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会计识别研究_层次分析法论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会计确认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相关概念辨析

(一)识别、测试、测量与测度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识别乃辨别、辨认之意,如识别真伪等。测试与测量两者的本意有相似之处,都是指用仪器确定空间、时间、温度、速度、功能等的有关数值,或是对机械、仪器或电器等的性能和精度进行测量等。当然,如果是对人的知识、技能、专业等,则一般用测试一词。测度是指推测、揣度之意,如测度学。有鉴于此,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测度而言,都是力图利用工具或方法对企业隐含的或已存在的核心竞争力予以辨别,使其显现出来,并将其事实存在进行价值度量和肯定。如果这些概念有区别的话,那么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则是一种事实判断,或是存在判断;核心竞争力的测度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推测或价值测定。

(二)审计、评价与数据挖掘 审计,其本意乃指审查、审阅。现今,它是一个专门术语,其意是指由专设机关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评价,简而言之,就是评定价值的高低。数据挖掘,是统计学的一个专门术语,也可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 Database,简称KDD)”,即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可信、新颖、有效并能被人理解的模式的高级处理过程。因此,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而言,无论是审计、评价抑或数据挖掘,都是对企业已存在并确认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再判断的过程。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评价与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不同性质的活动,并明确指出,“挖掘”与“评价”相比,并非简单的词语变换,而有着深刻方法论意义的区别。所谓挖掘,是在众多的数据源中抽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挖掘之前是隐含的、未知的和潜在的,通过挖掘而发现。而评价则是人们事先提出一个关于事物关系的假设或标准,然后用这些假设或标准去衡量、对比现实的情况,进而得出衡量对比的结果,是一种事后的验证,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因而,挖掘强调从企业成长的角度而不是事后总结的角度,去寻找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贡献最大的能力,或者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可能培养点。与识别相比,挖掘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强的发现性、探索性和客观性。用挖掘来概括企业核心能力评判命题,是合适的、科学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挖掘,就是在对企业核心能力初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主要顾客价值需求的分析,去探求和发现那些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具有关键作用或明显贡献的活动或要素的过程。具体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挖掘需要明确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初步判断企业是否可能存在核心竞争力;二是在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过程中,如何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三是如何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即企业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企业活动的哪一方面或哪几方面。

(三)诊断与评判诊断 是医学上一个术语,其本意是指在检查病人的症状之后判定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情况,简而言之,即“医师检查病情”。评判是指判定是非、胜负或优劣。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而言,这两者都是检查和判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既成事实,并与设定的标准相比较的活动。无非是前者主要判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存续状况,后者主要判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与优劣。总而言之,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测度、审计、评价抑或数据挖掘等,虽采用了不同的术语,但解决的问题主要还是两个:其一,辨别出企业是否存在核心竞争力,即前已述及的事实判断问题;其二,判别出某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大小,并与其他企业比较,其优劣体现在何处。在这多术语和概念中,本文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事实判断使用“识别”一词,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判断采用“测度”一词,并将“识别”、“测度”与会计计量予以有机结合,进而展开对本章的研究。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标准的建立

