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战略目标、指导思想和运行机制_体育管理论文

论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战略目标、指导思想和运行机制_体育管理论文

论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和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目标论文,运行机制论文,指导方针论文,现状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 G812.06

一、社区体育及我国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1.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隶属社会文化范畴,并以存在于一定地域为活动空间,社区体育受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人是社区体育的主体,组织则是维系社区成员和安排、推动社区体育的重要手段,社区体育还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社区体育的基本功能表现在:体育的大众化,伴随而来就是它的社会化,即由过去国家办体育,推演到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各种社会群众组织、家庭等都兴办大众体育;提高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容量,开展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的休闲康体活动,吸引社会各阶层、各职业和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参与体育活动,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福利性体育服务。

社区是一种空间现象,而社区体育则是存在于这种空间之中的社会现象。人是社区的主体,当人产生体育需求之后,就需要在一定的活动空间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体育这种文化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其动作过程需要占有空间。因此场地条件便成为开展社区体育的重要前提,运动场成为社区的标志之一,也是社区必备的基本功能之一。几乎从一开始设计者在规划城市基础结构时就已考虑到运动场所的必要性。1848年英国议会为保护居民健康和改善城市环境,最早制订的《公众卫生法》中对增加城市公共绿地和修建体育设施就有明确规定。1898年E·霍华德提出了影响很大的“花园城市”规划理论,亦对修建城市社区体育场所有所阐述。随着时间的推移,1933年,著名的《雅典宪章》中提出城市的四大功能,对城市体育设施亦做了详尽论述。进入50年代以来,联合国倡导并推广的社区发展运动,要求在社区组织开展积极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1980年在马尼拉召开了题为“人类城市”的学术讨论会,对现代城市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明确了城市须着重综合环境设计,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主张采取正确策略,使居住地的居民同他们的物质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取得协调。至此城市大型体育设施和社区体育娱乐、健身、康复及体育商业服务已被认为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要求,今天社区体育已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这对人们的生活、行为、身体、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我国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1)我国城市居民休闲已成气候,但社区基层组织对居民休闲组织引导功能远未显现。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休闲消费逐年升温,然而,进一步考察休闲内容,便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突出表现在:闲暇活动内部结构不合理。据1995年7月一个双休日的抽样调查表明,北京市民仅有7.4%的人完全忙于家务,其他人都不同程度地有休闲活动,其中50.8%的人外出娱乐,30.5%的人在家休闲。外出娱乐以逛商店购物为最普遍,占外出娱乐人的57.5%,去公园、游乐场游玩观看电影、文艺演出占28.5%,去歌舞厅、健身中心、电子游戏厅占11.4%。由此可见闲暇消费过多倾向娱乐,打发时间的消遣项目居多,用于发展自身,提高素质的消费项目过少。而闲暇时不出门的人又是如何在家休闲呢?他们之中5.8%的人在家睡觉、聊天或什么都不干;79.4%的人在家看电视、听音乐或读书看报;12.7%的人邀请朋友来家聚餐。零点调查公司1994年对京、沪居民主要休闲内容的比较亦反映出这一趋势,在按兴趣大小顺序排列休闲内容的位次时,健身活动都被排在末尾。南京大学城市研究中心张鸿雁教授,曾接到不少电话,都是抱怨休息日太长,不知如何打发。一位高中生说,自己星期六好好补一下“觉”,星期天便感到无聊了;一位30余岁女工也说,做完家务后,便感到懒散、无所适从,盼着上班;一位40余岁的中年人说,跑了趟无锡三国城后便感到休息日太长了。同时家中打麻将赌牌的人多了。张教授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把休息看作政府、社会行为,有意识创造积极的休闲文化,让个人得以娱乐调整身心、提高素质、创造价值,上述调查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我国城市社区基层组织引导功能滞后;其二,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健身锻炼的意识仍然十分淡薄。

