来的四五年中,麦克卢汉在各个电视台接受专题采访,在各大公司做巡回演讲,他的人格魅力给听众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使他享有“罗马祭师”和“北方圣人”的崇高地位。这一评价代表了明达舆论的共识。

如今,这本书早已成为经典,可是它差一点就胎死腹中。难产的原因很简单,这本题名“理解”的书实在是一本难以“理解”的天书。它的编辑初读书稿时难以卒读、难以决断、十分震惊,而且对它的前途忧心忡忡:“你的材料有75%是新的。一本成功的书不能冒险去容纳10%以上的新材料。”

这本奇书难在何处?不外乎四难:新的信息太浓缩,观察角度太奇特,涉及学科太宽广,语言里充满了太多奇特的隐喻。

这本30万字的著作内容宏富,但由于作者惜墨如金,许多东西点到及至,未及展开,未作详细阐释,所以读者难以理解。他考察文化史、传播史、科技史的时候,总是能够反弹琵琶,使用许多新的切入点,推出许多新的视角。可是并非人人都能接受他的“奇谈怪论”,苛刻的读者总是宁可和他拉开距离。书中涉及20余种媒介和10余门学科,显示了作者的怪才,但是他毕竟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他无非是一个有限的“杂家”。一旦超出了熟悉的领地,他就难免笔力不递,难以说得明白晓畅。他教了几十年的英语文学,喜欢隐喻和其他文学语言。难改的积习使它有时晦涩难懂,从而给读者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碍。他的许多用语,要花一点时间才能习惯,比如:“媒介即是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文字是视觉的”(Writing is visual); “电视是听觉的和触觉的”(TV is aural and tactile); “电光是单纯的信息”(The electric light is pure information);“我们正在退出视觉的时代,进入听觉和触觉的时代”( We are moving out ofthe age of the visual into the age of the aural and tactile ),等等。

本书一开篇就提出许多新的观点,可是作者信手拈来,不作任何说明,仿佛人人已经懂得他的意思。这就增加了它的难度。

他陶醉于大量的隐喻。这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同在。隐喻使艰深的理论和观点形象生动,这是利;又使之晦涩难懂,此为弊。书中讨论的26种媒介,构成26章,几乎每一章的小标题都用了一个比方。如果不仔细研读琢磨,谁敢说能深得个中三昧?兹将这26种媒介及其隐喻列举如下:( 1)口语词:邪恶之花?(The Spoken word:Flower of Evil?);(2)书面词:以眼睛代替耳朵(The Written Word: An Eye foran Ear);(3)道路与纸路(Roads and Paper Routes);(4)数字:集群的侧面像(Number:Profile of the Crowd);(5 )服装:延伸的皮肤(Clothing:Our Extended Skin);(6)住宅:新的外貌和新的观念(Housing:New Look and New Outlook);(7)货币:穷人的信用卡(Money:The Poor Man's Credit Card);(8)时钟:时间的气味(Clocks:The Scent of Time);(9)印刷品:如何理解它?(The Print:How to Dig It?);(10 )滑稽漫画:《疯狂》漫画通向电视图像(Comics:MAD Vestibule to TV);(11 )印刷词:民族主义的建筑师(The Printed Word:Architect of Nationalism);(12)轮子、自行车和飞机(Wheel,Bicycle and Airplane);(13 )照片:没有围墙的妓院(The Photograph: The Brothel - Without-Walls);(14)报纸:靠透露消息的政治(Press: Government byNews Leak);(15)汽车:机器新娘(Motorcar: The MechanicalBride); (16 )广告:使消费者神魂颠倒(Ads: Keeping Upsetwith the Joneses ); (17 )游戏:人的延伸(Games:TheExtensions of Man ); (18 )电报:社会激素(Telegraph: TheSocial

Hormone );

(19 )打字机:进入钢铁奇想的时代(TheTypewriter:Into the Age of the Iron Man);(20)电话:是发声的铜器还是玎玲作响的符号?(The Telephone:Sounding Brass orTinkling Symbol? ); (21 )唱机:使国民胸腔缩小的玩具(ThePhonograph:The Toy that Shrank the National Chest);(22)电影:拷贝盘上的世界(Movies:The Reel World);(23)广播电台:部落鼓(Radio:The Tribal Drum ); (24 )电视:羞怯的巨人(Television:The Timid Giant);(25)武器:形象之战(Weapons:War of the

Icons ); (26 )自动化:学会生存(Automation:Learning a Living)。[1]

《理解媒介》是一座绕不开的丰碑,麦氏其人是推不倒的先知和圣人。他的遗产渗入了人类生活和学术的很多领域。他的预言一个个变成现实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的梦话变成现实竟然会来得这么快。30年前,谁敢梦想数字化生存、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世界、虚拟世界、赛博空间?只有他!30年前,谁会大声疾呼全球一体、重新部落化?只有他!