对于一个企业是否存在核心竞争力,或者判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事实存在,必须要有一定的判别标准,按已建立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对此,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判别标准。概括而言,有“两标准论”(祝爱民、赵德志、于丽娟,2004)、“三标准论”(普拉哈拉德、哈默尔,1990;唐麒,2004)和“十标准论”等三种主要代表性的观点。但是,如此多的判别标准导致人们在识别核心竞争力时无所适从,因此在具体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之前,有必要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标准。就现有的识别标准而言,有的评判标准就是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换了一种说法,如价值性、独占性、通路性等,有的是将其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再分解,如生存性标准、执行力标准、决策力标准等。如果将上述某些标准采用反证法,其结论就很可能不成立,如以共同的评判标准——价值性为例,企业的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确能为顾客带来价值,也能提供消费者剩余,但该企业是否就具有核心竞争力,就不能一概而论。最典型的行业就是我国的彩电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其分布状况可谓“百花齐放”,到如今,仅剩下长虹、康佳、TCL、海信等为数不多的几大巨头。那么,已经寿终正寝的彩电企业就不能提供消费者剩余,这些企业就不具有价值,其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此,判别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所建立的标准要不仅在理论能成立,而且实务中能运用,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通用标准,而不在于判别标准数量的多寡。依笔者之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应同时满足四项标准:(1)特征性标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首要标准是必须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它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件。前已述及,笔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无形性与收益性、整合性与系统性、专有性与不可复制性、个性化的“管理遗产”与超强的路径依赖性等四大特征。因此,判别企业是否存在核心竞争力,首先是观察企业已有的能力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否则只能将其已有的能力认定为该企业的一般竞争力。(2)协同性标准。本文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于企业自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企业的各种资源或能力通过自组织系统的协同作用而产生合力。在一个企业中不乏有多种资源和能力,而且有些资源和能力本身更具有独占性或单一性,但由于这些资源和能力并未产生协同作用,未能产生1+1>2的效果,因而也未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判别企业是否是存在核心竞争力的第二个标准是看该企业是否具有自组织协同能力。(3)长期性标准。前已述及,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管理遗产,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判别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应看企业是否具有长期发展的态势或持续竞争的优势,而不是看某一特定时期特有的技术、管理和市场。可以佐证的是,世界上的长寿公司,如中国的六必居、同仁堂,以及美国的百岁企业等无一例外地拥有对企业长期发展特有的能力。(4)独特性标准。独特性,或称异质性。前文提及,企业获得配置资源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的可能性,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基本前提,同时为企业主体贡献超额收益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需要特别说明,核心竞争力是针对某一企业整体,而不是针对某一产品或某一服务而言的。因此,判别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必须看它在整体上与其他企业相比较,其异质性体现在何处。简言之,如果一个企业具有某种由多种资源和能力因自组织协同作用而产生合力,且这种合力的存在决定着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且与其他企业比较,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则会计上就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予以识别。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

(一)定性识别方法 定性识别方法是根据前已述及的识别标准对已经存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采用文字描述、图示或者逻辑推理等方法将其显现出来的方法。目前可用的定性识别方法主要有四种:(1)技能分析法。此法主要以普拉哈拉德、哈默尔(1994),坎贝尔、古尔德等(1999 )为代表,其认为,要真正掌握和管理企业的核心技能,必须分析它的细节。为此,企业的关键业务技能是企业为取得出色业绩的某类业务行为,进而拟定了一种能识别企业“关键业务技能”的有用工具——技能分析法,将“关键业务技能”与“市场需求”相联系。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一个企业可以拥有多个“关键业务技能”,而这些“关键业务技能”还可以分解成各种部件,“部件”进而可以再分解为各种“子部件”。“部件”是指高标准地完成某项“业务技能”所需要的元素。如果人们能够认识企业中各种“子部件”和“部件”,便可识别企业拥有的关键业务技能,即企业核心竞争力。技能分析法有助于人们掌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细节,且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层次性,但此法对各构成元素重要性程度的差异、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何处及其演化路径考虑不够,所识别的核心竞争力,其可信度有待提高。(2)变异层次分析法。 变异层次分析法是技能分析法的进一步延伸,以格伦(Galon)、克林(Klein)为代表。其认为,企业由各个层次的技能组成,上下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企业系统是一个由单个技能、企业技能、企业技能库、产品、市场组成的因果流大系统。要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将其分为职能部门层次的基础能力、事业部层次的关键能力、企业层次的核心竞争力等三个层次逐一分析,识别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由于此法是对层次分析法的部分使用,也注意了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细节问题,如果其因果关系分析得不深入,或定位不恰当,则可能会产生误导。(3)过程分析法。过程分析法以道斯(Yves Doz)等为代表,道斯等在吸收资源学派一些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型组织理论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应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过程来分析识别核心竞争力。其一致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干中学”而积累起来的,要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控制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中的开发、扩散、集中、发挥、更新五个关键过程: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也提出了类似于过程分析法的思路与方法,如康荣平、柯银斌(2000)把企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三个层次,并以“海尔”为例进行了剖析。梅姝娥、仲伟俊(2000)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由标准资源形成有效业务的第一阶段,由有效业务形成能力的第二阶段;由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第三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转换过程中具体体现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学习过程:一般学习、能力学习和战略学习。过程分析法虽然重视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的动态性,学习的积累性以及企业文化等因素,但该方法的层次性不足、细分度不够,不能为企业管理所全面运用。在上述三种定性识别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中,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优点及其改进之处。笔者认为,定性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明确企业业已存在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里,以什么样的能力综合体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笔者建议采用能力束分析法来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4)能力束分析法。此法是以分析报表的形式将企业已经存在的能力予以反映,由企业管理人员、会计人员和经营人员根据企业在市场、行业中的表现,具体分析本企业与同行业比较,是否具有超过同行业的优势,并将其优势展现出来,据以识别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其能力束分析表如(表1)所示:

