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实践与思考_心理素质论文

培养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实践与思考_心理素质论文

培养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实践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高中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学会调节心态,减轻沉重的学习压力,全面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这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所面临的课题。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教育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克服学习中的不良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扎实地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活动,以积极的心态探讨语文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大胆地参与学习竞争,充分展示才华和学习成果,这将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举措,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途径。这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教学调研启示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成果表明,某些处于心理压抑状态下的学生,其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偏低。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学生的压抑心理呢?从教师角度上分析,一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挫伤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二是教师的专制权威。长期形成的“师道尊严”不利于学生持有不同见解;三是教师的灵活教法少,自己占领教坛,满堂灌知识,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学生角度上分析,一是缺乏探索语文知识的激情。激情是对强烈好奇心的喜爱的心理感悟,也是学习的巨大动力,难能可贵。学生一旦失去激情,加上缺少教师积极的引导鼓励,心里自然有压抑感;二是缺少理解和宽容的心境。在语文课堂上阅读理解的问题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维差异较大,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并存,语文阅读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统一的标准答案容易约束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有差异往往会一分也不得。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会否定学生有创意地运用多元价值观分析问题的思想;三是学生缺少创新勇气。由于学生具有害怕心理,不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表达独到新颖的思想观点。而对思想活跃的学生而言,他们没有太多顾虑,心直口快,敢想敢说,经常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而对于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缺少创新思维的勇气,只会人云亦云,以确保稳妥。然而在创新教育实践中,真理和错误是一对孪生姐妹,学生如果畏惧错误就会丧失创新勇气,就会失去探索成功的机会。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

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学生的发展空间是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无比光明的,发展潜能也是无比巨大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必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以培养创新精神为动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实现培养优秀人才的远大目标。为此,富有宽容心境的教师在学生受到挫折时要悉心关怀和体谅学生,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通过耐心的教育引导,艺术地淡化学生的消极意识,适当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轻装前进。鼓励学生在挫折面前勇敢地面对现实,迎接新挑战,知难而上,战胜自我,重新找回自信心。

为了克服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笔者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把培养学习心理素质归纳为下列几个要点: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针对学生独特个性和特点,激发学习自信心,充分发挥智力潜能,坚信自己能取得成功;2.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善于倾听不同声音,形成良好心态,体现师生平等的观念;3.培养学生的探索勇力,尤其是对偏才、怪才的探索勇气要作辩证分析,不要轻易否定新的见解,多作合理性的肯定。4.探究学习问题既要关注结论,又要重视研究过程,把全过程当作具有研讨价值的实践认识过程,从而克服忽视前因后果,单看结论的毛病;5.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要营造课堂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师生心情舒畅,广开言路,倾听心声。要有欣赏学生的审视能力,拓展思维的广阔空间,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与众不同的新亮点;6.树立失误也是走向新成功的理念,引导学生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增强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学会坚强,战胜脆弱,战胜自我,健全人格素质。教师多用微笑和热情的夸奖语言,促进感情的交流,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鸣。同时,切忌用偏激语言伤害其自尊心,让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也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悦。总之,具有民主、平等和开放特点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调节,尽量减轻人为的心理压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努力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二、实践思考策略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科学知识需要养成严谨治学的良好习惯,培养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勇于探究的能力。高中生要全面提高思维能力,重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再造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协调发展,探究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因此,学生学会思考就有利于自主学习,学会自学就能逐步培养终身学习的综合能力。然而,学习语文知识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曲折的探索过程。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克服自卑心理、封闭心理、逆反心理和焦虑心理等不健康的心理。心理障碍经常会困扰中学生,妨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考试心理对中学生成才关系重大。教师要深入中学生内心世界,了解细腻而复杂的内心情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优化心理素质教育效果。