奇人怪杰,为人嫉恨,为人不解,古今中外皆然。麦克卢汉思想超前,难免有几分神秘色彩。侵犯他人领地,难免使人不快。思想汪洋恣肆,难免受到批评指责。语言晦涩难懂,难免使人困惑不安。他的名声虽然没有大起大落,但是围绕他的争论却始终不断。

不过,所谓争论,仅仅是围绕他一两个次要观点的争论。他的主要论断,经过时间的检验,谁也不敢再提出挑战了。

一个争论,是他举例说明的热媒介和冷媒介。诘难他的人,也不是全盘否定这个分类思想,而是说他的有些例子未必妥当。他关于媒介的二分观点,他给冷热媒介所下的定义,至今无人能够动摇。按照他的定义,冷媒介清晰度低,需要人们深度卷入、积极参与、填补信息,才能解读。这好理解。可是,他又说冷媒介是触觉的而不是视觉的,这又颇费思量。说电影清晰度高,不需要深度卷入,是“热的”,视觉的;电视清晰度低,需要深度卷入,是“冷的”,触觉的,就不太好理解。把电话说成“冷的”,广播说成“热的”,也不太好理解。也许,高清晰度的电视问世之后,我们有必要修正他对电视性质的界定:40年前的电视清晰度低,固然可以说是“冷的”,新一代高清晰度电视不再要求受众去填补大量信息,可能就是“热”的了。

尽管如此,在电视和广播的冷热划分上,麦氏确有许多精彩绝伦之笔,至今令人神往。关于冷热媒介的适用对象,他有一段神来之笔。他举的一个例子是1960年尼克松对肯尼迪竞选总统的辩论。当时,听收音机的听众以为尼克松赢定了;然而看电视的观众却认为他输定了。谜底何在?麦氏的解释是这样的:按照他的冷热二分观点,电视是冷媒介,适合低清晰度的形象。肯尼迪是新人,他有许多东西不为人知,所以他的清晰度低,适合使用电视。相反,收音机是热媒介,它适合高清晰度的形象。尼克松是资深的议员和副总统,他的情况广为人知,所以他的清晰度高,适合广播这种媒介。

麦克卢汉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从宏观的视角看,作者仿佛是凌驾于“地球村”之上的星外来客。他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视通万里,跨越古今。他又仿佛是一位能够深入地球人生活一切层面的太空人,所以从微观的角度说,他能在人类广阔的学科领域中自由驰骋。

他是一位立体型的学者,所以他在涉足的一切学科领域中,都能保持超脱的距离和独特的切入角度。正所谓旁观者清,他对媒介的分析常常使各个领域的专家感到新奇、震撼。他常常能言他人所不能言,见他人所不能见。

麦克卢汉是先知,他预见到电子时代的来临。1964年,“电子时代”、“电子媒介”、“电子技术”这样的术语还鲜为人知、少有人用,所以在《理解媒介》中,我们几乎看不见它们的踪影,我们所看见的,几乎完全是“电力时代”、“电力媒介”、 “电力技术”( electricera,electric media,electric technology)等。读者须知,他所谓的“电力”,其实就是“电子”。他用一个旧术语预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他首创了一个如今习以为常的术语——媒介,同时还首创了一些我们当做训诫的警语,比如“地球村”和“信息时代”。这些词语现在已经妇孺皆知、世界共享。

麦克卢汉的大多数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历经风雨而永褒青春。30多年来电子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飞跃发展,使他的思想不证自明。如果说过去尚有人私下咕哝,说他的思想不太讲究实证,那么如今再也不会有人怀疑他的先知先觉了。他的以下思想,似乎没有人再敢公然挑战。

第一,地球村。电子信息瞬息万里,使全球生活同步化;全球经济趋同、整合,游戏规则走向同一;网络生活同一;时空差别不复存在,昔日遥不可及的海角天涯刹那可达。谁不说这颗红星就是弹丸之地?