表1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力束分析表

序号 能力项目 基本涵义企业状况

1

它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信息传递、企业文化和激励有较为完备的企业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信

组织协同能力 机制等诸要素,它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过程的制度化、程式化息传递和激励机制等,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强

而将企业的技术知识和生产技巧融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

2 响应能力 在恰当的时间内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威胁做出有意反应快,且有应对措施

识的反应以及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3 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继而决定了 具有长远的企业战略管理方案

企业未来的兴衰

4 核心市场营销能力 它涉及企业营销过程、销售网络及渠道的管理和控制,它 有全面的营销过程、销售网络

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将技术优势外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及渠道的管理和控制

5 品牌形象能力 在产品技术与质量差异性较小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品企业的品牌顾客认知度、美誉度高

牌形象会主宰市场的成败

6 核心生产制造能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需要通过产品来展现 具有独特的专有制造技术

7 核心服务能力 在技术差异日益所需的今天,服务个性化与差异化成为企 有明显的服务个性化差异

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表1)可知,采用能力束分析法分析识别企业核心部分,首先应提炼出企业现有哪些能力,再按其重要性予以排序。如果企业具备前三项能力(组织协同能力、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就说明企业已经具有了核心竞争力,后四项能力则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其主要理由有:第一,组织协同能力是企业自组织运动的结果。前已述及,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于自组织运动。企业是否具有协同能力,决定了该企业是否会产生核心竞争力。第二,响应能力是企业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一种灵敏程度。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固有的刚性和粘性以及动态性特征,要求企业随时调整并保持业已存在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战略决策能力反映了企业对未来发展战略的规划,实际上也是在保持既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的举措。因此,采用能力束分析法,从表面看,既没有复杂的数学推导,又没有复杂的逻辑运算,似乎显得太简单了。但笔者认为,这种分析方法,从理论上讲是基于企业能力理论,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的根源去识别企业是否存在核心竞争力;从实务讲,这种分析方法实际上就是专家分析法,或称“德菲尔法”。其采用背对背的判断来代替面对面的会议,或采用函询的方式,反复征求各个专家的意见,经过客观分析和多次筛选,使各种不同意见逐步趋向一致。

(二)定性与定量组合识别方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性识别方法只是解决了其是否存在的问题,但往往更关注其存在的价值有多大,因此从价值的大小去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对此,学者们提出了诸如价值链分析法、技能分析法、资产分析法、知识分析法、顾客贡献分析法、竞争差异分析法等方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识别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只是考察视角的不同,而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各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特别是外部识别与内部识别、资产分析与知识分析、价值链分析与技能分析之间关系密切。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之所以构成一个系统,是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是一个系统的缘故。