(2)当前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偏低而医疗保健费增幅较快,社区健身设施追求高档化使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背反。近10年来,我国个人收入的增长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并形成全社会可支配收入中向个人倾斜的局面,目前这种局面仍在发展。然而,居民并没有把这笔钱消费掉,1995年底,居民储蓄余额达3000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8130亿元,储蓄数量和增长速度都是惊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即期消费的满足,出现了消费断层,等待新的消费项目填补。然而,从消费结构来看,文化体育娱乐消费比重甚低并且下降。城市居民1981年在文化生活方面的支出(包括文化体育用品、报刊杂志、文体娱乐费3项)的比重为7.2%,而经过10多年,到1992年仅有5.1%,下降1.3个百分点。另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对35个大中城市9100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显示:35个大中城市人均消费支出4602元,其中文化体育费支出为人均109元,比上年增加21%,但却只占总支出比重的2.2%,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幅较高,人均支出130元,比上年增长33%。这一趋势反映出强身健体的活动少,必然导致体质下降。体质差生病的可能性就大,而生病就要上医院,这一结果导致医疗费大幅增加。这种恶性循环应当引起重视。相比之下,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居民在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时期,其文体支出平均在8%以上。一方面是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储蓄成为居民投资的首选渠道;另一个方面是居民健康投资明显不足,导致医疗保健费支出增幅明显。康体休闲支出偏低其中与我国城市社区健身场所发展失调有很大关系。近年来,我国休闲康体业发展迅速,但盲目性较大,追求豪华几乎成为休闲康体业的发展趋势。据有关方面统计,仅沿海城市就有休闲康体场所893所,总投资额达37.5亿多元,平均投资额为419万元,这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考虑社会效益的趋势导致了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背反的矛盾,许多人难以承受而放弃健康投资的愿望。然而,发达国家在修建社区体育场所时,则从体育本质、社会现象、人口变化动态以及收入消费上考虑,把大众型定为发展主流,因为商业体育设施的经营目的是获取更高效的市场利益,对象广泛则市场面大,因此大众型俱乐部损失率最小。这种作法值得我国在今后发展社区体育时借鉴。

(3)我国城市经济组织构成的特殊性及条块分割的体制在开展社区体育中处于特殊位置。我国城市经济组织从所有制结构看,国有经济在城市经济组织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占有社会总资产的60%以上国有资产主要集中于全国人口17%的城市。在组织规模上,大型企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不少城市,一两个大型企业就是支撑着整个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在组织结构上,城市国有企业有着突出的“单位社会”的特点,“大而全、小而全”具有自我封闭的倾向,整个社会生活都被纳入严密的组织网络之中,职工大部分生活从职业、学习、福利、组织开展活动到政治生活也都在单位内进行,职工对组织依赖性很高,由此构筑了组织进入的壁垒。企业社区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亦自成体系。是否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体育活动,完全在于企业负责人的意愿。这种“家长式”的管理使得我国企业间开展职工体育活动的差别很大。

(4)我国城市社区居民构成的异质性和社区缺乏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及参与意识淡薄对基层社区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带来困难。文化的异质性和职业构成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在城市社区中,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体现在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而不同职业的人,其文化特点也不同,同时,社区职业结构的复杂化亦体现了经济结构的复杂化。文化的异质性和职业结构的复杂化要求城市中占主导地位的不再是传统性行为,而是一种理性行为。指导这种行为的,不再是传统的要求,而是理智的考虑。哪件事要做,哪件事不要做,要做的事应怎样做,并不是依靠传统的指导,而是依赖理性的启示,现行体制下的城市社区基层组织要满足各种健身需求是极其困难的。城市社区关系感情色彩淡薄的原因是由于家庭和邻里等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这些人并不是用血缘、地缘等纽带联系起来的,他们之间并不熟悉,很少了解,之所以要进行交往,仅仅是因为有事要办,这样的交往只能是事本主义,而很少个人性的,由此导致了参与意识淡薄。

(5)传统的发展观使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严重匮乏。传统的发展观以经济增长为追求目标,为此产生了一种偏激的认识,认为经济增长了,社会自然而然也就进步了。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我国曾一度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不注意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致使我国相当数量的城市社区包括体育场所在内的服务设施发展十分滞后。特别是许多资源型城市发展初期都具有结构单一、孤军突起的倾向,常常是先有企业,后有城镇,在城市布局上保持着大分散、小集中、组群式的特点。从而使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受到影响。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发展滞后,将对我国实施社区体育发展战略产生消极影响。

二、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和运行机制

1.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对我国当前社区体育发展状况分析表明,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还比较落后,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及运行管理机制还须做出极大的努力,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社区体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模式,将标志着我国社区体育运行管理机制较之计划经济时期发生深刻的变革。从这一思路出发,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应该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总目标,努力保障社区体育供给,组织形成网络,并逐步覆盖全体社区成员,有较高的水平,功能齐全,具有社会化、多样化、规范化、现代化等特点的社区体育保障体系。

社会化——包括社区体育对象的社会化、社区体育管理的社会化、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社会化、社区体育开展项目的社会化和社区体育保障资金筹集的社会化。社区体育对象的社会化,是指社区体育的覆盖面和服务对象不应局限于某一体育人群,而应面向整个社区,让社区内所有居民都能纳入社区体育的范畴并获得服务;社区体育管理的社会化,是指要发动社会各阶层和社区内各单位、社区内居民都参与服务管理,建立社会化的管理体制,真正体现社会体育社会管理;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社会化,是指社区体育设施必须改变以往完全由政府拨款建立的做法,发动社区内的社会团体、单位个人一起投资建设体育设施;社区体育资金筹集社会化,是指社区体育资金筹集要采用多渠道的形式。

