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两届世界杯进球特点分析_足球论文

近两届世界杯足球赛进球特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球论文,两届论文,世界杯足球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取胜是足球比赛的根本目的,射门进攻是足球攻守矛盾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近两届世界杯足球赛进球情况的分析,探索足球运动的进球规律,更好地把握世界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参加第15、16届世界杯足球赛的116场比赛的56支球队。

研究方法:统计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法。

研究内容:进球时间、施射区域、进攻配合方式、施射方式、进球队员位置分布。

2 结果与分析

2.1 进球时间

在第15届世界杯中攻入的141个球除去3个加时赛入球,90 min内共入球138个。第16届世界杯赛入球171个,除去1个加时赛入球,共在90 min内入球170个。从上、下半时情况看,第15届世界杯赛上半时进球65个,下半时进球73个。而第16届世界杯赛上、下半时进球分别是69个与101个。可以看出,下半时入球比上半时要多,尤其是第16届显得更为明显。说明各队上半时多采用试探性进攻了解对方,把决胜的时段推向下半时直至最后阶段,这反映出进球在时间上的特点。

如果把90 min比赛分成平均的6个时段,每个时段为15 min,第16届世界杯赛上半时开始阶段(0~15 min)进球25个,占总进球数的14.6%;上半时结束阶段(31 min)进球26个,占总进球数的15.2%;下半场开始阶段(46~60 min)进球31个,占总进球数的18.1%;下半场结束阶段(75 min至结束)进球45个,占总进球数的26.4%。而第15届世界杯赛上半时的开始阶段(0~15 min)进球23个,占总进球数的16.3%;上半时结束阶段(31~45 min)进球24个,占总进球数的17%;下半时的结束阶段(75 min至结束)进球28个,占总进球数的19.9%。显而易见,比赛上、下半时的开始和结束阶段的进球相对集中,上、下半时的结束阶段是进球更为集中的时间段,而全场的结束阶段是比赛中进球最为集中、最为关键的时间段。如第16届世界杯的最后阶段进球数超过了总数的1/4。

第16届比赛中最快进球是巴拉圭队的阿拉亚在对尼日利亚之战,开赛才52 s便迎顶任意球破门。巴西队的罗纳尔多在半决赛对荷兰队的下半时仅开赛20 s便进球。由此可见,比赛的开始阶段,无论上半时的开始阶段还是下半时的开始阶段是比赛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段。究其原因,一方面比赛刚开始,防守队员对进攻队员的特点和习惯不熟悉,造成防守相对困难;再加上进攻队员体力充沛,进攻容易得手。这一点也可以在丹麦队的桑德在替补上场16 s就进球中得到验证。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比赛刚开始,防守队员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没有很快进入比赛状态。

最致命的是在比赛的补时阶段,即惯称的“伤停补时时间”。第16届比赛中补时阶段进球达18个,占到了总进球数的10.6%,相对其较短的时间而言,其所占的比率已是相当高了。这与球员经过长时间的激烈对抗,生理状态进入极限有关;同时与球员的心理有更大关系,即领先队球员容易出现求胜心切,保守麻痹,不思进攻;而落后队球员往往孤注一掷,全力进攻,力色取胜或扳平。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第16届世界杯决赛中,法国队在上、下半场的补时阶段分别攻入一球,最后捧杯。

从以上数据和战例中可以看出,比赛上、下半时的开始和结束阶段,尤其是上、下半时的结束阶段为进球最多的时间段。各队在训练和比赛中要充分考虑到其特点和重要价值,训练时要有针对地进行,比赛时要灵活合理运用战术,以期取得较好的效果。

2.2 施射区域

如果把射门区域划成要应的的5个区(图1),可以看出施射区域有较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中路的1区、2区、4区进球数较高,而两边路进球相当少。2区是施射的最佳区域,两届世界杯赛在2区的进球均超过了总进球数的一半。1区射门由于离球门近,易受守门员的干扰和限制,但威胁仍然相当大,同时1区是补射、捡漏的最佳区域,所以有一定的入球数。4区是远射进球的主要区域,第15届进球有相当数量,第16届的进球数比第15届有所下降,说明守门员警惕性提高,后卫干扰远射能力与守门员协防远射能力都相对增强了。3区由于受角度限制进球不多,但两肋突破后进攻队员准确的射门角度较小,而且距离又较远,所以进球数相当少。