(三)定量识别方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性识别方法,抑或定性与定量组合识别方法只解决了企业是否存在核心竞争力的事实判断和部分价值判断。从会计的立场而言,更重要的是解决其价值判断问题,即企业核心竞争力到底有多大价值及其各构成要素到底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贡献了多少,尤其是后者。在其价值判断过程中,目前人们也设计了众多的方法,但被学者们基本认可的是:(1)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提(T.L.Saaty)教授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种既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运筹学方法。其主要用来处理一些多因素、多目标、多层次、复杂而模糊的问题,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常面临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简洁而实用的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首先,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元素组成的各个部分,再把这些元素按其属性分成若干组,形成不同层次,并建立相邻(上、下)层次中不同元素的联系,即构造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在(图1)中,目标层(A)为运用AHP法分析的明确目的(本文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一个元素;准则层(C)为判断目标或实现目标的约束(本文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如果问题复杂,还可分为若干子层次,同层元素有支配作用;方案层为实现目标的方案或策略(本文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通过逻辑分析,可建立相邻层次间各元素之间的联系,用连线表示。需要再次说明的是,应用AHP分析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如(图1)。在这个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若干层次,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这些层次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层为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因此也称为目标层;第二层为中间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可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因此也称为准则层;第三层为最底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需要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一般而言,层次数不受限制,但每一层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元素一般不要超过9个,这是因为支配的元素过多会给两两比较判断带来困难。

附图

图1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图

第二步:构造各层次所有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根据模型表示的层次和元素间的联系,构造由某一元素与相邻下一层次有联系的所有元素的比较判断矩阵。将如(图1)中的A层与C层间可建立比较判断矩阵如(图2)所示。判断矩阵元素按一定比例标注两两比较得到的标度涵义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上述判断是一种经验和对问题认识程度的主观反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判断矩阵是一个方阵,A=(a[,ij]n*n,并有如下性质:(1)(a[,ij])>0;(2)(a[,ij])=1/(a[,ij]);(3)(a[,ii])=(a[,jj])=1,称为正的互反矩阵。

附图

图2 比较判断矩阵图

表2 AHP法比较标度及涵义表

相对重要标度

涵义 理解

1两元素具有相同重要性 对于同一问题两个要素贡献相同

3一个元素比另一元素稍微重要认为一个元素比另一要素贡献要稍微大一些

5一个元素比另一元素明显重要认为一个元素比另一要素贡献要明显大一些

7一个元素比另一元素强烈重要认为一个元素比另一要素贡献要强烈大

9一个元素比另一元素极端重要认为一个元素比另一要素贡献极端大

2、4、6、8作为上述相邻判断的插值

资料来源:参见汪海粟、王同律、汤湘希:《无形资产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三步: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比较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及最大特征根max(特征向量W及最大特征根的计算方法略)。比较判断矩阵特征向量值表示了同一层次中若干元素对相邻上一层次某一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层次分析法的计算问题基本上归结为如何计算判断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特征向量。这里仅介绍一种简单的近似计算方法——方根法。其计算步骤如:……W[,n])[T]即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④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式中,(AW)[,i]为向量AW的第i个元素;⑤一致性检验。上述排序权重由经验和判断形成的比较判断矩阵计算得到,主观的经验和判断是否具有客观的一致性(不致出现相互矛盾),即排序权重是否有满足性要求,必须进行检验。其检验方法分三步进行:首先,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式中,λ[,max]为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为比较判断矩阵阶数。其次,查出一致性指标RI。根据比较判断矩阵阶数n,查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如(表3)所示:

表3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

矩阵阶数n 1 2 3 4 5 6 7 8 9

RI值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最后,计算一致性比率:CR=CI/RI,当CR<0.1,认为比较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排序权重可以接受。

第四步: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进行各层次元素的组合权重计算后,得到递阶层次结构中各层次中所有元素对总目标的相对权重,直至求出方案层各元素对总目标的排序权重。在进行总目标排序前,还需要把第三步骤中的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组合,步骤是由上至下逐层进行,每一步的结果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假设已计算出第k-1层各元素相对总目标的组合排序权重向量为:a[k-1]=(a[k-1][,1],a[k-1][,2],…a[k-1][,n])[T];第k层对k-1层第j个元素作为准则下各元素的排序权重向量为:B[k][,j]=(b[k][,11],b[k][,21],…b[k][,m1])[T];并构成矩阵B[k]=(b[k][,1],b[k][,2],…b[k][,n])。则,第k层的各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总排序(或称组合排序向量)可由其公式计算出:a[k]=b[k]×a[k-1],用(表4)表示如下:

表4 组合排序向量表

k-1层因素 A[,1]

A[,2]

…… A[,m]

层次总排序权重值

k层因素

A[k-1][,1] A[k-1][,2] …… A[,m][k-1]

B[,1] B[k][,11]