1.战胜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在激烈的考试竞争氛围之中,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一些中学生会感到学习压力大,思想情绪波动较大,缺少积极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容易多愁善感,忧郁孤僻,自暴自弃,产生怀疑自己学习能力的自卑心理。一些在初中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在高中学习并不顺利,在艰难曲折的成才道路上尝尽酸甜苦辣的滋味,经受风风雨雨,几度拼搏,几度沉浮,几度领悟,真可谓感慨万千。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要正确把握自我,战胜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自强不息,奋发进取。

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与集体成员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的自我意识。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地发展,将会形成内在的稳定的自尊心,并由此而成为良好基础,直接增强自信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凭着自尊心和自信心,凭着顽强的意志毅力战胜自卑心理,勇敢迎接新挑战,去争取成功。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有利于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例如:(1)具有细心观察事物的能力;(2)具有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3)具有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4)具有利用科学方法与策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5)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克服封闭心理,满足好奇心。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的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中学生,以独特眼光看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具有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随着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的不断增强,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轻易向别人袒露,一些学生把自己心灵之门关闭起来,与师长、同学逐渐疏远,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从而人为地造成一种孤独感,加大了心理压力。特别是害怕学习难题的心理,不请教师长,害怕别人取笑自己。积压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多,自己越来越畏惧,必将导致成绩下降的后果。这种自我封闭的心理在高中生中具有代表性,尤其高二学生占多数,以女生为主。这要求教师从正面教育疏导,选择引导的突破口,以爱育人,以情动人。让学生以积极态度面对学习竞争,有意识地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开展研讨和合作的交流学习活动,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学习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求知欲望和学习需要等心理意识,也包括自信、毅力和独立性等意志品质。好奇心是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其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注意。为了弄清事物的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问题,并且引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新鲜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教师要纠正学生封闭心理的偏差,让博大精深的语文知识常学常新,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保持新鲜感。既要抓好基础知识,又要培养综合能力,用师生独特的好奇心,去拓展求知探索的思维空间,去寻找大干世界奥秘,去创造辉煌。

21世纪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开放性、民主性和研究性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必将大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之健全人格品质,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爱因斯坦和爱迪生成才的事实充分表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坚定不移的探索精神,“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战胜困难的意志毅力,将会引导学生拓展发展新路,走上科学成才的光辉大道。

3.排除焦虑心理,激发进取心。中国教育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通过严格考试选拔人才,具有悠久历史。考试作为评价教学效果和指导升学就业的重要手段,对人才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高中生面临关系到自己前途的高考,其语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自己将来的发展。因此,对于高考,高中生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学生科学地调节自我心态,排除焦虑心理,保持平常心态,提高考试技巧水平,确保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争取理想成绩,意义深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考试制度的新世纪,考核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高考发展的趋势。有鉴于此,一些考试焦虑高的学生往往怀疑自己的能力,在遇到难题时十分紧张,有畏惧的情绪冲动,使记忆受阻,思维迟钝,能力水平发挥失常,这种心理变化会影响考试成绩。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竞争,充分认识考试价值,沉着机灵地参与考试,创造性地把握考试机会,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考试心理素质。俗话说:“艺高人大胆。”能力与焦虑心理呈负相关。能力强者,信心足,情绪稳定,把握大,成功率高;能力弱者考试焦虑高,缺乏自信心,情绪波动大,容易失误。抱负水平与焦虑心理呈正相关。抱负水平高的学生,目标远大,对自己期望高,而实际综合能力不太强,应试准备不足,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也有些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经受了困难和挫折,造成过度紧张心理,希望越大反而失望越大,令人可惜。特别是全社会关注的高考,其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对手强劲,学生的焦虑就越高。应试经验缺乏的学生应该排除心理障碍,从容地调节自我,保持平和心态,客观地评价自我实力,沉着、冷静、灵活、勇敢地考试,确保临场发挥的最佳心态,扬长避短,争取优异成绩。一个富有远大志向的高中学生,要经得起艰苦学习的磨炼,才能逐步地走出困惑,走向成熟。高考是人生的挑战和机遇,是磨炼人生意志毅力的大考验,也是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成果展示,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必将成为精彩人生的一大亮点,成为终身受益精神财富。

标签:;  

培养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实践与思考_心理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