图1 施射区域示意图

罚球区内施射,第15届世界杯赛射入112球,占总进球数的79.4%,而第16届世界杯赛射入152球,占总进球数的88.9%,明显高于罚球区外施射进球数。罚球区是射门得分的理想区域。其中属于英国专家研究出的“最佳射门起点”——门前左、右两边4~8 m的地带,占了33.3%;第15届为39球(占27.7%),而1990年第14届是45球(占39%)。由此可见,罚球区内是高危险地带,防守队员决不能大意。

2.3 进攻路线与配合方式

从攻门路线分析,足球战术不过时的是“两边转移”观念。第16届世界杯赛明显的换边进攻奏效的进球有56个,占总进球数的32.7%,不如第15届的66个球,占46.8%,但较1990年第14届的29个球占25.2%仍高,而其中右路突破传向中、左侧破门,以及左路突破传向中、右侧入球各占一半。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两届世界杯配合方式与进球情况无多大变化,与第15届世界杯赛情况相比,中路突破攻门进球,第16届进39球,占总进球数的22.8%;第15届进21球,占总进球数的14.9%。可见球员在中路突破能力上的增强,并且不再光是巴西球员的“把戏”。运球突破和运球间出现空档后射门是第16届世界杯赛的一大特点。一方面运球突破仍不失为破密集防守的有力武器之一;另一方面,严惩背后铲球犯规的规则也为中前场队员大胆突破攻门创造了有利条件。

表2 进攻配合方式与进球情况对比

通过边路进攻第15、16届分别有18次和25次造成了进球,分别占到总进球数的12.7%和14.6%。“边路突破传中,中路包抄射门”仍是进攻的重要战术手段之一。

第15届外围吊冲进4球,占总进球数的2.8%。第16届外围吊冲也同样只进5球,占总进球数的2.9%。以往被称为“英式”打法的这种简单战术,由于各队的身高差异日益减小,技战术意识的普遍提高而几乎寿终正寝。只有在某些特定时间,如比赛快结束或大比分落后急于追平等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有选择地运用。

通过“死球”(包括任意球、角球、掷边线球、点球等)直接或间接射入的球,第15和16届分别攻入44球和55球,均几乎占总入球的1/3。较高难度的任意球直接破门进球,第15届有6球,第16届有5球,而任意球间接破门的第15届有13球,第16届有16球,这反映出各队对定位球的高度重视和任意球战术水平的提高。近两届世界杯赛的定位球继续保持着高进球率(表3),再次印证“死球战术”练习的重要性。

表3 定位球进球情况对比

2.4 施射方式

第15届世界杯赛直接射门进球79个,占总进球数的56%。间接射门进球62个,占总数的44%。第16届世界杯赛直接射门进球96个,占总进球数的56.1%。间接射门进球75个,占总进球数的43.9%。说明直接射门方式是进球最多的射门方式。直接射门特别是抢点直接射门由于其快速、突然的特点,往往较容易破门得分。

就射门进球的身体部位而言,第16届用头射入网有31球,占总进球数的18.1%,均几乎占到直接射门入球数的1/3。可见,头顶射门是现代足球比赛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体现了足球立体攻防的特点。而左脚射门入网,第16届有33球,占总进球数的19.3%,第15届占总数的15.7%,左脚射门入网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第16届有擅长用左脚射门的有罗纳尔多、苏克等进球好手,而且也是现代足球发展趋势导致各队队员左右脚均衡发展的明证。

2.5 进球队员位置分布

就入球队员所担任位置来区分,第15届前锋攻入85球,占总进球数的60.3%,前卫攻入46球,占总数的32.6%,后卫攻入9球,占总数的6.4%。第16届比赛前锋攻进95球,前卫攻进55球,后卫攻进17球,分别占总进球数的55.6%、32.2%和9.9%;说明前锋仍是各队的主要得分手,第16届前锋的进球略有下降,后卫进球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第15届世界杯赛各队普遍采用“固防、快攻”的防守型打法,后卫插上助攻的机会减少;而第16届杯赛鼓励、倡导进攻打法,全攻全守打法占了优势,后卫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对方的罚球区。典型的是冠军法国队7场比赛进15球,其中后卫队员进4球,而且都是关键之球。这正是各队各位置队员技术更加全面,全攻全守打法不断完善的体现。这是世界足球运动发展的一种趋势。

标签:;  ;  ;  ;  ;  

后两届世界杯进球特点分析_足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