B[k][,12]

…… B[k][,1m]

a[,j][k-1]b[k][,1j]

B[,2] B[k][,21]

B[k][,22]

…… B[k][,2m]

a[,j][k-1]b[k][,2j]

……………… ………… ……

B[,n] B[k][,n1]

B[k][,n2] B[k][,nn]

a[,j][k-1]b[k][,nj]

对于总排序权重的一致性检验,也需逐层计算CI,若分别得到了第k-1层的计算结果CI[K-1]和查表结果RI[k-1],则相应的第k层指标为:CI[k]=(CI[,1][k-1],CI[,2][k-1]……,CI[,n][k-1])a[k-1];RI[k](RI[,1][k-1],RI[,2][k-1]……,RI[,n][k-1])a[k-1]。第k层总排序一致性比率为:CRk=CI[k]/RI[k]。同样,当CR[k]<0.1,认为k层对总目标的排序权重值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因层次分析法涉及到一些高等数学的运用,并有较为复杂的运算,故此处特举例说明之。

[例]A公司2004年实现净利润35000万元,超过行业平均利润15000万元。经过分析,有关专家和企业高管人员均认为,公司产生超额利润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产品价格高于其他企业;二是销售量增幅较大;三是产品成本逐年下降,竞争力逐年提高。经过进一步具体分析,发现该公司超额利润的产生是品牌效应、技术创新(配方)效应、营销技巧、客户网络和高超的管理水平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于是,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如下:

第一步:构建层次结构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

附图

图3 企业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法结构分析模型图

第二步:设计的相关因素(如价格优势)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调查表。如(表5)所示:

表5 价格优势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影响表

价格优势品牌效应 技术及配方 营销技巧 客户网络 管理水平

品牌效应

技术及配方 -

营销技巧

- -

客户网络

- -

-

管理水平

- -

- -

注:其他影响因素调查表同上,即每次取一个因素进行排列,并比较

第三步:邀请专家及企业高管人员填写(表5),经过整理后得到上三角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如该企业进行的A~C层单排序如(表6)所示:

表6 A~C层次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A C[,1] C[,2] C[,3] C[,4] 排序权重

C[,1]1 1/3 2 1/40.126

C[,2]3

1

5 3 0.511

C[,3]

1/2 1/5 1 1/30.084

C[,4]4 1/3 3 1 0.279

注:表中数据是专家根据有关人员填写(表5)后,经整理后而得

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4.208;CI=4.208/4-1=0.069;RI=0.9(查表得到);CR=CI/RI=0.069/0.9=0.077<0.1检验通过。其他因素的计算方法同上,不再赘述。

第四步,在单层次排序的基础上,再进行层次总排序(即P~C层次),并进行组合权重计算。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构成要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权重如(表7)所示:

表7 P~C层次总排序计算及权重

C C[,1]

C[,2]

C[,3]

C[,4]

层次总排序

P

0.1260 0.5108

0.0843

0.2789

及权重结果

P[,1] 0.4724 0.5237

0.5104

0.44530.4942

P[,2] 0.2426 0.1509

0.1915

0.28490.2032

P[,3] 0.1543 0.1240

0.1557

0.15650.1395

P[,4] 0.0828 0.0541

0.0476

0.06450.0602

P[,5] 0.0478 0.1473

0.0947

0.04880.1029

注:表中的数据采用Excell软件计算,计算过程略

表中数据同样通过了一致性检验。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在该企业形成的超额利润中,品牌效应、技术及配方、营销技巧、客户网络、管理水平所占权重分别为0.4942、0.2032、0.1395、0.0602、0.1029。也就说明了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品牌、技术及配方、营销技巧、客户网络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共同协同作用而产生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品牌效应(占49%)、其次是技术及配方(占20%),再次是营销技巧(占14%),第四是管理水平(占10%),最后是客户网络(占6%)。再从绝对额的角度分析,则相关因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贡献额分别为:品牌效应的价值贡献=15000×0.4942=7413(万元);技术及配方的价值贡献=15000×0.2032=3048(万元);营销技巧的价值贡献=15000×0.1395=2092(万元);客户网络的价值贡献=15000×0.0602=903(万元);管理水平的价值贡献=15000×0.1029=1544(万元)。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层次分析法虽然是一种科学方法,但仍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由专业人员来具体实施,方可保证其结果的相对准确。实际运用时还需注意如下问题:第一,单排序、总排序得到的每一组权重的和必须为1,否则,会出现各要素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超过其总价值的奇怪现象。第二,此法的标度有一定的弹性,实际中如何正确把握。如果不同的管理人员得到的经验判断相差较大,甚至是相反,怎样去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第三,AHP法的技术性较强,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运算。因此, 采用这一方法要求其实施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管理学、会计学、高等数学、评估学等方面的知识。否则,其计量的准确度较差。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确认