第二,媒介即是讯息。10年之前,人们对此也许满腹狐疑,或半信半疑他把任何一种媒介一分为二:形式与内容。他断言,媒介的形式就是讯息。从古到今,上述的几十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是信息、讯息。就引起变革而言,媒介绝不是消极、被动、苍白无力的空壳。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工具、武器、媒介作为形式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工具为谁服务,武器由谁使用和怎么使用;重要的是媒介承载的内容。麦克卢汉坚决彻底地批判了这种陈腐的概念。他认为媒介的形式和内容是互动互用的。每一种媒介既是另一种媒介的形式,又构成另一种媒介的内容。比如,文字是口语的内容,又是印刷术的形式;印刷术是书的形式,书又是文章和作品的形式;电影是小说的形式,又是电光的内容,如此等等。人们习惯的思维定势堵塞了洞悉的目光和创新的思路,许多人对媒介形式本身的革命力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实,“四大发明”作为媒介——所谓媒介的形式本身——就曾经改变了世界,改写了人类历史。这难道不是千百年的铁证吗? 麦克卢汉之后兴起的媒介VCD 、 DVD 、Internet不是已经并正在继续改变世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吗?新兴高科技不是正在以加速度改变世界和人类自身吗?

第三,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前此一切媒介,尤其是西方的拼音文字和机械媒介,是分裂切割、线性思维、偏重视觉、强调专门化的。操此媒介的人是被分割肢解、残缺不全的人。电子媒介使人整合,回到整体思维的前印刷时代。这就叫做重新部落化。这个时代的人是更高层次上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第四,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这是一个著名的公式,他从媒介演化的角度去概括人类的历史,为解读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窃以为,这个公式可以写作以下几种变体:整合化——分割化——重新整合化;有机化——机械化——重新有机化;前印刷文化——印刷文化——无印刷文化;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

拉潘姆(Lewis H.Lapham)先生从这个著名的公式中“挖掘”出麦氏一个重要思想。他根据麦克卢汉的思想归纳出两组两两相对的词语,把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进行对比,认为印刷文化是现代文化,电子文化是后现代文化。这个对比生动、醒目、切中要害,深得麦氏思想精髓。兹摘录如次[2]:

印刷文字电子媒介

视觉的/visual

触觉的/tactile

机械的/mechanical

有机的/organic

序列性/sequence 共时性/simultaneity

精心创作/composition即兴创作/improvisation

眼目习染/eye耳朵习染/ear

连续的/continuous

非连续的/discontinuous

横向组合的/syntax

马赛克式的/mosaic

自我表现/self-expression群体治疗/group therapy

文字型的人/Typographic man 图像型的人/Graphic man

拉潘姆把这一思想加以发挥,提出了两组两两相对的词语,把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加以对比。他把印刷文化的人称为“市民”,把持有电子文化的人称为“游牧民”,生动描绘了两个时代的典型特征[2]:

市民/Citizen

游牧民/Nomad

定居/build 游徙/wander

有阅历/experience

无阅历/innocence

权威/authority 权力/power

幸福/happiness 快乐/pleasure

文学/literature 新闻/journalism

异性恋/heterosexual 多形态恋 polymorphous

文明/civilization

野蛮/barbarism

意志/will

希望/wish

激情式真理/truth as passion真理式激情/passion as truth

和平/peace 战争/war

成就/achievement名望/celebrity

科学/science巫术/magic

怀疑/doubt 确信/certainty

戏剧/drama 色情/pornography

历史/history传说/legend

争论/argument

暴力/violence

妻子/wife

娼妓/whore

艺术/art梦想/dream

农业/agriculture掳掠/banditry

政治/politics

预言/prophecy

世纪之交,人类正在飞快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时代、光子时代、生命科学时代。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任何一种新的发明和技术都是新的媒介,都是人的肢体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都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或包装,而是一种新的“讯息”。用现在比较时新的话说,任何新的发明和技术,都是了不起的生产力,都将反过来影响人的生活、思维和历史进程。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使人从麻木自恋中恍然大悟,从梦游症中猛然惊醒。他的思想仍然使人振聋发聩。他对几十种媒介的论述使专门家认识到自己的残缺不全,使千千万万人超越自身背景的局限而从全新的角度去研究媒介对人类命运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麦氏不是专门家,不当专门家。他喜欢侵犯他人领地去发表各种议论,成为一个杂家。他痛恨分裂切割、线形思维、残缺不全的人(可以解读为“现代人”),热望做一个完全的人,做一个重新整合后的“部落人”(可以解读为“后现代人”)。他预告电子时代的来临,他对了。他宣告“现代”思想的破产,“后现代”的来临,他又对了。笔者认为,他所谓的重新部落化,就是今天时髦的后现代化,也就是超越现代思维的局限,超越分析的、线性的、机械的思维,走向整合的思维。这就是麦克卢汉最重要的遗产,吾人当珍视之。

收稿日期:1999—06—25

标签:;  ;  ;  ;  

麦克卢汉的遗产:超越现代思维定势的后现代思维_卢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