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家庭低收入的主要原因及对策_文化程度论文

农村贫困户收入低下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户论文,主要原因论文,对策论文,低下论文,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经济

摘要 通过对河南省农村经济监测户和农户随机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农村低收入户的主要特征和原因,提出了尽快使农村低收入户脱贫致富的措施和基本思路。

关键词 农村贫困户 基本特征 深层原因 对策思路

农村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带有世界性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是同一地区不同农户之间的贫富差距。在我国,地区之间和同一地区不同农户之间的贫富差也普遍存在。几年来,国家为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开发,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下,如何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引导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尽快走上致富道路,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国家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裕起来,却又不能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长期存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尤其是贫困户与冒尖户之间悬殊的收入差异,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研究低收入农户的主要特征,分析农村贫困户收入低下的原因,寻求农村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的正确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1990年起,我们在河南省的灵宝、唐河、许昌、渑池、偃师、栾川、西峡、武陟、孟县、兰考、光山、平舆、南乐、延津、郾城、永城、安阳、开封市郊区等18个县、区设置了970 个农村经济监测户,并多次组织较大规模的随机抽样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就是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的部分结果。

1 资金、劳动投入少、 劳动效率低是农村贫困户收入低下的直接原因

我们按照人均纯收入把农户分为特贫户、贫困户、温饱户、小康户、宽裕户、富裕户6个不同的灰类,各个灰类的代号和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农户分类标准

表2 不同灰类收入水平与投入、劳动效率对照表

根据河南省农业区划办和河南农业大学系统工程研究室记录的1992年的全省970个农村经济监测户的基础数据,汇总得到表2。表2 中数据揭示了农户收入水平与投入和劳动效率的直接联系。

由表2可以看出,农户人均收入水平与生产性支出、 出工率和劳动效率呈明显的相关关系。特贫户的劳均生产性支出仅为小康户的30%,宽裕户的20.9%,尚不足富裕户的10%。低微的投入,落后的生产条件,原始的劳动方式是农村贫困户的共同特征。从出工率看,特贫户和贫困户每个劳动力每年出工都不到100天, 其劳动力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收入水平较高的小康户、宽裕户和富裕户的出工率分别比贫困户高23%、43%和55%。农村低收入户的劳动效率也非常低,特贫户每工日平均收入只有3.01元,仅为温饱户的29%,小康户的24%,宽裕户的20%,富裕户的12%。富裕户出工一天所得收入是特贫困的8倍多。出工率低, 劳动效果差是农村贫困户收入低下的根本原因。

上述结果说明,农村贫困户收入低主要是由资金、劳动投入不足,劳动效率低造成的。

另外,负担人口较多也是贫困户的一个明显特征。计算每个劳动力负担的人口,特贫户为1.9人,贫困户为1.7人,温饮户和小康户为1.6人,宽裕户为1.57人,富裕户为1.5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使贫困户陷入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

2 文化、技术素质差、 投工结构不合理是农村贫困户收入低下的深层原因

劳动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前苏联经济学家B.E.科马罗夫的研究结果表明:从事一般性劳动,一个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如果将其劳动生产率设为1,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则为1.3,具有高中或中专程度的为1.6,具有大学水平的为2.1。如果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劳动, 不同文化程度劳动生产率差距更大。据对河南省兰考县谷营乡袁寨、栗东、栗西、东张集4个行政村1564户农户1992年收入状况的调查结果, 农户人均收入水平与其主要劳动力文化素质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详见表3)。

表3 劳动力文化程度与收入水平 单位:户

在表3的左下角和右上角,明显地出现两个空白区。 按照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从低到高统计,4个行政村的1564 户农户基本上集中在主对角线周围。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收入水平相对较高。25户特贫户中,小学程度或文盲占92%;135户贫困户中,小学程度或文盲占89%;在1008 户收入达到小康以上水平的农户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9%;在182户富裕户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4%。另外,56 户文盲户基本上都在温饱线以下,273 户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收入基本都在小康水平以上。

文化、技术素质差导致贫困户投工方向的单一化。970 户农村经济监测户的记录表明,贫困户投工基本上以传统农业为主(表4)。

表4 不同灰类收入水平、劳动效率与投工结构

表5 提高第二、第三产业投工比重的预期效果

提高第二、三产业投工比重,是提高劳动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选择。

3 消除贫困现象,稳定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我国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村贫困户的资金,劳动投入,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为确保农民收入的长期稳定提高,还要从教育、培训入手,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逐步调整、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户投工结构,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贫困现象的土壤和条件。

3.1 稳定农村政策,鼓励农民进行生产性基本建设投入 延长耕地、 山林、果园、企业的承包期,克服掠夺式开发、经营的短期行为。建立农业资源和基础设施使用、养护制度。比如耕地,可以推行有偿使用合同制,把承包人的用地权利和养地责任结合起来。首先对土地进行检测、分级,由承包人与集体签订养地合同书并预交一定数额的养地保证金。承包期满,再行检测,对于土壤等级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改善者予以奖励;若土壤等级下降或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破坏,则将其部分或全部养地保证金转入集体改土基金。

3.2 积极扶持贫困户进行生产性投资,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各地要对贫困户逐级造册登记,根据不同情况,由乡、村帮助制定脱贫计划,定项目,定投资,并监督实施,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于扶贫开发。

3.3 认真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 各地根据具体情况, 可以结合大型水利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等组织好农民劳动工积累和劳务输出,尽快建立不同层次的劳务协调中心,协调农村与城市及国内外的劳务协作。也可通过支持农民联户或个人兴办劳动密集型的小手工工业和家庭养殖业,扩大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充分发挥劳力资源优势。

3.4 不断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素质 一是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 坚决杜绝新一代文盲的产生。二是制定《农村扫盲工作条例》,切实扫除青壮年文盲。对青壮年文盲要制定脱盲规划。三是在农村劳动者中实行技术等级制度。对种植业或乡办、村办企业从业人员,定期评定技术等级,并发给一定的技术职务津贴,款项可从集体提留中列支。具有技术职务的人员可以优先承包集体的耕地、养殖场、林场、果园或企业。在农村形成人人爱科学、人人学科学、人人讲科学、人人用科学的新的社会风尚。

3.5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高效农业。 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维护乡镇集体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畜牧业和集约化高效农业,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适当加强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改善农村劳动力投工结构,稳步提高劳动效率。

(收稿:1995年10月12日)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首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标签:;  ;  ;  ;  

农村贫困家庭低收入的主要原因及对策_文化程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