(一)会计确认环节 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最终确认,前者是指在交易或项目发生时,决定将某一项目确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后者是指将记录过程中已确认的项目计列为财务报表中的某一项要素。如,对于一项资产或负债,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所发生的变动,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出现、消除和转移等。

(二)会计确认标准 对每会计要素中的项目予以会计确认,需要由相关的会计准则加以规范,也就是,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的确认标准予以确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要求,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的信息,要符合四个基本的确认标准:一是符合某项要素的定义;二是可计量性;三是相关性;四是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其发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中确定的确认标准是:其一,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利益可能会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从上述的介绍可知,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提出的确认标准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符合要素的定义和能够可靠地计量是确认标准中最基本或最重要的标准;二是目前所提出的确认标准给实务操作留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因此,确认程序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确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会计行为中的识别、判断即决策阶段,只有正确地进行确认,才能正确地记录和报告,也才能产生对会计信息用户决策有用的信息。正确的确认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确认 虽然在现行的会计体系中不确认企业核心竞争力,且普遍认为之所以对其不予确认,是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符合现有的会计确认标准。事实上,无论是采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四项标准,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的两条标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予以会计确认是完全适当的。其理由如下:(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项资产,完全满足资产的定义和特征。(2)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可以计量的,只不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计量不能简单地采用直接计量法对其价值予以计量,而只能采用间接计量法。(3)满足相关性。根据现有的会计理论,所谓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决策有关,能够影响或改变决策。一项信息是否具备相关性,主要取决于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因素。其中,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所具有的能够帮助决策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的使用价值;反馈价值是相关性的重要组成因素,具有帮助决策者再进行决策的作用,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以便决策者将其与当初决策时所预期的结果相比较,以判断过去的预期是否有误,从而帮助决策者将来再作同样的决策;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在失去影响决策的能力之前就提供给决策者。(4)满足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能真实地反映它所要反映的真实现象,其反映是没有错误和偏差的。一项信息是否具有可靠性,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忠实表达、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其中,忠实表达是指会计信息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是一致或吻合的。忠实表达的品质,主要是为了避免会计在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过程中的偏差,使会计信息更能表达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使其更具可靠性。可验证性是指不同的会计人员分别采用相同的方法对同一会计事项进行计量,会得出一致的结果。中立性是指在制定或实行各种会计准则时,应主要关心所产生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而不应偏重规则对特定利益者的影响。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确认中,难度较大的是其信息的可靠性,因为其本身并未直接的支出发生,且目前的会计准则中尚无这方面的规定,会计人员对此进行会计处理感觉到无所适从。但事实上,虽然没有简单的可对象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支出,但仍然可以采用相对直接、间接或评估的方式来界定其支出。就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确认而言,笔者认为,首先对是否应确认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还是可靠性,抑或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等方面已经明确,现行会计体系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未能提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信息。因此,会计上应予确认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对其如何确认,除了对现有会计体系进行改造外,现实的选择是对现有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适当改革,并辅之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专用会计报表对其予以确认。再次,对其确认的时点是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因为它的功能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基本信息,而不在于反映其形成过程。总之,虽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予以会计确认是会计上的一大难题之一,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仍然可以依据现有的会计理论架构,以会计控制论思想为基础,通过对现有会计体系进行改造或重新构建,将其予以确认,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企业形成、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信息。

标签:;  ;  ;  ;  ;  ;  ;  ;  ;  ;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会计识别研究_层次分析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