社区体育多样化——包括社区体育保障措施多样化、社区体育休闲康体产业经营项目、档次和管理经营者多样化、社区体育形式多样化、社区体育设施层次多样化。社区体育保障措施多样化,是指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社区体育保障措施的单一性,在社区体育保障措施上采取发展社区体育组织、增加体育活动场所、节假日组织体育竞赛、表演等多种措施;社区体育休闲康体产业经营项目、档次和管理经营者多样化,是指适合各种消费水平的各类健身服务项目多样化,在具体运作实施后,可采取由街道办事处委托的单位、集体或个人等多种性质的经营管理;社区体育设施层次的多样化,是指社区体育服务设施要符合各种体育人群的实际,以适应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需求和收入消费层次人员的情况。

规范化——包括社区体育政策、制度和措施的规范化,社区公建体育场地设施标准的规范化、社区社会体育指导配备和培训的规范化。社区体育政策、制度和措施的规范化,是指政府制定的社区体育工作方案及实施办法要科学化、法制化,并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社区公建体育设施标准的规范化,是指社区公建体育设施的选址条件、占地面积、功能和设备要求,均应规范化使用,不得挪为它用;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和培训规范化,是指要根据实际工作量和指导对象的数量,确定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配备比例及上岗前培训要求。

现代化——包括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准现代化、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现代化。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服务现代化,是指体育场地建设尽量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及人的需求,指导人员必须掌握基本锻炼方法与理论,同时又具备多种服务技巧;社区体育组织机构管理现代化,是指社区体育组织机构对场地设施的使用及对内部的人、财、物管理方法要科学化,考核、监督措施要尽量符合规范化要求。

2.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指导方针

指导方针是对实现战略目标应采取途径的理论概括,体现战略意图和战略思路的要求。根据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特点,实现社区体育战略目标需遵循以下指导方针:

(1)必须在深化改革的前提下规划和发展社区体育。社区体育的规划和发展,必须符合国家整体改革发展。例如企业社区体育社会化必须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运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就是解除企业办社会负担,将企业自己包揽的许多自我服务项目,转交给社会其他相应的职能部门承办,企业社区体育由社会承办将是改革的趋势。社区体育自我改革也必须按照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城市发展战略的要求运行。

(2)必须在与国家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社区体育和社会经济的互动和良性运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在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发展社区体育,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

(3)必须在兼顾先进性和层次性的基础上建设社区体育。社区体育资源应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建设反映每一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发展水平。软件建设则代表社区体育服务水平和居民体育参与意识,要搞好社区体育服务必须软硬结合。在当前形势下更要强调软件建设,通过宣传,培养居民健身意识。硬件建设则要注意年龄性层次和消费层次相结合,现阶段只能少量高档次,更多中、低档次,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的社区体育服务对象的需求。中、低档次社区体育硬件部分在设计和建造时要留有发展余地,以便今后改建和扩建时逐步上档次。

(4)必须在兼顾福利性和产业性的基础上发展社区体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区体育将逐步走向产业化,按市场化经营,注重经济效益已是必然,市场化经营将为社区体育积累发展资金。然而,社区体育又不能完全走向市场,它还有公益性的一面。因此,社区体育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仍需按照社区体育的特点,体现兼顾公益性与效益的原则,注意福利性与产业性相结合。

(5)必须在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保证社区体育顺利发展。开展社区体育是关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大问题,一定要有健全的法规制度,并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如社区经费筹措办法和使用,公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要求,国家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项目的优惠政策等,用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惟此才能保证社区体育的顺利发展。

3.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保障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的框架设计

社区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有赖于在指导方针的指导下,建立现代化高效的保障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而选择不同的管理体制直接决定社区体育的管理成本和效益,同时先进的保障运行机制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了保证。

我国城市社会体育保障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结构可以规划为5大系统:行政调控管理系统、中介系统、经费运筹和资产管理系统、经营服务系统、公益性服务系统。各系统内部的结构、主要职能及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大体如下:

(1)行政调控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行使的是政府的职能。政府主管部门、体委和民政及属下的主管社会体育的部门为办事机构,执行机构为街道办事处或企业的相关部门。前者为政府关于社区体育保障事务的协调性机构,主要任务是统筹规划本地区社区体育的发展,对影响本地区社区体育的法规、政策、举措等进行协调和决策。后者作为一个执行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具体协调管理本社区的体育保障事务,执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社区体育的决议,为发展本社区体育提供行政性服务,检查、监督有关社区体育保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2)中介执行系统。该系统为社区体育事务工作的具体经办机构。它可以帮助街道办事处完成许多具体事务,使其以宏观管理的方式实现本地区社区体育管理目标。该系统主要由行政事务型单位、法定机构和各类社区体育组织三部分组成。其中行政事务型单位主要包括居委会、文化工作站、社区服务指导中心等;法定机构主要包括妇女儿童保护办公室、残疾人联合会、老龄委员会等;社区体育组织主要是各单项协会和俱乐部。必须大力提倡社区体育中介化,鼓励发展社区体育组织和体育俱乐部等社区体育发展中介组织。理由有二;其一,由街道办事处承担的开展社区体育组织及管理的具体工作交由社区中介组织承担,使街道办事处成为引导、协调、监督社区体育保障运行的枢纽。其二,据统计,我国城市社区目前开办的健身场所多为个人和私营。而私营企业是无主管企业,独立性强、自由度大,但也存在自律性差,处于不易监督的地位,容易出现不正当竞争,很有必要成立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程度较高的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3)经费管理和资产管理系统。该系统是社区体育保障系统中一个资金运筹和国有体育资产的管理系统。主要由社区街道资金筹措管理部门、团体和个人投资的社区体育发展基金组织和社区公有体育资产管理部门3个部分组成。

(4)经营服务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社区内公办的各类经营性健身服务中心、企事业单位职工活动场所和个人、集体经营的各类休闲康体服务场所三部分组成。经营服务系统是社区体育保障体系中直接与市场机制接轨的运行系统,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对经济管理微观职能的减弱,政府对全社会体育事业管理和直接控制的现象将有大的改变。与此相适应,原来许多具有社会化服务功能和经济效益的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包括一些企事业单位修建的各类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将逐步从单位所有、国家包揽一切的体制下解脱出来,走向社会面向广大群众自主经营,服务社区。

(5)公益性服务系统。该系统是社区体育保障系统中承担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体育活动并提供无偿或低偿体育产品服务的机构设施系统,是社会福利性最明显的一个服务系统。其经费来源由政府拨款或社区体育基金资助,同时也可接受企业、组织及个人的捐赠。

4.我国社区体育保障机制的运行

我国社区体育保障机制的运行分为三个阶段。

(1)转换阶段。其任务是将社会产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休闲康体的需求转换成政府的任务并确定系统运行的目标。承担转换功能的载体主要是行政调控管理系统中的体育行政部门。它一般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一是作为主管部门行使职能,有效地协调各有关部门的职权任务,确定社区体育行政活动、公建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各类休闲康体产业的运营和群众体育经费运筹活动的原则和方向;二是作为决策系统根据信息系统或反馈系统收到的社区广大居民对体育的需求,对社区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三是依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标,结合本地区社区实际,制定实施计划和群众体育经费分配使用方案。

(2)推动阶段。其任务是将行政调控管理系统确定的原则、方向、内容和计划目标,具体地加以推进和实施,以推动和指导整个社区体育保障系统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而积极运转。承担推动功能的载体主要是市、区体委主管社会体育的部门。一般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推动功能:一是市、区体委通过行政授权或委托,将具体的行政执行功能和中介服务功能延伸至基层社区行政组织和社区中介组织来承担,从而推动整个系统有力地运转;二是通过培训措施,为社区培养输送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管理人员;三是依据制定的有关政策、法规,向社区体育经营服务单位广泛传送指令或指导信息。社区街道行政部门则从两个方面来推动:一是根据决策机构制订的政策、法规和街道办事处的实际,向社区各类公建体育场地设施和组织的公益性体育活动施以必要的经费补贴和资助;二是依法对社区体育保障系统国有和私营体育产业进行管理,从而完成行政推动的任务。

(3)服务阶段。其任务是根据行政调控管理系统的社区体育发展计划、导向性政策、法规和休闲康体市场的信息,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服务。承担服务功能的载体主要是社区中介组织、社区体育组织。一般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其服务功能:一是根据执行性、导向性政策法规或行政授权,对所在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社区体育保障方面的行政服务;二是通过自身系统的反馈渠道和信息网络,收集并反映体育健身市场信息及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保障政策和服务的满意程度;三是社区体育组织以自治组织的身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政府的政策、法规及社区居民的需求,制定组织开展项目的规模、时间、参加对象和收费标准,作为自治性组织还应保护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方面的合法权益。社区的经营性休闲康体场所和公益性活动场所,主要是直接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

为保证社区体育保障运行机制的各系统功能得以顺利实现,需要在指导思想或实施战略上实现“三个创新”和“三个突破”,即功能创新、结构创新、活动创新和体制上突破,政策、法规上突破,场地设施建设上突破。有创新、有突破,才能建立起一套精简、高效的社区体育保障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标签:;  ;  ;  ;  ;  ;  ;  ;  ;  

论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战略目标、指导思想和运行机制_体育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